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陶淵明晚年的一首詩,雖然飽含心酸,但又充滿人生哲理。成為經典

由 雲雀說故事 發表于 運動2022-02-11
簡介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陶淵明隱居也是無奈陶淵明其曾祖父,祖父都當過官,家境還算好,早年他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童年,期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翮翥什麼意思

陶淵明是東晉末年著名的隱士,他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蹟廣為人知,同時他也是“山水田園詩派”的鼻祖,他的詩歌語音簡樸,意境優美,大多描寫他在農村生活的場景,悠閒自在,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他也有心酸的時候,生活的艱辛,遠大的抱負付之東流,這些心酸向誰訴?他只能寫在詩中,他到了晚年,回憶往事夜不能眠,寫下此詩,雖然飽含心酸,但又充滿了人生哲理。

陶淵明晚年的一首詩,雖然飽含心酸,但又充滿人生哲理。成為經典

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陶淵明 〔魏晉〕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譯文

太陽漸漸沉落在西河,白月從東嶺升起。

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廣闊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風吹入房門,在夜間枕蓆生涼。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瞭解到夜是如此之長。我想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無人與我答話,只能舉杯對著隻身孤影飲酒。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想起這件事滿懷悲悽,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陶淵明晚年的一首詩,雖然飽含心酸,但又充滿人生哲理。成為經典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開一幅無限擴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陰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併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從晝去夜來之一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蓆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陶淵明晚年的一首詩,雖然飽含心酸,但又充滿人生哲理。成為經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約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盪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陰流逝不捨晝夜,並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雲:“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雲:“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可見淵明平生志事,在於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終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蓆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陶淵明晚年的一首詩,雖然飽含心酸,但又充滿人生哲理。成為經典

陶淵明隱居也是無奈

陶淵明其曾祖父,祖父都當過官,家境還算好,早年他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童年,期間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志向。

20歲左右開始他仕途生涯,以謀生路,他29歲出任江州祭酒,但是出任不久,不堪吏職的他便辭職歸家了,州里又請他做主薄,他不願意和這些人都是同流合汙,依舊賦閒在家,不久他加入了桓玄幕。不到一年因母親去世,回家守孝,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想一展宏圖,可是官場的黑暗,各方勢力的角逐,讓他看透了官場生活,公元405年,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不到一百天就掛印歸隱了,直到他去世,在也沒有步入官場了。

官場太黑暗,世間太複雜,即使陶淵明有大才,但是隻能被這黑暗所掩蓋,只能帶著無限遺憾遁入山林,從這首詩歌可以看出,陶淵明雖愛丘山,實屬無奈。

陶淵明晚年的一首詩,雖然飽含心酸,但又充滿人生哲理。成為經典

結語

世人只知他作為隱士的休閒,卻不知道他作為隱士的心酸,如果世界很美好,誰願意遁入山林。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本文作者刪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