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由 書房記 發表于 運動2021-12-01
簡介同源詞中,聽到原始作者丨王克明(書房記團隊作者)按:王克明先生《原音詞淺論》一文運用學界研究成果,透過與漢語上古擬音和蒙語等語言語音的對應比較,對陝北方言中成群的嵌L形態詞語和圪頭詞語等,做了較新視角的探討,認為這些詞語來源於單音漢語形成前

嵌的組詞有什麼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作者丨王克明

(書房記團隊作者)

按:

王克明先生《原音詞淺論》一文運用學界研究成果,透過與漢語上古擬音和蒙語等語言語音的對應比較,對陝北方言中成群的嵌L形態詞語和圪頭詞語等,做了較新視角的探討,認為這些詞語來源於單音漢語形成前的原來語音形態,具有發生學意義上的原始繼承性,稱謂其“原音詞”更切近本質。論文收載於邢向東教授主編的《西北方言與民俗研究論叢》第三集。作者稍有修訂後,“書房記”分五篇連載,每篇保留文中小題,外加新擬標題。

4.多種語言對應關係中的原音詞認知

漢語與周邊藏緬語言、侗泰語言比較,有一些與漢語上古音對應的詞語,學界多有例舉,如:“孔”khloo,暹羅語klong,泰語klu、kluang。“稟”prm,藏文 brim。“烙”ɡ·raaɡ,泰語klak。“兼”kleem、kleems,泰語klem。“藍”ɡ·raam,暹羅語 k‘ram、gram,泰語 k’ram,古泰語 gram。“欄”ɡ·raan,標敏瑤語glan。“涼”ɡ·ra,藏文gra。“狗”kloo,標敏瑤語狗 kla。這些詞語與漢語密切相關,尤其與漢語原音詞特徵高度相合。對密切相關的語言,學界釋為同源性親屬語言。同源性定義為原音詞提供了一種源流解釋。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同時,歷史語言學認為,漢語在上古時期或許沒有單音節、有聲調、無形態變化等‘孤立語’特徵。因此,漢語詞彙與不認為有親屬關係的不同語言詞彙進行比較,有學術合理性的空間。“如果這幾種語言表達同一事物或現象的詞的語音存在著整齊的對應關係,那麼這幾種語言在歷史上必定有發生學上的關係。”1 當代對於“遠距離語言”親屬聯絡可能性的研究,擴充套件了原音詞觀察的視野。這方面有漢語與南島語系語言的對應研究、漢語與北歐語言的對應研究等,如狗,愛沙尼亞語 koer,芬蘭語 koira,烏拉爾語 koje-ra,2 都與漢語、瑤語對應。但對漢語與北方阿爾泰語系語言的比較,關注度則較低。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元明時代的蒙語漢譯詞“抹鄰”、“秣鄰”、“牧林”、“抹倫”,都是“馬”。《哭存孝》雜劇有“米罕整斤吞,抹鄰不會騎”,《破天陣》雜劇有“我做番將委實好,不騎抹鄰則是跑”。蒙古語、女真語、滿語,“馬”都是morin、mori。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族中各族語言裡的“馬”,發音都接近“抹鄰”:土族mor,東鄉mθri,東部裕固moor,保安mor,達斡爾morj,女真morin,滿morin,赫哲mθrin,鄂溫克mvrin,鄂倫春mvrin,錫伯mrin、mθrin。3 漢語的“馬”,前上古音 maarg,4 上古音 mraa。在原始語言中,中原與北方民族語言的馬,語音是對應的,源於共同的祖語。“馬”是公認的非單音節演化為單音節的“二合之音”。同時,東亞的“馬”一詞與印歐語也有相關性:原始印歐語詞根marko-,古威爾士語march,康瓦爾語margh、march,不列尼塔語marh,原始凱爾特語母馬是markā,馬是markos。5 所有這些不同語言稱謂馬的語音,存在著整齊的對應關係,應該有發生學意義。曾用漢字記音書寫的“抹鄰”一詞,可謂“馬”的原音詞。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陝北話“頭”有“得勞”之謂。“頭”列在200個基本詞彙表中,是人類語言基本詞彙之一。“頭顱”一詞,《戰國策》有“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由於用字固定,現代漢語普通話使用,不列為嵌L詞。《說文》還有“(duó),顱也”。《康熙字典》記:“《釋名》顱謂之骷髏。”這也是頭顱。元明時代文字裡,記有蒙語“頭”teriɡün 的漢譯詞忒婁溫、鐵裡溫、帖裡兀等。6 如《至元譯語》作“忒婁溫”,《紫釵記》傳奇有“風聲大,撞的個行家,鐵裡溫都答喇(殺)”。元人也寫漢語詞彙“天靈”。蒙語今亦記 tlɡoe:,譯“陶勒蓋”。這個譯音北宋已出現在漢語文字中,寫作“天靈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嘗令子和藥,有天靈蓋,溫叟見之,亟令致奠埋於郊。”元雜劇中“天靈蓋”與“天靈”通用。如馬致遠《黃粱夢》:“推一交險攧破天靈蓋。”康進之《李逵負荊》:“則蚤砍取我半壁天靈蓋。”高文秀《襄陽會》:“則你這宣花斧著他天靈碎。”關漢卿《單刀會》:“七稍弓,八楞棒,打碎天靈。”元代以前漢語中已有的“天靈”,與“頭顱”音義相通,“蓋”音成為名詞,使義域變小。除蒙語,蒙古語族的“頭”,東部裕固語作turyn,土族語是turo,東鄉語是tceirun。7 這些都與漢語“頭顱”音義對應。“頭”的上古音是 doo ,未見前上古音。《集韻》《廣韻》謂“”音鐸、牘、託,這三個字的上古音分別是 l’aaɡ、l’ooɡ、lhaaɡ。觀察“頭顱、顱、天靈”與蒙古語族語言的對應關係,和它們的蒙元之前漢語詞彙性質,可以認為它們同“得勞”一樣,是“頭”的記音,是“頭”的原音詞。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說”也是斯瓦迪士200個人類語言基本詞彙之一。陝北詞“圪咧”是“說”義,如“瞎圪咧”,是謂瞎說。蒙語的“說、講說、言語”,是kele、kelen、helehu等,元明時候漢字寫作客連、客勒、客列等,8 如《桃源景》雜劇“他道是卯兀客勒莎可只”。漢語“說”義詞語有“侃”,與“客連”同義。《說文》“侃”無“說”義,但之前《論語》中“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實為說話樣貌。至元代,《西廂記》雜劇“隔牆酬和都瞎侃”,是謂瞎聊、瞎圪咧。口語如此民間熟用,說明不是當時借用,而是口語固有。限於《說文》的定義,認為“侃”遲至元代才是“說”的同義詞,但在口語裡未必如此。“侃”的上古音為 khaan、khaans,未知其前上古音。除蒙語外,阿爾泰語系蒙古語各族的“說”是:土族kle,東鄉kilin,東部裕固kelen,保安kal,達斡爾xlj。另,女真語xls,土耳其語keleci,波斯語kalām。9 侃與諸語言應有共同的祖語。故而認為陝北的“圪咧”和元人漢字書寫的“客連”,是漢語說義之侃的原音詞。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蒙語darasu、darasun是說黃酒,有辭典解釋為中國黃酒,10 元代前後漢字寫作“打剌蘇”、“打辣酥”、“答剌孫”等約16種。11《東窗記》戲文有“打辣酥滿斟來一醉酣”,朱有燉《元宮詞》有“白酒新芻進玉壺……何似西涼打剌蘇”。後有“塔拉蘇”譯音。黃酒在東亞出現甚早,蒙語這個黃酒名詞,應是在漢語形成早期源自農耕人群。這個早期詞語是什麼?今天漢語裡是否留有痕跡?在黃酒的詞義上,與“塔拉蘇”音義一致的詞是“屠蘇”。“屠”的上古音是 daa,未知前上古音。《晉書·孝愍帝紀》有“今欲聞城未陷為羞死之事,庶令黎元免屠爛之苦。”明·宋濂《鮑氏慈孝堂銘》有“群寇相挻而起,肆其屠劉。”屠戮、屠爛、屠劉等同義的連綿詞,反映了“屠”曾有L複子音的可能性,“打剌蘇、塔拉蘇”應接近雙音詞“屠蘇”的早期多音形態。“屠蘇”本指黃酒,在漢語中讓位於“酒”一詞後,逐漸演變成了酒名。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始有記載,說正月初一先幼後長喝屠蘇酒。唐代開始出現傳說,韓鄂《歲華紀麗》說屠蘇酒是以前一個住在叫“屠蘇”的草菴裡的人,發明的一種過年喝的藥酒。故事性傳說使這個詞徹底遠離了本義。但蒙古語族語言保留了“屠蘇”的原始詞義,東部裕固語durasn、土族語daras、東鄉語darasun,都是說黃酒。12 馬伯樂先生提及語言親緣關係時說:“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人們認為它們相似的那些地方其實只不過是史前這兩個語言間的相互影響所造成的。”13 黃酒名稱出自史前影響,因此有理由認為元人漢字書寫的“打剌蘇”是“屠蘇”的原音詞。李葆嘉先生認為:“由於年代久遠的早期借用和遠古同源之間的界限已趨泯滅,因此當語言成分借貸到達一定程度,雙方無疑就成了親屬語言。”14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阿爾泰語系滿語的“牛錄”,本義“大箭”。朱學淵先生指出:“‘箭’字在芬蘭語中為nuoli,愛沙尼亞語為nool,匈牙利語為nyil;它們都與滿語的niru(牛錄)一致。”15 周策縱先生說:“漢語中的相關詞彙‘弩’、‘砮’等,是否與之相關?也很值得深思。”16 匈牙利語、芬蘭語和愛沙尼亞語都屬於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弓箭名稱的一致性,暗示了它們之間的早期傳播。這為困擾學界的“歐亞語系”假說提供了一個素材。蒙語的弓numu、numun,元代漢字寫作弩木、弩門,17 與漢語“弩”和滿語及烏戈爾語族的“牛錄”,音義也有對應性。《說文》謂“弩,弓有臂者”,應即“大箭”。弩出現較早,不晚於商周,“牛錄”或是“弩”的原音形態。“弩”上古擬音有 na(周法高)。18

“10萬年前或語言剛發展起來的時候,與6000或1萬年前作為現代語系的祖語期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呢?”19 相關語言詞語的對應性,是認識原音詞的條件之一,它提示了人類語言的交匯和漢語的發生。如獸角,陝北話謂“角(juě)僂”:牛角僂,羊角僂。角上古音 ɡ·rooɡ、krōk(斯塔羅斯金),原始漢藏語音 kruā,緬甸語 khrw。20 角僂是角的原音詞。又如“殼”上古音 khrooɡ,宋代謂“殼漏子”。《五燈會元》卷七《長慶慧稜禪師》有“保福拋卻殼漏子,向甚麼處去也?”殼,吳語謂“殼落”,標敏瑤語 gli;同時,愛沙尼亞語 koor,芬蘭語 kuori,匈牙利語 kéreg,烏拉爾語 kore。21 殼漏、殼落是“殼”的上古音。這些語言的流音中綴與漢語上古擬音的複子音流音呈比較規律的對應,也與漢語方言詞彙的嵌L形態呈規律性對應。蒙古語族等語言與漢語方言的若干詞彙也有這樣的對應性。

同源詞中,聽到原始

此外,陝北人呼父為“大”,源於“爹”的前上古音 daad 22 和上古音 daa。還有(zhē),《玉篇》釋“父也”,《廣韻》《集韻》音遮。遮上古音 tjaa。父親義,梵語 attas,拉丁語和希臘語 tata、attached,赫梯語 attas,哥特語 attas,古愛爾蘭語 athir,康瓦爾語 tād,23 英語 dad,都與陝北的“大”有對應關係。

————————————

註釋

1 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126頁。

2 引自馮蒸《漢語來源的新假說》文。

3 均引自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60頁。

4 引自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153頁。

5 均引自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154頁。

6 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靠實詞典》45頁。

7 引自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靠實詞典》45頁。

8 參見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266頁。

9 均引自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267-269頁。

10 參見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236頁。

11 參見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234-236頁。

12 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靠實詞典》236頁。

13 [法]馬伯樂《唐代長安方言考》20頁,中華書局2005年。

14 引自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11頁,李葆嘉《漢語的祖先》譯序。

15 朱學淵著《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252頁。

16 朱學淵著《中國北方諸族的源流》周策縱序言,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17 引自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105頁。

18 引自周法高主編《漢字古今音匯》91頁。

19 [澳]羅伯特·迪克森著 朱曉農等譯《語言興衰論》2頁。

20 斯塔羅斯金上古音和原始漢藏語音、緬甸語音均引自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387頁,[俄]S。斯塔羅斯金論文《上古漢語詞彙:歷史的透視》。

21 引自馮蒸《漢語來源的新假說》文。

22 引自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168頁。

23 均引自周及徐《歷史語言學論文集》168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