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由 靈慧雲裳 發表于 運動2021-12-27
簡介當我覺得學的內容夠當前使用後,會把整理好的學習筆記打好標籤,移入“4 歸檔”資料夾,這個專案資料夾就可以刪掉了

色的拼音什麼

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目前算是完成了1。0版,可以拿出來說說了。先看看成品的模樣。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這期間的經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簡言之,就是不斷入坑出坑的過程。我想依次說說,對想搭建自己的系統的朋友,可能是個有意義的借鑑。

階段1:一塌糊塗的知識管理系統

1.1 我以為我理解了

這一階段,根據學習Obsidian的用法時從各位老師的Obsidian介面上看到的筆記結構,結合我自己對原子筆記、標籤、MOC(內容地圖)、GTD工作法、PARA資訊管理法的初步理解,從零開始搭建了一套0。1版本的知識管理系統。

沒錯,這時我還只是想用Obsidian建一個知識管理系統,把我的讀書、學習筆記,以及從各處蒐集的內容等進行管理。雖然看到有的老師在Obsidian上記每日筆記,我卻沒想照做,感覺每天記筆記太麻煩,不太符合我的習慣,應該堅持不了。

搭建好資料夾的結構後,我先是往資料夾裡轉存放在Notion上的兩本書的讀書筆記,一個是《馮唐成事心法》,另一個是《小狗錢錢》。我先把筆記內容拆成一個個獨立的原子筆記,為其命名,打標籤,加關聯。全部完成後,為每本書做一個MOCs,也就是與之相關的所有原子筆記的索引頁面,效果見下圖。這也就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的,原子筆記與MOCs結合的筆記法。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當時我感覺自己的標籤打的有些隨機,不利於以後的使用和管理。想起在書裡看哪位老先生說過,欲學一領域的知識,必先了解其系統,不要一進去就糾纏在某個枝節裡,見樹木不見森林。由於《馮唐成事心法》裡基本都是企業管理方向的內容,而這個方向也是我感興趣的,於是跑去了解企業管理的體系去了。

1.2 跑題大戶又跑題

查內容的時候,我在有關專案管理的體系內容中沉浸了兩天。做了很多年的專案和產品管理,完全是靠經驗往前走,雖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沒出過什麼岔子,心裡始終感覺少些什麼。大概就如老先生所說,我見識了一些枝節,卻不曉得整棵樹是什麼樣的,不知道自己還欠缺什麼。

那時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資訊?是有,但陷於忙碌,便少了瞭解的心力。雖然那時知道艾森豪威爾矩陣,知道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其實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要有計劃地在這類事情上投入時間,可由於離開學校的填鴨後一直隨意生長,缺乏在一些好習慣上的刻意培養,以致很多知道的好東西無法在自己的生活裡真正落地。

艾森豪威爾矩陣: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被視為時間管理大師,他的艾森豪威爾矩陣也稱時間管理優先矩陣,把時間按其緊迫性和重要性分為四類,形成時間管理的優先矩陣。這四個象限的劃分有利於對時間進行深刻的認識及有效的管理。A象限:緊急重要-馬上做;B象限:不緊急重要-計劃做;C象限:緊急不重要-授權做;D象限:不緊急不重要-減少做。

自己都知道,為什麼不去培養?我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有個普遍的說法是人天生喜歡安逸,不願意走出舒適圈,但我向來是個不願意待在舒適圈裡,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的人。那是因為什麼?我的結論是,一是精力,二是信心。

當你的精力已經耗盡,無論想做什麼,肯定都是有心無力。同樣是一天24小時,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那麼多事?寫那麼多書?畫那麼多畫?這其中一定有方法。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是我後續要去研究的。

信心有多重要,可能你留意過,也可能不曾留意。無論如何,從現在開始,在打算做一件事時,檢查一下自己對這件事的信心狀態。如果你心裡不相信一件事,肯定不會投入足夠的精神來達成這件事,哪怕你看似很努力地做。所以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好好和自己溝通,確定自己真的相信。

其實很多東西,只是心裡把它想難了。就像我前幾天做的桂花糯米糕,感覺那麼精緻好看的糕點哪那麼容易做出來啊,於是拖了好久。真的拿菜譜來研究做法,才發現完全沒難點!驢打滾也是,我曾經完全不認為這是能在家裡做出來的東西,可實際上,非常簡單。攔住你的,往往是你心中的老虎。

我是不是又跑題了。以後真的要練習寫文章前列大綱,不然總跑題。

1.3 遇到問題了!

把專案管理的九大領域弄清楚了,弄了個層級標籤,對照著我的筆記一看,還不太用得上。此外不得不說,加了層級的標籤看著真亂眼睛。無論如何,先放那裡吧,繼續往系統裡裝內容。

裝了兩天,又發現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問題。雖然當時已經建了好幾個資料夾,可有的筆記還是拿不準放哪裡好。雖然當時我的頭腦裡已經建立起正確的找尋內容的方法,那就是不是去資料夾裡從海量的筆記中查詢,而是透過MOCs檔案和搜尋的方式查詢。可是筆記總歸還是要放到合適的資料夾裡呀。現在來看,當時就是新方法的思想沒透徹掌握,還保持一些舊有的思維慣性。

為了不耽誤進度,拿不準的筆記就先散放在一個未命名的資料夾下。沒多久,這裡就積攢了好幾篇筆記。雖然開始裝載內容的時候,想著資料夾和標籤在使用中慢慢打磨調整,可這顯然不是調整能解決的問題。我意識到我的系統肯定哪裡錯了,完全無法順暢地使用。

階段2:想不明白就去學

2.1 錯在哪了?

人有四種認知層次:

1、知道自己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不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搭建系統的時候,我以為知識管理系統就是一個儲存系統,只要規劃好資料夾結構就可了。而GTD工作法是一套做事方法,和這個系統關聯不大。PARA資訊管理法部分用得上,部分用不上。正是這樣錯誤的認識,導致我的系統出現問題。網路上查來的很多內容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我的困惑,直到看過一些大神用印象筆記搭建知識管理系統的內容,才豁然開朗。整個過程我自己都理不清了,也沒什麼用處,且不說它,只說說我更新後的認知。

原來一個知識管理系統,需要考慮三個環節:存入、整理、提取。

存入和提取要做到順暢、快速。像我存的時候不知道該往哪存,開個臨時資料夾存放,就是存入環節出了問題。提取是否順暢與整理環節關聯極大,有沒有給筆記定一個合理的標題,有沒有給筆記打上有效的標籤,都影響到提取的效果。比如打標籤的時候,今天打個這個,明天打個那個,最後都不知道打了什麼,標籤間的邏輯關係也不清楚,很難靠它們有效提取內容。

2.2 新的理念

最終我接受的理念是:

1、根據GTD工作法建立資料夾,使筆記存入順暢;

2、規範化化筆記標題,使標題在視覺上統一;

3、規劃標籤結構,使用標籤而非資料夾管理筆記;

4、時常建立索引,匯聚同類筆記;

5、求質不求量,深度閱讀存入的筆記,記下感思,定期回顧。

階段3:照搬、調整階段

根據學到的新理念,我照搬了一位老師的資料夾和標籤結構,因為照搬是最系統、最省力的。這時裡邊肯定會有一些不適合自己的部分,比如有些要用的沒有,而有些有的又用不上非常冗餘。此時先不要著急調整。在使用的過程中,隨著理解的不斷深入,認真思考之後,再進行合理的調整。

開始我完全使用老師的資料夾結構,後來透過微調,形成了最適合我的結構。

標籤結構也先用的老師的,只做了一些微調,隨著內容的增多,逐漸添加了很多更適合自己的標籤。最後我感覺原有的標籤在結構設計上與我的實際有很大差別,仔細思考之後重新設計,對原結構進行了非常大的顛覆。

標題的理念很清晰,一開始就進行了適合自己的設計,後來沒有改變。

這裡直接說說我最終的資料夾、標籤、標題設計。

在開始這部分內容之前,先要介紹一下GTD工作法,以便不瞭解的朋友理解起來沒有障礙。熟悉的朋友可以跳過這部分內容。

插播一張圖片:此時我在Obsidian裡搜出了關於GTD工作法的筆記。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3.1 什麼是GTD工作法?

GTD工作法是著名的時間管理人戴維・艾倫在著作《搞定》裡提出的一套任務管理方法。這個書很厲害,陸續出了三本。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說到這裡,發現這三本書我還一本都沒看過,應該看看。於是先把它加進了我的願望清單。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心理學中有個蔡格尼克記憶效應,這個效應是心理學家蔡格尼克透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內容是: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也就是說,未完成的事情會佔用我們的大腦資源。戴維的GTD工作法的核心就是把所有待辦的事情從大腦中移出去,清空大腦,然後透過一些處理流程,把這些事情妥善安置在該處理的時刻,大腦只需集中精力處理被這個處理流程安置在當下的事情。這樣不但可以更專注、高效地做事,還能減輕壓力。

待辦的事情移到哪裡去呢?移到收集箱裡。收集箱可以是實體的,比如紙、筆記本,也可以是虛擬的,比如電子郵箱、電腦中的資料夾,也可以是實體和虛擬的結合體。反正你知道自己待做的事都記在哪些地方。

第二步是處理收集箱。戴維建議每星期至少一次清空所有的收集箱,這個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調整。

這個“清空”的理念還是挺重要的。“清空”,就是一個不留。我的微信裡收藏了一堆文章,有感覺很喜歡的,有感覺以後可能用得著的,有暫時沒時間看想以後再看的。曾經整理過幾次,但理的沒有存的快,越積越多,越多越不想看。我知道這裡有很多我感興趣的內容,但這些未經整理的內容並沒有給我帶來什麼好的影響,反而形成一些壓力。所以清空這裡的內容也是我後續的一項很重的工作。

怎麼清空呢?快速對事情進行判斷,然後根據判斷歸類。我整理出來的清單如下,應該很好理解。

1、可付諸行動 - 需要別人去做(放入「等待清單」);

2、可付諸行動 - 自己做 - 兩分鐘內可完成(立即去做,做完刪除);

3、可付諸行動 - 自己做 - 兩分鐘內不能完成 - 一步完成(定為行動,放入「下一步行動清單」);

4、可付諸行動 - 自己做 - 兩分鐘內不能完成 - 多步完成(定為專案,放入「專案清單」);

5、可付諸行動 - 自己做 - 未來特定時間做(定為行動,放入「日曆」);

6、不需付諸行動 - 可能會做(放入「將來可能清單」);

7、不需付諸行動 - 可能有用(存為「歸檔資料」);

8、不需付諸行動 - 垃圾,扔掉。

第三步是組織。經過上一步的處理,事情的歸屬就清楚了。此時沒用的東西已經扔掉,立即能做的事情已經做完,有用的資料已經存檔,交給被人去做的放入「等待清單」,未來要做的事情寫進了日程。一步可以完成的事都寫進了「下一步行動清單」,一步完不成的事都寫進了「專案清單」。

這時,再把「專案清單」分解為可一步完成的行動,自己做的放入「下一步行動清單」,需要別人做的放入「等待清單」。

第四步是回顧,這是保證GTD系統運作的重要步驟。這裡的回顧分兩種,一種是把事情組織完成後,及時回顧一下,看看安排的是否合理妥善;另一種是定期回顧。這裡的定期,也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定期回顧都回顧什麼呢?我也理了份清單。

1、「將來可能清單」:是否有條目需要執行,轉成行動或專案?

2、「專案清單」:瞭解專案進度,確保每個專案至少有一個行動。

3、「等待清單」:是否易經有反饋,或是需要發出提醒?

4、「下一步行動清單」:是否有已完成、已廢除的條目,進行刪除。

5、「日曆」:瞭解指定時間的待辦事項。

6、「歸檔資料」。

第五步是執行。把「下一步行動清單」中的事情排個優先順序,依次去做就可以了。

平日裡,先看看日程安排,優先做日程安排上的事情。其餘的時間做「下一步行動清單」上的事情。如果有突發事件,判斷是不是需要緊急完成,是的話優先處理,不是的話放入收集箱。

3.2 資料夾、標籤、標題的設計

使用資料夾管理檔案是線下實體管理方式的一種平滑遷移。這種管理方式的問題就是有的東西,你不知道該把它歸在哪裡,好像放這裡也行,放那裡也行。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圖書,一本既包括心理學,又包括生物學的圖書,該把它歸於哪裡?所以,如果在系統裡建立這類資料夾對檔案進行歸類,早晚要遇到同樣的問題。解決辦法是,不分類了,都扔一起,用標籤來管理。

一個檔案可以打多個標籤,這就突破了位置上的侷限。打個“心理學”,再打個“管理”,你搜心理學的檔案能搜到它,搜管理方向的檔案也能搜到它。

這時你可能和當初的我一樣,感覺不行不行,都放一起太混亂了,你得讓我建幾個資料夾區分一下。你要解除這種因為不習慣帶來的心理障礙,相信我,這樣絕對不會有問題,而且很快你就會感受到這種方式的好處來,也會發現多做幾個分類根本沒有必要。請先放下你的不適,聽我細講。

3.2.1 資料夾的設計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上圖是我最終的資料夾結構,除“3 我的專案”下有二級資料夾,其餘的都只有一級資料夾。

4 歸檔:這裡就是知識庫的庫房,所有整理好的筆記都放在這裡;

1 收集箱:也就是前邊GTD工作法中提到的收集箱,進入系統但未經整理的內容都會先放在這裡;

2 我的日記:這裡放置我每天的日記;

3 我的專案:當下進行的專案相關的筆記放在這裡。

詳細說說“我的專案”模組。

專案是當下正在進行的,且在一定時間後會完結的東西,比如讀一本書,開發一個產品,瞭解某一個方向的內容,等等。專案一般會有產出,比如讀書後的讀書筆記,產品開發完成後的產品,瞭解某個方向後寫的文章等等。感興趣的,未來想做的都不算專案,只能算夢想。把它真正落地,付出時間,才算專案。

我想你大概能理解什麼算專案了。在我這裡,“寫公眾號文章”是一個長期專案,產出就是文章內容。我在這裡可能會放文章大綱,為文章蒐集的材料,等等。等文章寫好,我會把文章打好標籤,移入“4 歸檔”資料夾,其餘的內容如果有用,也打好標籤移入“4 歸檔”資料夾,沒用的就刪掉。因為我會陸續寫公共號文章,所以這個專案的資料夾不會刪掉。

“OB”是我學習OB用法的短期專案,有做的筆記,蒐集的內容,講解影片連結等等。當我覺得學的內容夠當前使用後,會把整理好的學習筆記打好標籤,移入“4 歸檔”資料夾,這個專案資料夾就可以刪掉了。“瞭解博物館的”和這個類似。

也就是說,“3 我的專案”中的都是過程性內容,這裡的內容不用打標籤,也不用規範標題之類。當然,“1 收集箱”中的也是沒有打標籤沒有規範標題的內容。

“0 我的主頁”這個資料夾是我用來放索引彙總筆記、課表、書單、願望的地方。這裡重要的是這個名為“{索引} 彙總”的筆記。怎麼保證歸檔的內容不四散無序,就是靠它。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比如“讀書”(被彈出的黑條擋住了)下方,我會放所有讀書筆記的索引筆。“{索引}《馮唐成事心法》”就是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的索引筆記,這個索引筆記裡有所有讀書筆記的連結,見右下方彈出的預覽框。關於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和索引筆記已經全部歸檔,但從這個彙總裡,我可以看到自己存放了哪些書的讀書筆記,以及具體是哪些筆記,點選連結便可直接觸達。

開始我一類索引就建了一個索引筆記,比如讀書的索引筆記是一個檔案,課程的筆記是一個檔案,所以開始這個資料夾下好多個索引筆記,非常亂。後來我忽然想到,標題是可以摺疊的,把這些筆記的內容整合到一個筆記裡就可以了,於是有了現在的格式。一篇筆記集所有,看的時候拉開,不看的時候折起,完美!

再說說“2 我的日記”這個資料夾。本來我開始設計這個系統的時候是不打算寫日記的,但第二階段的研究中,我忽然覺出寫日記的好處來,它不但可以幫我規劃每天要做的事情,還幫我回顧自己某段時間內都做了什麼。這種對自己的覺知感很吸引我。

據說很多優秀的人都是寫日記的,佐藤傳的《晨間日記的奇蹟》也是很多人推薦的書籍。這本書雖然聽說已久,卻一直沒看過,也許也應該看看。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上圖是我當前使用的日記模板。在“我的日常”模組,“準備養生粥”是爭取每天都做的,這是我跟著陳允斌老師的養生粥配方做的搭配。其餘的四項更多起提醒作用,這些是我目前最關注的幾個方向,很希望每天都能做到,但目前還不行,能做多少做多少。“我的飲食”模組記錄每天的飲食。西方諺語說,“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飲食是生命的根本,需要關注,記錄也是一種提醒。“今天計劃完成的工作”可以在當天列出,也可提前列出,這裡的事優先順序最高。“今天的所得”,寫一下今天的收穫,真希望每天這裡都有很多可寫。

我的模板非常簡單,先用起來,以後可以慢慢最佳化。

3.2.2 標籤的設計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我單獨用一條筆記記錄了所有的標籤,這樣用了哪些標籤,標籤的結構是怎樣的都非常清楚,透過標籤搜尋筆記時,思路也非常清晰。

我最終的標籤設計參考了“人生平衡九宮格”和“PARA資訊管理法”,這兩項具體是什麼就不展開說了,對理解標籤的設計影響不大。

標籤0是索引。由於使用原子筆記法記錄讀書筆記,一本書讀完後,所有筆記的連結會被我放在這本書的索引筆記裡,像下圖中這樣。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這時我會為這個索引筆記打一個“#0索引”標籤。這樣以後搜尋這個標籤,就能搜出所有的索引筆記。如果再附加一定的搜尋條件,就能搜出某一範圍的索引筆記。比如再加上“#1-1讀書筆記”這個標籤,就能搜出所有讀書筆記的索引筆記。

學習、工作、家庭、健康、人際、休閒、財務、成長,加一個圍繞在中間的“我”,形成人生平衡的九宮格。想獲得人生的平衡,擁有高質量的生活,就要時刻檢查自己在這八個方向的投入,看有沒有失衡。標籤1至6對應上述的內容,各有具體的應用。

這裡我想詳細說一下每個標籤,以便也想照搬的朋友搬過去。

先說“#1學習”。我目前學習東西無非看書、看文章、看影片課程。最後會放到系統裡的有讀書筆記、文章筆記、課程筆記。後來在實際應用中,我發現不存在什麼“文章筆記”,因為我根本不會讀一篇文章後單獨寫一篇與它有關的筆記。或是把文章原文歸檔檔,或是把原文調整後歸檔,而對某句或某段的感思,會被我直接寫在歸檔的文章裡。不過,當完成某個專題的學習後,比如關於OB的學習,我可能會整理一份“學習筆記”。於是把文章筆記改為學習筆記。日記與這個範疇相似,也使用同一級標籤。

存進來的文章打“#1-3文章”標籤。存進來的書打“#1-2書”標籤。為什麼會存進來書?這也是我新學到的理念。看一位老師說,會把看過的書專為純文字存到Obsidian裡,這樣以後要搜尋哪方面內容時,看過的書裡的內容也會納入搜尋範圍。雖然我還沒這樣做,但先把標籤立上,打算以後試試是不是好用。

“#1-4課程”這個標籤,在記錄課程連結等的筆記裡會用上。

很多方面,有些人已經整理出非常實用的清單,這類清單也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料,所以為這類內容設了個“#1-5清單”標籤。

一些學習法、閱讀法是後續我會關注的內容,也會有相應的內容進來,也為它們設定了標籤。至此,學習模組的標籤就設好了。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暫時不工作,工作模組的標籤便沒有設定。這部分根據實際的工作來設定,應該不難,比如做專案管理,各類文件如果入庫,文件的類別就可作為標籤,如“專案說明”、“專案流程”等。

家庭模組的標籤見下圖。這裡說一下我的一個小心得。和學習模組一樣,同樣範疇的內容,數字編號用一樣的,名稱不同即可。比如照片、證件、說明,數字編號都用3-1。這樣以後再增加個同範疇的標籤,用“#3-1xx”即可。如果每個都按數字的順序往下排,數字會非常多不容易記不說,還會出現型別差不多的東西,一個數字靠前,一個數字靠後,感覺很混亂。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健康、人際、休閒的,很容易理解,不多解釋。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7及以後的模組都屬於我感興趣的領域,人生九宮格里關於“成長”和“財務”的模組納入此處。根據PARA資訊管理法的說法,領域是指需要負責、持續關注、不斷進步的某個範疇,比如健康、寫作、家庭、職業發展。而在做的專案要能與領域對應。這很好理解,每天忙的和自己要負責、持續關注、不斷進步的領域無關,那不是白忙。

不過PARA資訊管理法中還說,感興趣、但還沒有關注或系統去做的範疇不算領域,只能算資源。也就是說,有些範疇你很感興趣很喜歡,但你還不打算在上邊投入,這類不算你的領域。把關注點放在領域上,從領域中產生一個個專案,然後執行這些專案,慢慢就能在你的領域內進步。

綜上所述,每個人給自己設的領域不能太多,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需要進行取捨。

我設定標籤時,管它領域還是資源,凡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都設了個標籤。注意,我說的是自己非常感興趣的,這意味著很多我也比較感興趣的還沒放進來,如此已經多到令我驚心了。不得不再次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之所以設這麼多標籤,是因為如果讀到這些方面的好文章,我是會存進自己的系統的,那時肯定要給它打個標籤,所以這些標籤都會用到。但具體把哪些作為自己的“領域”,不斷深入,一時還沒想好。位於人生平衡九宮格的“財務”肯定要算一個,但目前的我在這個方向認知有限,也拿不出什麼可做參考的標籤設計。希望新的一年裡,可以在這個領域有所進展。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除了這些結構化的標籤,還有一些拓展標籤。別怕,很容易理解。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優先順序標籤和狀態標籤先不用看,如果不做專案管理基本用不到。後邊的標籤基本屬於一類。如果你寫了一堆讀書筆記,除了讀書筆記標籤,還要把書名作為標籤,便於搜尋出有關這這本書的所有筆記。如果某篇筆記裡有關於你很感興趣的人,也把這個人的名字作為標籤,這樣以後搜與某人有關的內容時,會把這篇筆記也搜出來。

簡言之,以後你想透過什麼把一篇筆記找出來,就給它加個什麼標籤。那些你不想找出它來的資訊就不要作為標籤。比如一篇筆記裡有心理學相關的內容,但這些內容不重要,以後你想找與心理學有關的內容時不想找到這篇筆記,就沒必要給它加與心理學有關的標籤了。

3.2.3 標題的設計

學知識庫系統的設計的時候,看到一位老師說,要對標題進行規範化設計,這樣視覺上的效果會很好。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實際使用起來也的確如此。效果見下圖。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我的所有歸檔的筆記的標題格式都是“{筆記型別}標題名稱|備註資訊”。用花括號把筆記型別括起來,這樣某一型別的筆記就會排列在一起。比如介紹博物館的就用“{博物館}”。這裡注意不要分的太細,比如所有的文章我就都標成“{文章}”,用標籤來做內容方向的區分。

標題名稱不一定要用原有文章的名稱,建議給筆記起個更簡潔明瞭的標題。反正這個標題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用來飈文采或吸引眼球的。

如果還想加一些備註資訊,可以用“|”隔開,比如我的讀書筆記就用“{書} 《馮唐成事心法》|有效會議”。

標題的規範格式沒有特定的準則,自己做好一套適合於自己的規範,以後使用時按這個規範來執行就可以了。

經過這三個階段,我終於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人生管理系統,而這篇文章也算很令自己滿意的年底小結。新的一年正是虎年,相信這個系統可以令我如虎添翼。看到故宮日曆封面上飛虎旗的圖片了嗎?就是這種感覺!讓我們一起加油,虎虎生威!

終於可以說說我的Obsidian人生管理系統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