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由 紀錄片大自然的故事 發表于 運動2022-01-31
簡介—— 劉有固《論書》釋義:學楷書先從八法入手,筆形既到,再學結構,既能結構,然後再傍通篆隸,以知筆法之源流,以求點畫之質感,能將方圓運用嫻熟,點畫形質兼備,意自高古

禧字楷書怎麼寫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學書宜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

一一 梁啤《學書論》

釋義

特別指接受能力較低的兒童,宜楷入手。童蒙時期學書為一生之關鍵處,入門須正,則一生受用無窮。從楷書入手,打下紮實之基礎,將來方可深造。

近世少兒書法教學,有先從隸書入手再轉寫楷書者,此亦是一法。但也有人別出心裁,教孩童先學草書,吾真不理解其心中是如何設想?

蓋學道入魔,則永墜阿鼻地獄,其誤人子弟如此,深夜曾不捫心自問否?

亦有為師者,教學生只臨己字,稍有越軌,輒痛為斥責,以無形之棚鎖囹圄門生之性靈,其誤人子弟如此,汗未嘗不發背沾襟否?

亦有為師者,教孩童寫熟幾個大字,以應付表演、比賽,一得名次,大肆吹捧,報紙、廣播、電視臺相踵擁上,廣為揚掖,此無異握苗助長,其誤人子弟如此,私心自念曾不良深藏愧否?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三國鍾繇小楷《宣示表》

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

— 衛鑠《筆陣圖》

釋義:

初學書法,當易從大字入手,因大字筆力容易控制,筆法也容易掌握。大字法度具備後,可寫小字,以小字曲折詳細,點畫精微,不易駕馭。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初學先宜大書,勿速作小惜,從小楷入手者,以後作書皆無骨力,蓋小楷之妙,筆筆要有意有力,一時豈能逮到,故宜先從徑寸以外之字盡力送之, 吏筆筆皆有準繩,乃可以次收小。

— 蔣和《書法正宗》

釋義

初學楷書,先宜寫五公分左右見方之大楷最為適合。字太太浪費級張墨汁,太小筆力又難於控制。

懸腕作楷,一點一畫,盡力送足,使筆筆合乎法度,順乎勢道,意態完足,月可學小楷。如先從小楷入手,點畫雖能精細,骨力卻趨軟弱,總非初學者所宜。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腳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臨惟須滑鍵,不得計其遍數也。

——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創臨章第一》

釋義

初臨帖時,當從點畫入手,先正宇之骨恪,力求形似,在此基礎上,方可注意墨色之變化,筆勢之往來.由生空熟,由形及神。惟意臨之時,則又要注意用筆之韻律,不得計其遍數也。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王羲之《黃庭經》

夫書先須引入八分,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則不能先發。

一一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釋義

楷書要富有古意,方有趣味,鍾繇楷書,圓勁古談,厚重質樸,體勢微扁,富有隸(指楷書)意。《宣示》、《季直》二表略無姿媚甜俗之態,而具古拙醇雅之風,一點一畫皆有異趣,初見似不甚可愛,久觀便覺有一種生氣,自古雅中透出,最足耐人尋味。

又如禧遂良之《伊闕佛鑫》、《孟法師碑》,體勢平正,微雜隸意,於姿韻雅逸之中古趣溢發,雖畫平豎直,而絕無板滯之弊。

特別說明

:不要選擇當代書法家的字帖,雖然對初學者來說可能容易些,這恰恰是最不可取的。因為他也是從古代法帖學來的,“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意思是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更何況取法中等呢,也只能得到下等。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鍾繇《季直表》

前人多能正書,而後草書,蓋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則端雅莊重,結密得體,若大臣冠劍(戴冠佩劍),儼立廊廟;草則騰蚊起風,振迅筆力,穎脫毫舉,終不失真。

—— 趙構《翰墨志》

釋義

孫過庭《書譜》曰:“草不兼真,確於專謹,草不通草,殊非翰札。”欲攻草書,當先從楷書入手。

楷書以點畫為形質,以使轉為性情,端莊沉靜,過此一關,方可作草。草書以使轉為形質,以點畫為性情,縱橫飛動,但二法不可不兼有,真書要富有草意,方能於靜障中寓流動之姿;草書要富有楷意,方能于飛動中含沉著之態。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孫過庭《書譜》

士於書法,必先學正書,以八法皆備,不相附麗。至側字亦可正讀,不渝本體,蓋隸之餘風,若楷法既到,則肆筆行草,自然於二法臻極。

一一趙構《翰墨志》

釋義

故初學者務必以正書(楷書)為立藝之根本。楷書以法度見勝,行草以意度為長,意必以法為基礎,方能將吾意發揮得淋漓盡致。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趙構楷書

先賢作字,必首為數行楷法,然後肆筆以終其書者,蓋所以示其學古之跡,施於行草為有敘,如二王《起居帖》,長史《家問帖》,真卿《坐位帖》、《乞米帖》可見矣。

—— 曹勳《論書》

釋義

古人作行草,為首數字常作楷意,後則筆勢逐生,便能迎機而導,愈引愈t乏,肆意而下,筆態橫生。其先工後肆之法,蓋也示人以規矩也。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正書當以篆隸意為本,有篆隸意則自高古,鍾太傅、王右軍、顏平原、蘇東坡,其規矩準繩之大匠也。

—— 劉有固《論書》

釋義

學楷書先從八法入手,筆形既到,再學結構,既能結構,然後再傍通篆隸,以知筆法之源流,以求點畫之質感,能將方圓運用嫻熟,點畫形質兼備,意自高古。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書法每雲,學書先學篆隸,而後真草。又云作字須略知篆勢,能使落筆不庸。是故文字從軌矩準繩中來,不期古而古;不從此來,不期俗而俗。書法所稱“蜂腰”、“鶴膝”、頭重末輕、左低右冉、中高兩下者皆俗態也,一皆篆法所不容,由篆造真,此態自遠。

—— 趙宦光《寒山帚談》

釋義

學書之法,有先從楷法入手者。亦有先從篆隸著手者,古人主張爾各不相同。餘以為不必拘泥,童子學書,當先學楷。

成人學書,亦可先寫篆隸。篆取中鋒圓轉,隸取側鋒方折,然後再學行書,則下筆有源。筆力充沛。

用筆之弊,如兩頭重燭,而畫之中段空怯浮薄,細弱無力者謂之“蜂腰”;轉折處扛肩瞬腫,謂之“鶴膝”;撇法頭重末輕.虛尖飄忽者謂之“鼠尾”;畫中高兩頭低下苦謂之“擔柴”。凡一字中主筆如橫畫左低右昂則意不持重.此皆俗態,初學者尤宜注意。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唐 顏真卿 《多寶塔碑》

學書須徹土徹下,上謂知其本原來巧,下謂採其末流孫支,知本則意思通而易為力,求原則筆勢順而易為功。

一一 趙宦光《寒山帚談》

釋義

學書之法,有自下而上,先從近人著手,由楷入行,由行入草,再旁通篆隸者;亦有自上而下,選寫篆隸再遍臨各家者。

餘以為學書當先取唐人楷書為基礎,再參考近人楷書墨跡為“跳板”,由淺入深,循波逐源。楷法既備,繼臨北碑,以申其變化,然後再傍通篆隸,以明其本源,至於行草,則又當汲取各家之長,由博返約,再取某一家.某一流派,深入研究,一家參透,稍益己意.則自闢蹊徑,而獨創風格矣!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唐 柳公權 《玄秘塔碑》

唐人各自立家,皆砍打破古軍鐵圈,然規格方整,轉不能變,此有心無心之別也。然欲自然,先須有意,始於方整,終於變化。積習久之,自有會通處,故求魏、晉之變化,正須從唐始。

—— 王溺《論書剩語》

釋義

唐人楷書,方圓肥婿,各不相同,然其體恪端莊勻稱,用筆法度森嚴,又異中有同也。書法藝術一切之意境、神采,氣韻都必須以法為基礎.故學書當須從唐楷入手。法之所立,一定而不易,意之所存,變化而無方。以古人之矩攫運我之性靈,自能脫去筆墨睦町,積習久之,自有融合貫通處,學者當深悟之。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唐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銘》

學書如窮經,直先博涉,然後返約,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採諸美,變動勿拘。乃為不掩性情,自闢門徑。

—— 梁啤《評書帖》

釋義

初學書法,先從唐人中擇一家與自己愛好、筆性相符的楷書,守走此碑精心臨事。

先儀骨體,後追精神,從一點突破,由生至熟,由淺入深,久之自能精深有得,然後離開此帖,以此帖之筆意背!加深對此帖理解,稍不如意,再校再臨,如此反覆數次,漸由形似到神似,到此時方可帖。

此一階段,最要有毅力,要耐得寂寞,決不可見異思遷,頻頻換帖,浮光掠影.“北碑南帖無安著,明鏡催成白髮多”,到頭來一事無成,只是徒費歲月。

乾貨 | 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

一家既得,當在此基礎上,可選擇一些能彌補自己缺陷楷書。

如肉頭不足,可臨顏楷;

流動不足,可臨禧字;

骨力不足,可臨歐字;

圓潤不足,可臨虞字;

變化不足,可臨北碑;

質樸不足,可傍通篆隸。

透過有目的選擇臨事,力求形質俱備,骨肉相稱,方可作行草。其法亦同上,先專攻一家,後繼採眾美,由約至博是一個入帖過程。入帖是手段,目的還在於出帖,出帖是將所學經消化、吸收、融會貫透過程,是一個自闢門徑,獨創風格過程。入帖時要講究法度、功力;出帖時要講究立意、膽識。

凡藝術個性越強烈之人,就越容易不掩性情,獨創門徑。入帖容易出帖難,入帖從功力中來,出帖從學問中來。若其人筆性既佳,功力又深,加以博覽名跡,讀書尚友,胸襟與識見並高,腕勢與心靈日進,真名世之質,吾不能測其量矣。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