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由 張名瑋 發表于 運動2021-12-03
簡介本衣冠冢的主人公曹鼐先生犧牲在明英宗正統年間發生的土木堡之變中

冠字繁體多少筆畫

但凡提到“衣冠冢”,死因無外乎兩種。

一是,通敵叛國,謀大逆,被寸磔於市、凌遲處死等等以極刑洩憤。

一是,城破被屠滅或戰場被團滅,皮肉糊成一團,殘肢斷臂,不易辨析。

本衣冠冢的主人公曹鼐先生犧牲在明英宗正統年間發生的土木堡之變中。在曹先生衣冠冢上,後人所立的石碑中,簡體年號、繁體介紹的方式豎排羅列出先生一生殊榮,如:宣德,八年狀元;正統,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景泰,贈少傅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襄;天順,加贈太傅改謚文忠。這塊碑石涵括了明宣宗及他的兩個兒子英宗、代宗三位皇帝對先生的加封。明英宗被蒙古瓦剌放回、被明代宗囚禁成太上皇八年後發動奪門之變,因此,正統和天順都是英宗的年號。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至滿清帝業被終結,來自北方的威脅就沒有消停過。

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滿清、沙俄…,雖然說每個朝代面對的或遊牧或漁獵民族不同,但都從根本上確定了多數情況下,上述兩種型別民族進攻而農牧民族或定居於農耕區的遊牧漁獵民族防守的特徵。

衰敗時,任人宰割;強盛時,又起婦人之仁。

明朝是以漢本位建國,恪守華夷之辯的朝代。蒙古滅宋後,不少士大夫視為奇恥大辱,不願意大好河山遍地腥羶。在民族關係上,元朝刻意劃分等級,以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地位最為低下。甚至被蒙古人引進的阿拉伯人等色目人在華夏故土上都高高在上。這就導致自上至下的漢人對蒙古人統治極為不滿。底層的民眾被視為畜生,受盡奴役和侮辱。最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明朝建立後一舉將蒙古逐出中原,但並沒有瓦解蒙古對中國的威脅。

從遷都北京至土木之變,已過去30餘年。天下承平日久而武備鬆弛,當年那些馳騁沙場的偉俊武勳都變成了生疏騎射的白髮老者,那些空享爵位的權貴二代更是不識兵戈。而此時從蒙古分裂後的瓦剌部卻不斷壯大,不停地嚮明朝邊界挑釁。而明朝向來有不和親、稱臣、納貢的傳統,因此兩方大戰不可避免。儘管瓦剌聲勢浩大,然而明英宗才不怕這些呢,他還想像他的高祖、曾祖那樣建功立業呢。

尚書鄺埜、侍郎曹鼐苦苦進諫說,臣下死不足惜,陛下龍體怎能冒險輕進呢?可明英宗只聽信王振一人,這君臣二人估計沒少讀漢武帝本紀,張國臂掖、封狼居胥的故事肯定讓他們心血沸騰。皇帝親率滿朝武勳文貴、京城精銳等一行十多萬人錦旗招展地抵達了大同,當見到彎弓搭箭、能征善戰的瓦剌騎兵時,君臣又起了退意。明軍原定由大同至蔚州,南過飛狐峪、東穿紫荊關,到河北易州後北返京城。這時權宦王振極力反對此方案,王振正是河北蔚縣人,他生怕軍馬行進踐踏了家鄉的莊稼。結果明軍主力在河北懷來縣土木堡這個地方被尾隨多時的瓦剌全殲,朱祁鎮被生擒。一場徹頭徹尾的大鬧劇至此落幕。

朱祁鎮奪門後,在陰謀家攛掇下處死了京城保衛戰的組織者于謙,並且他還會時不時地懷念起王振。很多人說他是好人,他信任過每個好人和壞人。他還廢除了人殉,天吶!他居然廢除了人詢。被先秦時期諸子百家批判的體無完膚的殉葬制度,並在戰國時期幾乎完全禁止的奴隸社會性質的喪葬陋習,居然在2000年後的明代被徹底廢除。英明的英宗可曾對死於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的那些文臣武將軍士農民有過懺悔嗎?還是覺得為了朱明的江山社稷,這種死也是死得其所呢,這種家天下真是可怕得很啊!

土木堡之變後的明代國力雖然由盛轉衰,卻從此開啟了明中後期的人性光輝時代。

曹鼐衣冠冢位於寧晉縣城G515(以前的省道定魏線S234)與G339(昔日的省道鄭昔線S393)交匯處南行800米路西。衣冠冢東側的道路可謂是充滿了傳奇,由村道步步攀登到國道。衣冠冢南側立碑三塊,中間有碑高大,且有碑亭保護,其餘兩側碑體略小,完全裸露。西、中、東三塊碑分別立於成化六年(1470)、嘉靖三十五年(1556)、正統十二年(1447),橫跨百餘年。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正統十二年碑為曹鼐生前碑,碑文能辨認“奉天承、皇帝制曰。。。,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大明正統十二年十二月”等字,這是座朝廷聖旨碑,加封曹鼐的具體官職。

成化六年立《奉天誥命之碑》:“賜進士出身。。。,奉天承,皇帝制曰,國家群臣勞勤於君事者。。。,。。。有褒嘉,今特贈爾為嘉議大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制曰,為君欲其臣盡忠,於國者則×體其心,而×其志,×古聖王,知人情之莫不。。。,故制推恩之典以伸獎勵之意,。。。曹鼐祖。。。,大明正統十二年二月十三日,成化六年十二月初八日衣衛。。。司百戶孝元孫榮立石”。

嘉靖三十五《皇明榮祿大夫加贈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謚文忠曹公神道之碑》是由三塊斷碑拼粘而成的。碑文記錄了曹鼐“公名鼐字萬鍾別號恆山世×真定府趙州寧晉縣人”,緊接著講述了朝廷追賜曹鼐父母、繼母、祖父母的情況。

正中嘉靖碑為顏體刻石,除去不知什麼年份一分為三的破損連線處外,其他部分字跡清晰可辨。兩側稍顯低矮的露天碑採用歐體鐫刻,東側曹鼐生前碑的清晰度明顯不如他去世後加刻的西側成化年間碑。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寧晉縣歷史上第一名人——明內閣首輔、兵部尚書、狀元曹鼐衣冠冢

觀三處明代荒碑,看古人用字之嚴謹。皇帝制曰:“制”、“製”都是傳統漢字,“制”表示制度、體制,與權力有關;“製”表示製衣、製造之義,1956年一簡施行後,兩字合併為一“制”。到了今天,很多人都以為筆畫多的是繁體字,因此造成,制被當成了新造的簡體字。即使像那些比較馳名的毛筆品牌,也會在筆桿上使用“某某某筆莊,某某某監制”,真是一件憾事。公名鼐字萬鍾:“鍾”“鐘”合併為“鍾”,“鍾”表示鍾情,“鐘”表示鐘鼓。為此,錢鍾書先生的名字終於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委曲求全地更名成“錢鍾書”,這擦邊球只能說擦得漂亮,既不違背錢先生意願,又不違反規範漢字規定。

每時每刻來來往往的平行經過此墓的交通工具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沒有多少人會對曹鼐的衣冠冢留意,即使有,也不過是,匆匆瞄一眼,瞧,那不過是一座修得排場些的農村墳場而已,這難道不是離去者希望的清淨無爭的葬身之地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