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運動2022-04-14
簡介尤其電視劇《闖關東》在這裡拍攝以後,以朱開山為代表的朱氏家族的傳奇故事和鐵漢精神更為震撼人心

翰林景園在哪裡

文/殷豔麗

初秋走進朱家裕,這裡的一切都讓我感到震驚,我好像走進陶淵明筆下的世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古風古貌的古村落,活化石一般在我面前緩緩展現出來。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朱家峪背靠青山,以山為屏,整個村子依著山勢緩緩而上。如一首逶迤的古體詩,詩趣盎然。它古老的不能再古老了,村落中似乎還飄散著上古時期的炊煙,回放著晉朝時的雞鳴,脆響著明朝時喜慶的鞭炮和大清時鳴道的銅鑼。

這樣一個小村落,皇帝的聖諭曾經千里奔馬飛奔到此,曾經有人身著紅袍在這裡跪受皇恩,這裡曾經舉人進士多得燦若星辰。

朱家峪,江北才子之鄉,你奇異的風水到底在哪裡?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它除了古老,只有古老。它告訴你的,是滲透了歲月的青石古道,青石瓦屋,歲月的沖蝕下,木門斑駁,灰瓦疊翠,粉牆似霜。時間已凍結了這裡的一切。背靠青山,腳登碧水,它鎮靜的坐在群山的懷抱裡。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它得天獨厚。

這裡的一切皆與“文”字有著姻親。這裡有文昌閣,西南有文峰山,它們正好遙遙相對,“魁星點狀元,文星主仕途”多麼美麗的寓意。崇文尚墨,是這裡風水的根本。而且筆墨紙硯樣樣俱全。

村南有一座山叫筆架山,形似筆架,村裡才子多,錦繡文章盛,開天闢地,大筆如椽,自然需要一座山來做筆架。有山水相輔,這座偏僻山村裡,學子摘星奪魁、文運亨通。

是誰人在這裡居住?與皇帝同姓,和聖人連宗,與孔孟衣缽相承,這裡便是朱熹的後世子孫們,一支從明朝時遷徙到此的朱氏家族。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朱氏家族選定了這裡,在自然山水環境上做足了文章,還把老祖宗的心思播撒得到處都是。武陵人進桃源時經過了一個山洞,山洞應該是沒有什麼內涵吧?但是進朱家峪似乎更要隆重些。

村東是一座巍峨的古圩子牆和一個高大的拱形石門。三進門,中間為“禮門”,門庭上面嵌有青石匾額,書“禮門”二字。友人告訴我禮門的名字源自於《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連這裡的老人和小孩都知道要“進禮門,行義路”,做人必須知義明禮。

穿過禮門,在泛著幽光的山石古道緩緩上去,旁邊是用石頭壘起的石牆,牆上石縫間生長著不知名的小草,把石牆點綴得綠意闌珊。牆內綠樹掩映,綠色盈人。斑駁的石砌老屋,漆黑的木門,凹凸不平的石道,讓我浮躁的心,變得沉靜起來。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有坐在古松下納涼的老人,陽光透過鬆柏,細碎的光斑灑在他們臉上,寫滿了歲月的滄桑。看到我們這些不速之客,他們沒有好奇,沒有驚慌,也沒有排斥,只有一份深邃的寧靜寫在臉上,眼神中溢滿了慈祥,望著這樣的眼神,彷彿尋覓到先賢們聖慈的目光。

淳樸的民風,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朱家峪成為一部厚重的書典,任世人閱覽。

尤其電視劇《闖關東》在這裡拍攝以後,以朱開山為代表的朱氏家族的傳奇故事和鐵漢精神更為震撼人心。歷史賦予它太多的內涵,它和《紅樓夢》一樣包攬永珍,堪稱一部立體的《紅樓夢》。當然,這裡面沒有賈寶玉和林黛玉,也沒有那群紅樓姐妹,更沒有雕樑畫棟,它只是素樸天然,依山而建,取石而成。“勿營華屋,勿謀良田”,“耕讀傳家”,這是它凝固的精神。

明代以來,雖經六百餘年滄桑,依然儲存著原來的古橋、古道、古祠、古廟、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築格局。包涵著政治、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園林、建築、藝術、自然、地理等科學知識和社會文化知識。

撫摸著這裡的樹木山石,好似走進了歷史。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跟著友人首先登上了文昌閣。文昌閣是這裡的標誌性建築,下築閣洞,上建閣樓。造型古樸壯觀,全用大青石築成,三間瓦屋,飛簷凌空,閣簷上有“學宮仰止”匾額,廊柱刻有楹聯“文閣覽勝廣聚日月之精華,慧眼識英大開天地之文章。”裡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也就是文曲星,看得出,朱氏家族崇尚讀書,這在北方以農耕為主的農村裡,它的理念是超前的。它的文化底蘊就顯得格外深厚。正是這樣一種尚學之風,才使得偏僻的小山村出了不少舉人、進士。

光緒年間朱氏家族中朱鳳皋考取了五品舉人。另一位學子朱逢寅自幼聰明好學,屢試屢第,由秀才考至廩生、貢生,中年在家裡設立私塾,他培養的眾多弟子在各方面都很有建樹。最得意的兩名弟子劉元亮任清末翰林院編修主持,劉仲度任奉天總兵,兩位學生一文一武,均為高官,名震天下。朱逢寅被光緒帝欽命為明經進士。

清末至民國年間,村中私塾達十七餘處,先後有文峰小學、女子學校和山陰小學。二十世紀初,朱家峪開始有了新式教育。開明人士朱連拔、朱連弟創辦了朱家峪女子學校,讓女孩子進學堂,這在當時的農村,是極為罕見的。

友人說,這裡真可以算是活的教科書了,堪稱民族文化的標本。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走出文昌閣,看到了山陰小學,青石根基,白牆灰瓦,四進院落。十二條校訓寫在牆上,白牆黑字,格外醒目:“忠勇為愛國之本,孝敬為齊家之本,禮儀為處世之本,仁義為道德之本——”完全是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秉承了孔子的思想。

出山陰小學向南,有朱氏家祠、女子學校、進士故居和關帝廟等坐落街道兩側。

沿途但見牆邊街角有石碾石磨,竹筐,堆放的柴草、稻草,讓人想起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朱氏家族身體力行,踐行著祖先的教誨。“詩書不可不學,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朱氏家族一直秉承著這一理念。

朱氏家族崇尚文化,也推崇義勇。村內的關帝廟,在石牆內鑿建而成,裡面有關公塑像。石柱上鐫刻有一副楹聯:“文官執筆安天下,武將揮刀定太平”,橫批為“亙古一人”。這種忠義驍勇,澆築了朱氏家族的錚錚鐵骨。清末戰亂頻繁,朱氏家族依然拿起武器駐守在圩牆上,使匪盜不敢上前半步。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終於看到了那棵六百多年的大槐樹了,樹冠碩大,枝繁葉茂,吐露著百年滄桑。《闖關東》的許多場景都是在這棵大槐樹下拍攝的。大槐樹的東側有兩個四合院,據說是《闖關東》主人公朱開山的老家。

將要離開了,我不時回眸,看著這裡的山山水水,素樸典雅的門雕,獸脊飛簷的屋頂,宛若天成的影壁牆,路邊的石磨,水車,康熙時的“立交橋”——,它厚重的文化深深的震撼了我,讓我的心靈如同一次涅槃,曾經浮躁的心,變得澄澈、簡靜。在這物慾橫流的今天,它依然秉承著祖先的泱泱文脈,從未乾涸,依然靜靜流淌,多麼清淳。

它的文化,它的精神,是一部立體的書,是我們民族的養分。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這就是山東︱這裡是《闖關東》拍攝地,古村看朱熹後世子孫傳奇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