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遊大同 讀歷史|懸空寺:奇、懸、巧的藝術融合

由 大同身邊亊 發表于 運動2021-12-19
簡介“懸”是懸空寺建築特色之二從正面看,懸空寺給人以上天無路之感,懸空寺共40餘間殿宇,恆山地區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這樣的俚語,“馬尾”指的就是上接樓閣棧道、下至岩石的紅色立木

懸這個字讀什麼

遊大同 讀歷史|懸空寺:奇、懸、巧的藝術融合

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出“全球十大危險建築”,恆山懸空寺位列其中。“詩仙醉筆‘壯觀’駐,霞客留連北嶽衝”的盛讚,相信每一個來到懸空寺的人也會不禁發出同樣的感嘆。記者走進懸空寺,彷彿置身於一座瓊樓仙閣,領略到了“山高月小庭初靜,寺遠人閒閣始空”的悠遠閒適意境。

懸空寺位於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原名“玄空閣”,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恆山十八景中的“第一勝景”。它將我國古建築藝術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建築特色可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遊大同 讀歷史|懸空寺:奇、懸、巧的藝術融合

在導遊的解說中,記者真正領會了懸空寺的“奇”,在設計籌謀、選址定位上,因地制宜、別具匠心、合理佈局、以奇獵勝。這就要分析恆山的地質結構史情況,追溯到約5億年前,恆山還深藏在大海之下,岩石是典型的沉積岩,但在不穩定的海水裡,沉積物密度不均,形成了沉積岩厚薄不一的層理,正是厚薄不一的岩層造就了懸空寺千年不倒的奇觀。

站在棧道上仰視,不難發現懸空寺並非建在一條水平線上,而是沿著崖壁上的薄層由南向北呈階梯狀建造。它所在的山體是一個內收的弧形,懸空寺恰恰建在凹進去的地方,上邊的岩層較厚不易被侵蝕,彷彿是遮風擋雨的“雨傘”,下邊薄岩層容易受到風雨侵蝕但凹進去一大塊為寺廟提供了“底座”,加之四周大山的遮擋使寺廟一天僅兩個小時日照,延緩了建築構件的老化,得天獨厚的地質、地理條件是懸空寺儲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遊大同 讀歷史|懸空寺:奇、懸、巧的藝術融合

“懸”是懸空寺建築特色之二從正面看,懸空寺給人以上天無路之感,懸空寺共40餘間殿宇,恆山地區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這樣的俚語,“馬尾”指的就是上接樓閣棧道、下至岩石的紅色立木。這些立木總共有30根,被分成三組,每根長度大約十幾米,分別被設定在兩個樓閣和棧道下面,但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的岩石裡。此外,懸空寺橫樑所用鐵杉木,事先經過桐油浸泡,不怕蟲蛀,還可以防腐,而且油性很大,不怕雨淋。

懸空寺之“巧”更為獨到,巧妙佈局,巧借地形,巧奪天工,把美學、力學、光學、心理學等藝術手段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好似一件玲瓏剔透的雕刻藝術品,鑲嵌在萬仞峭壁間。

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巧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樑為基,懸臂樑利用膨脹螺栓原理與山體緊緊“鉤住”,主體木製框架利用榫卯結構,巧借岩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寺內中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殿堂應有盡有,精巧地將一處平面的寺院佈局立體化了。寺內各種銅鑄、鐵鑄、泥塑以及石刻神像80多尊,還有不少浮雕彩繪,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遊大同 讀歷史|懸空寺:奇、懸、巧的藝術融合

懸空寺的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屋簷有單簷、重簷、三層簷,結構有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設計精巧。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解讀懸空寺之“奇、懸、巧”,等於解讀了恆山地質構造歷史,解讀了北魏時期的建築藝術史,無不令人感慨其建築與自然環境的絕妙融合,感慨其歷史與藝術的絕美呈現。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