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由 東方修行故事 發表于 運動2021-11-01
簡介佛經的第一次結集在古印度的摩揭陀國,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往西南走五六里,南山北面大竹林中,有個大石室(七葉窟,也稱畢缽羅窟),尊者摩訶迦葉就是在此地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一道,在如來涅槃當年的夏安居時結集三藏

屍城在哪裡

眾所周知,佛經是由佛陀的弟子們在佛涅槃後,根據佛的講法結集而成的。古代歷史上佛經總共經歷過四次著名的結集。四次結集中尤以第一次結集的經典最具有原始性與根本性。

那麼第一次經典結集時的情形是怎樣的?以《雜阿含經》為本的四阿含與首次結集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首次結集的佛經在中國漢地卻被看作小乘,而長期不被重視?

佛經的第一次結集

在古印度的摩揭陀國,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往西南走五六里,南山北面大竹林中,有個大石室(七葉窟,也稱畢缽羅窟),尊者摩訶迦葉就是在此地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一道,在如來涅槃當年的夏安居時結集三藏。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當年,大迦葉在山林中坐禪,忽然光芒照耀,還見到地震,說:“這是什麼祥瑞變化,如此奇怪?”便用天眼觀察,看到世尊在雙樹林間進入涅槃。立即吩咐門下去拘屍城,在路上遇到婆羅門,手持天界鮮花。

迦葉問道:“你從哪裡來?知道我導師現在在哪裡嗎?”婆羅門答道:“我剛從拘屍城來,看到你的導師已經進入涅槃。天人大眾紛紛獻物供養,我所拿的花,就是從那得來的。”迦葉聽後,對門徒說:“智慧的太陽已經隱沒,世界陷入黯淡,大善導師遠遠地拋下我們而離世,大眾顛仆墮落。”

而懈怠的比丘卻互相慶賀道:“如來寂滅後,我們就安心愉快了,如果違犯了什麼,還有誰能責罵我們?”迦葉聽後,更加深深地感傷,想到必須集結佛經法藏,根據教法治理犯戒者。於是走到雙樹,瞻仰佛陀,禮拜致敬。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佛陀去世後,人天都失去導師,諸位大羅漢也將相繼離世,大迦葉這樣想到:“傳承佛陀的教誨,應該編集所有佛經法藏。”

於是登上蘇迷盧山,敲擊大揵槌,高聲說道:“今王舍城將有法事,各位證果人應迅速到這裡來集結!”揵槌聲中,傳遞著迦葉的號召,傳達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得到神通的人聽到後都來集會。

這時迦葉通告大家說:“如來寂滅後,世界從此空虛,應當集結佛經法藏,以報答佛恩。如今將結集法藏,應當務求精簡清淨,哪能倚仗人多,卻完不成這殊勝的事業?那些已經證得三明六通,秉持正法,辯才無礙,這樣的上人,可以留下來參加結集。其他果位的學人,各自回去。”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於是得到九百九十九人。這時阿難因為還處在有學地,所以被排除在外。大迦葉召阿難對他說:“你尚未去盡煩惱,應該離開結集聖眾。”阿難說:“我隨侍如來多年,每次討論說法,從來沒有遺漏我。現在要結集經典,卻排除我。如來寂滅,我便失去了依靠。”

大迦葉對他說:“你不要憂惱。你親身服侍佛陀,確實多聞,但愛惑還沒有去盡,習氣根結還沒有斷除。”阿難理屈離去,來到空曠寂靜處,想獲得無學,勤苦用功不能證得。身心疲倦之後,便想小憩,當頭還沒伏到枕上,便證得阿羅漢。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阿難尊者像

阿難便來到集結處,叩門報到。迦葉問道:“你的煩惱去盡了嗎?請運用神通,可以不從門進來。”阿難接受命令,從鑰匙縫進入,禮僧後,退回坐下。此時正當夏安居的第十五天。

於是迦葉高聲說道:“請大家仔細聽好!阿難對佛法多聞第一,如來稱讚,主持集結素呾纜藏(也稱修多羅,即經藏)。尤波釐修持戒律明通精嚴,眾所周知,主持集結毗奈耶藏(即律藏)。我大迦葉主持集結阿毗達摩藏(即論藏)”雨三月結束,結集完成。因為主持的大迦葉尊者是僧眾中的上座,所以將這次結集稱為上座部。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大迦葉集結處西北,有座佛塔,阿難受僧人斥責,不準參與集結,到這裡坐禪,求證阿羅漢果。證果之後才參與集結。此處往西走二十餘里,有座佛塔,是無憂王所建的,這裡是大眾部結集經典的地方。

當年諸學無學數百千人,未能參與大迦葉結集的人們,來到這裡,互相說道:“如來在世時,大家一同跟隨導師學習,法王寂滅後,卻排斥輕視我們。想報答佛陀之恩,應當集結法藏。”

於是凡聖都來集會,賢才智慧之人齊聚,也集結呾纜藏(也稱修多羅,即經藏)、毗奈耶藏(即律藏)、阿毗達摩藏(即論藏)、雜集藏、禁咒藏,共分為五藏。這次集結,凡聖同會,因而稱為大眾部。

四部阿含是小乘嗎?

漢傳佛教的四部阿含,根據三大語系的佛教史,一致公認為是在佛陀般涅槃當年的結夏安居時由阿難尊者誦出,迦葉尊者組織的聖僧共同審定而結集出來的。

由此說明了四部阿含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又漢地的四部阿含與南傳佛教的五部內容上基本一致,這也更證明了四部阿含與南傳五部都代表著原始佛教。

印順法師在《華雨集》中說:以《雜阿含經》(南傳佛教《相應部》)為本的四部阿含,是佛法的“第一義悉檀(悉檀:古譯為“宗”,即對法辨明宗要)”,無邊的甚深法義,都從此根源而流衍出來。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早在印度大乘佛教出現前的四五百年間,印度佛教僧團一致尊崇四部阿含為佛教根本經典,但中國漢地因為長期受到抑小揚大的判教傾向的影響,而普遍輕視四部阿含。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由於古時從印度來中國譯經弘法的沙門多是大乘行者,加上漢地僧人西行求法所到達的印度地方當時已經盛行大乘佛教了,所以漢地受後來居上的大乘經典與大乘行者影響,逐漸形成了斥四部阿含和聲聞律為小乘的判教傾向。

近代由於與西方佛教學者、日本佛教學者及南傳佛教的交流,中國佛教界開始注重佛教史的研究,從而發現漢譯四部阿含的原始性與根本性,而不再以小乘來看待。從而,研習阿含、重視阿含的風氣開始顯現。

佛陀弟子第一次結集的原始佛經,在漢地卻長期被判為小乘而忽視

所謂“佛法一味、大小異解”,佛法的本來實相是無大小之分的,所謂的大乘和小乘,只能從行願中進行分別。所以無論從佛教史還是對佛教經典的研習角度來看,都應該將四部阿含,尤其是《雜阿含經》看作是三乘共同重視和學習的經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