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黃加佳: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甲骨文”文化?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運動2022-04-08
簡介”和以往的歷史讀物不同,在《甲骨文學校》中,黃加佳講述了“中國小時候”殷商時代的歷史文化知識:五年級小學生悠悠和妹妹小布丁以及女同學田田,一起拿著爸爸淘來的一塊殷商甲骨殘片,透過家裡神奇的小帳篷,穿越到了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

閣的甲骨文怎麼寫

記者 | 何安安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自上月末開始,為期兩個月的“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正在國家博物館進行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銅、玉石、書籍實物亮相展覽,講述了甲骨文被發現與發掘的歷史過往。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國家博物館首次舉辦以甲骨文為內容的文化展,也是國博館藏甲骨的首次大規模展示。

與此同時,中國文字博物館也啟動了第二批徵集,破譯未釋讀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透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認出1個字,獎勵10萬元”?事實上,這一活動自2016年首次啟動以來,只有一人獲得了獎勵。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成體系的文字。作為漢字衍變的源頭,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國古文字體系,是四大古文字體系(其餘三大古文字體系分別是尼羅河流域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中唯一綿延傳承的文字。有資料顯示,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至今,已經出土的甲骨大約在13萬到16萬片之間,這些甲骨上記載的字數約為4500個,但迄今為止,對於這些躋身“中國近代四大史料發現”(其餘三大史料發現分別為漢簡、敦煌文書和明清檔案)的甲骨文,仍有一多半文字有待破解。

那麼,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中國歷史,瞭解“甲骨文”文化呢?11月9日,在歷史知識兒童讀物“甲骨文學校”系列分享會上,該書的作者黃加佳與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尹傳紅就上述問題進行了一次對談。此外,黃加佳還與現場的孩子分享了甲骨文背後的故事。

黃加佳: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甲骨文”文化?

11月9日,黃加佳(左)和尹傳紅在“甲骨文學校”系列分享會上。

甲骨文的發現並不是王懿榮一個人的功勞

“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為什麼我從甲骨文寫起?”黃加佳說,她認為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源頭,與大家耳熟能詳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造人等神話不同,從甲骨文的記錄開始,中國進入了信史時代。

黃加佳從甲骨文的發現講起,1899年,時任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生病,命僕人從北京達仁堂中藥店抓藥,其中有一味藥是龍骨。藥抓回以後,王懿榮發現這個龍骨和一般的龍骨不一樣,上面有字。王懿榮是一位古文字學家,他看到這個字不一般,比他見到的其他文字都要古老,因此發現了甲骨文。

黃加佳: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甲骨文”文化?

王懿榮(1845年-1900年),金石學家。

黃加佳說,上面這個故事來自於我們的課本。但事實上,她對此有一些疑問,“被砸成那麼碎的龍骨上很難有字。而且,當時中藥行有一個規矩,上面有字的骨頭他們是不收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黃加佳認為,雖然我們都用這個故事引出甲骨文的發現,但其中存在一些疑點,也有可能是後人為了講故事附會上去的。黃加佳說,事實上,1899年前後,河南安陽小屯村不斷髮現刻字的甲骨。因此,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並不是王懿榮一個人的功勞,還有很多人同時發現了甲骨文。

黃加佳: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甲骨文”文化?

王懿榮收藏的殷商甲骨拓片,選自《天壤閣甲骨文存》,輔仁大學出版社1939年版。此書系金石學家唐蘭根據王懿榮次子王漢章提供的家中舊藏甲骨拓片及輔仁大學圖書館藏王氏甲骨拓片輯錄而成。

中國文字博物館為什麼宣佈破譯一個甲骨文可以獎勵十萬塊?黃加佳說,這是因為新發現一個甲骨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黃加佳有一次在自己的朋友圈發了一個甲骨文,這個字很形象,她認為是僕人的“僕”字,因為它左手拿著桶,腦袋上還插著一把刀,右邊腿還被打折了,短一塊。黃加佳說,在過去,犯罪的人腦袋上會被刻字,因此這個字是一個人很鬱悶地在倒垃圾,所以是“僕”字。但國家博物館的閆志留言認為,這個字是有爭議的,而且這個人手裡拿的不是桶,而是一個簸箕,後邊短的腿也不是腿,很可能是一條尾巴,因此這並不是一個字,而是一個族徽。“沒有識別的甲骨文裡,大部分都是這樣的,人名、地名或者族徽其實非常難以識別,因為這個族已經沒有了,這個地方也沒有了,所以這個字很難識別。”

黃加佳: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甲骨文”文化?

這是“僕”字?還是族徽?

“兒童歷史讀物的敘述方式可能是有問題的”

“我為什麼會寫《甲骨文學校》這樣一部小說?”和以往的歷史讀物不同,在《甲骨文學校》中,黃加佳講述了“中國小時候”殷商時代的歷史文化知識:五年級小學生悠悠和妹妹小布丁以及女同學田田,一起拿著爸爸淘來的一塊殷商甲骨殘片,透過家裡神奇的小帳篷,穿越到了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那兒,他們看到很多神奇動物,也結識了一個殷商的朋友。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知道商人是怎樣生活的,他們吃什麼、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經過一番冒險,他們運用自己帶過去的一些現代化工具戰勝了邪惡勢力。

“孩子天然喜歡讀與自己有關係的東西,比起帝王將相的故事,他們或許對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等更感興趣。”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黃加佳非常希望孩子可以多讀一些歷史,因為裡邊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細節,雖然她購買了許多歷史書,孩子卻不愛看,“我說‘你為什麼不看?’他說沒意思。我說不可能。我覺得歷史是最有意思的學科,有那麼多特別匪夷所思的情節。”在活動現場,黃加佳講述了馬德堡半球實驗、小白鼠抽真空實驗等乾隆皇帝做物理實驗的故事,“這些都是真實的歷史故事,記錄在傳教士寫給歐洲教庭的書信當中。”

黃加佳: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甲骨文”文化?

馬德堡半球實驗

黃加佳意識到,孩子們從小不喜歡看歷史,並不是小朋友的問題,“兒童歷史讀物的敘述方式可能是有問題的。其實,歷史涵蓋範圍非常廣,除了政治史之外,還有很多生活史,包括古人的衣食住行,很多的細節,歷史上古代的小朋友怎麼上學、他們穿什麼衣服、他們上學學什麼、有什麼冒險,這些可能跟小朋友實際生活更貼近,這樣會使他們更容易感興趣、更容易理解。”

尹傳紅也有類似的感觸,“其實歷史很有意思,不像我們想象的乾巴巴地看一個年代、背一個朝代。歷史有意思,是因為裡面有很多鮮活的故事和細節。”尹傳紅提到《甲骨文學校》一書中有一個細節,“三個現代的孩子穿越回三千年前,小布丁看到古人跳舞很沒有意思,想到媽媽也逼著自己報跳舞班,但是另外一個很懂歷史的小孩田田說,古代跳舞有特殊含義,是跟祭祀一樣很正規的儀式。”

從這個角度出發,黃加佳先後創作《甲骨文學校》以及這一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絲綢之路歷險記》,希望可以用這些身臨其境的幻想故事,為孩子介紹歷史文化知識。“中國”這個稱呼從何而來,我們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自稱“中國人”的呢?在為《甲骨文學校》寫作的後記《我們中國小時候》中,黃加佳提到當前考古發現,“中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周初期的青銅器“何尊”上。在何尊的內底有122字銘文,其中有一句寫道:“餘其宅茲中國。”意思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但這裡的“中國”,並不是今天“中國”的意思,而是指都城。直到宋代,“中國”才漸漸演變為我們對自己國家的稱呼。

黃加佳:如何讓兒童輕鬆走近“甲骨文”文化?

“甲骨文學校”系列第一部《甲骨文學校》和第二部《絲綢之路歷險記》,黃加佳 著,愛心樹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

在黃加佳看來,一個人有小時候,對於一個國家和一種文明的發展也是如此。因此,她認為上古夏、商、週三代,雖然距離今天十分遙遠,卻正是我們中國的小時候,它們遺留下來的許多文化和基因符號,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之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與那個遙遠而神秘的時代息息相關。”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李陽

推薦文章

  • 常喝3種菊花茶,好喝又解暑

    常喝3種菊花茶,好喝又解暑雲臺冰菊花朵朵型圓潤,完全盛開時花瓣呈一定的弧度向下延展,層層疊加,明亮的黃色嬌而不豔,烘乾後的花朵顏色金黃,整體較小,不落瓣,醇厚的菊香令人心曠神怡,喝過雲臺冰菊的茶客皆讚不絕口...

  • 《琉璃美人煞》神裝鳥王自信嘲諷,女戰神嗔怒,淨氣瓶好坑

    嘲諷玩得好,有時候也會被坑的,面對禹司鳳的一張靈活嘴巴,褚璇璣也是不耐煩了,她已經受夠了這些話,直接是扔過去一個瓶子,美其名曰是“淨氣瓶”,是用來化解人身上戾氣的,但其實璇璣只是被昊辰坑了一把,惡毒的朱雀瓶,被包裝了一下,就當寶貝用在了司鳳...

  • 書迷熱搜《離婚後玄學大佬秀翻全球》如何讓人少女心炸裂

    ”本來葉瓊月還想要接著嘲諷葉璃歌,但導演看葉璃歌信誓旦旦的樣子,覺得事情都已經這樣了,挖一挖也沒什麼損失,索性就找了幾個場務,讓他們按照葉璃歌所說的位置開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