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箸”字探源:筷子和刀叉,誰是“大哥大”?

由 漢字探源 發表于 運動2021-12-23
簡介戰國時國人還在用餐叉,但戰國以後,餐叉被簡單實用的筷子淘汰,逐漸退出中國餐飲的歷史舞臺

竹箸怎麼讀音

嶧山碑字解124箸

箸:筷子和刀叉,誰是“大哥大”?

吃西餐,擺的是刀刀叉叉;用中餐,只不過筷子一雙。於是就有人生出崇洋媚外之情:還是洋人的餐具高階!其實,這還真是羨慕錯了,瞭解一下中國的餐具歷史,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

中國的餐具史相當遙遠,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戰國時國人還在用餐叉,但戰國以後,餐叉被簡單實用的筷子淘汰,逐漸退出中國餐飲的歷史舞臺。明白了吧,洋人用的,是被咱老祖宗淘汰的東西!

國人為何不用餐叉而用筷子?據說與用餐習慣有關。國人以煮食為主,煮肉時用不導熱的筷子就很便利,而且連肉帶湯一起享用,能把食物的所有營養一網打盡,也能養活最多的人。洋人以烤肉為主,只能用刀叉做食用工具。這種食用方式有點兒浪費,和國人的方式相比,孰優孰劣一目瞭然!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和刀叉,到底哪個才是“大哥大”?

淘汰刀叉的是筷子!不,古時候還不叫筷子,是“箸”!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字的前世今生。

最早見到的“箸”的字形是小篆

“箸”字探源:筷子和刀叉,誰是“大哥大”?

《說文解字》解釋“箸”:“飯攲也。從竹,者聲。”何謂“飯攲”?就是“飯時取物的工具”,也就是筷子。《通俗文》:“以箸取物曰攲”。

對於“箸”字的解釋,許慎用“從竹,者聲”,也即形聲字的說法,很輕鬆就一筆帶過了。為何用“箸”表示筷子,確實不好理解,但我們可以另闢蹊徑,看看“箸”字的另外一種解釋:“又作筯”。“筯:從竹,助聲。”助者,幫助人就餐所用,那當然是筷子啦!

先秦時期“箸”還有一個稱呼:“梜”。《禮記·曲禮》:“羹之有菜者用梜。”最早見到的“梜”字是小篆

“箸”字探源:筷子和刀叉,誰是“大哥大”?

這個字

也很形象,“從木從夾”,木製的夾菜用的,當然就是筷子。不過,遺憾的是,“筯”也好,“梜”也罷,都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從漢代開始,“箸”一統江湖,成了古時候筷子的標準名稱,各種書籍中常常能看到。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李白《行路難》:“停杯投箸不能食。”清代周容《芋老人傳》:“輟箸嘆曰。”

“箸”除了表示筷子的意思外,還通“著”,《嶧山碑》中“以箸經紀”的“箸”,就是“著”的意思。這種用法在歷史典籍中也能看到,如《荀子·王霸》:“致忠信,箸仁義。”

什麼時候才有“筷子”的稱呼呢?那是“明朝那些事兒”。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揭秘了“筷子的由來”:吳中一帶的船伕漁夫,特別忌諱“箸”,因為“箸”和“住”“蛀”同音。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為了圖吉利,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

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而且還將“快”加了竹字頭變成更規範的“筷”字,但直到清朝康熙年間,還是沒有得到官方認可,《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強大的民意基礎,最終還是讓“筷子”戰勝“箸”字,成為最通俗最廣泛的稱呼,而“箸”字也漸漸和“筯”“梜”一起,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推薦文章

  • 海綿寶寶為了幫助別人放派大星鴿子,這下派大星真的生氣了

    海綿寶寶很快帶上他出門,路上遇到一個路人甲需要幫忙,海綿寶寶回答你自己沒有手嗎,偶遇蝦霸請求幫自己擦防曬油,他回答你再怎麼擦也是一身肥肉,過馬路碰到需要幫助的奶奶他惡狠狠的說,這麼大的人了不會過馬路就在家待著,路過珊迪家珊迪讓他幫忙測試新產...

  • 首次釋出!210個航空城市排行

    首次釋出!210個航空城市排行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2015年以來,中國民航大學“航空城市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全面梳理過去50年裡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國內外、行業內外同行的實踐成果,根據民航局、國家統計局、交通運輸部和地方政府建國以來的公開資料,採用機器學習等大資料...

  • 巔峰克萊,可能是任何一支爭冠球隊的完美拼圖,但無法跟哈登比較

    談歷史地位確實除了團隊合作以外,個人的能力,實力也很重要,像詹姆斯,喬丹,奧尼爾,科比這些球星應該是有實力的,根本就不用懷疑,相信大多數人是服氣的,而且另外的一些就不好說了,有爭議就說明實力不夠,實力差點意思才有人不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