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硬碟資料恢復相關知識

由 實用車訊 發表于 運動2021-10-29
簡介小知識當透過Fdisk或其他分割槽工具對硬碟進行分割槽時,分割槽軟體會在硬碟0柱面0磁頭1扇區建立一個64位元組的分割槽表,包括硬碟主引導記錄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割槽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

硬碟壞道資料可以恢復嗎

硬碟資料丟失的原因

1、軟體故障的型別

受病毒感染;誤格式化或誤分割槽;誤克隆;誤刪除或覆蓋;駭客軟體人為破壞;零磁軌損壞;硬碟邏輯鎖;操作時斷電;意外電磁干擾造成資料丟失或破壞;系統錯誤或癱瘓造成檔案丟失或破壞。

軟體現象一般表現為作業系統丟失,無法正常啟動系統,磁碟讀寫錯誤,找不到所需要的檔案、檔案打不開、檔案開啟後亂碼,硬碟沒有分割槽、提示某個硬碟分割槽沒有格式化等。

2、硬體故障的型別

磁碟劃傷;磁頭變形; 磁臂斷裂 ;磁頭放大器損壞;晶片組或其它元器件損壞。

硬體故障一般表現為系統不認硬碟,常有一種 “ 咔嚓咔嚓 ” 的磁組撞擊聲 或電機不轉、通電後無任何聲音、磁頭定們不準造成讀寫錯誤等現象。一些具體的表現如下:

① 開機時,系統沒有找到硬碟,同時也沒有任何錯誤提示。注意有的主機板在硬碟出現故障時會給出相應的提示資訊和提示程式碼。我們在排除硬碟的供電正常,電源線連線無誤,資料線安裝正確,資料線沒有質量問題時,也就可以確定是硬碟壞了。

② 啟動系統時間特別長,或讀取某個檔案,執行某個軟體時經常出錯,或者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操作成功,其間硬碟不斷讀盤併發出刺耳的雜音,這種現象意味著硬碟的盤面或硬碟的定位機構出現問題。

③ 經常出現系統癱瘓或者宕機藍色畫面,但是硬碟重新格式化後,再次安裝系統一切正常。這種情況是因為硬碟的磁頭放大器和資料糾錯電路效能不穩定,造成資料經常丟失。

④ 開機時系統不能透過硬碟引導,軟盤啟動後可以轉到硬碟碟符,但無法進入,用 SYS 命令傳導系統也不能成功。這種情況比較嚴重,因為很有可能是硬碟的引導扇區出了問題。 或者是無法重新分割槽,也可能是重新分割槽後的資訊無法寫入主引導扇區。

⑤ 一直能夠正常使用,但是突然有一天,硬碟在正常使用過程中出現異響,接著找不到硬碟。但是在停機一段時間以後,再次開機時還能找到硬碟,並且能夠正常啟動系統。當出現這種情況時,如果硬碟上有重要資料時,一定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資料備份出來,防止硬碟徹底報廢時丟失重要資料。

資料恢復的原理是怎麼樣的?

如果你要往硬盤裡面寫入一些檔案,這個檔案首先寫入檔案列表,然後寫入磁碟。並在列表中記錄儲存的位置。

當你要刪除這個檔案的時候,windows只是把檔案列表中的內容刪除,而真正的檔案並沒有刪除。只不過是把這個檔案儲存的位置記錄成空白區域,等待下次寫入。

如果你還沒對這個區域(籠統的說就是你還沒對這個硬碟的這個分割槽)作寫入操作時,這個檔案還保留在硬碟中。恢復這個被刪除的檔案就成為可能了。

建議使用finaldata 2。0 可以恢復這樣的檔案或資料。

一個磁碟出再邏輯壞道,可能造成的原因就是沒有正常關機,檔案寫入列表的時候出現錯誤。後果就是某個檔案完法定址找到。只要修復一下,重新寫入檔案列表就可以了。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但這個是主要原因。

磁碟格式化,分成快速度格式化和普通格式化。快速度格式化只清空檔案列表。(磁碟內還有檔案)普通格式化就不行了,會把磁碟內所有檔案清空。你的資料恢復回來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分割槽表破壞等相關資料恢復

幾種常見情況下的資料恢復

·誤操作導致高階格式化分割槽後的資料恢復

在DOS時代有一個非常不錯工具稱為UnFormat,它可以恢復由Format命令清除的磁碟。如果使用者是在DOS下使用Format命令誤格式化了某個分割槽的話,那不防使用該命令試試。不過UnFormat只能恢復本地硬碟和軟體驅動器,它不能恢復網路驅動器。UnFormat命令除了上面的反格式化功能,它還能重新修復和建立硬碟驅動器上的損壞分割槽表。

但目前使用UnFormat來恢復格式化後分區的方法已經不那麼實用了,我們可以使用多種恢復軟體來進行資料恢復,比如諾頓、Easyrecovery和Finaldata2。0等恢復軟體均可以方便的進行資料恢復工作。

·零磁軌損壞時的資料恢復

硬碟的主引導記錄區(MBR)在零磁軌上。MBR位於硬碟的0磁軌0柱面1扇區,其中存放著硬碟主載入程式和硬碟分割槽表。在總共512位元組的硬碟主引導記錄扇區中,446位元組屬於硬碟主載入程式,64位元組屬於硬碟分割槽表(DPT),兩個位元組(55 AA)屬於分割槽結束標誌。零磁軌一旦受損,將使硬碟的主載入程式和分割槽表資訊將遭到嚴重破壞,從而導致硬碟無法引導。

0磁軌損壞判斷:系統自檢能透過,但啟動時,分割槽丟失或者C盤目錄丟失,硬碟出現有規律的“咯吱……咯吱”的尋道聲,執行SCANDISK掃描C盤,在第一簇出現一個紅色的“B”,或者Fdisk找不到硬碟、DM死在0磁軌上,此種情況即為零磁軌損壞!

零磁軌損壞屬於硬碟壞道之一,只不過由於它的位置太重要,因而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如果0磁軌損壞,按照目前的普通方法是無法使資料完整恢復的,通常0磁軌損壞的硬碟,可以透過PCTOOLS的DE磁碟編輯器(或者DiskMan)來使0磁軌偏轉一個扇區,使用1磁軌來作為0磁軌來進行使用。而資料可以透過Easyrecovery來按照簇進行恢復,但資料無法保證得到完全恢復。

·分割槽表損壞時的資料修復

硬碟主引導記錄(MBR)所在的扇區也是病毒重點攻擊的地方,透過破壞主引導扇區中的DPT(分割槽表),就可以輕易地損毀硬碟分割槽資訊,達到對資料的破壞目的。分割槽表的損壞是分割槽資料被破壞記錄被破壞。所以,是可以用軟體來修復的。

通常情況下,硬碟分割槽之後,備份一份分割槽表至軟盤、光碟或者移動儲存活動盤上是極為明智的。這個方面,國內著名的防毒軟體KV3000系列和瑞星都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但是,對於沒有備份分割槽表的硬碟,雖然KV3000也提供了相應的修復方法,不過成功率相對較低。

在恢復分割槽上,大名鼎鼎的諾頓磁碟醫生NDD是絕對強勁的工具,可以自動修復分割槽丟失等情況,可以搶救軟盤壞區中的資料,強制讀出後搬移到其它空白扇區。這是純DOS下的工具。在硬碟崩潰或異常的情況下,它可能帶給使用者以希望。在出現問題後,用啟動盤啟動,執行NDD,選擇Diagnose進行診斷。NDD會對硬碟進行全面掃描,如果有錯誤,它會向你提示,然後只要根據提示選擇修復,它就可以將這些問題輕鬆搞定。在作業系統下,還有NDD32圖形化介面讓你事半功倍。

另外,中文磁碟工具DiskMan在這方面也是行家裡手。重建分割槽表作為它的一個非常實用的功能,非常適合用來修復分割槽表損壞。

對於硬碟分割槽表被分割槽調整軟體(或病毒)嚴重破壞,引起硬碟和系統癱瘓,DiskMan可透過未被破壞的分割槽引導記錄資訊重新建立分割槽表。在選單的工具欄中選擇“重建分割槽表”,DiskMan即開始搜尋並重建分割槽。DiskMan將首先搜尋0柱面0磁頭從2扇區開始的隱含扇區,尋找被病毒挪動過的分割槽表。接下來搜尋每個磁頭的第一個扇區。搜尋過程可以採用“自動”或“互動”兩種方式進行。自動方式保留髮現的每一個分割槽,適用於大多數情況。互動方式對發現的每一個分割槽都給出提示,由使用者選擇是否保留。當自動方式重建的分割槽表不正確時,可以採用互動方式重新搜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重建分割槽表功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修復分割槽表。這也說明了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還是需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硬碟,儘量避免硬體損傷以及病毒的侵擾,所以就要求要備份分割槽表。

優盤儲存的原理是什麼,硬碟的儲存原理是什麼?

優盤儲存的原理:

主要就是在原有的電晶體上加入了浮動柵和選擇柵

在源極和漏極之間電流單向傳導的半導體上形成貯存電子的浮動棚。浮動柵包裹著一層矽氧化膜絕緣體。它的上面是在源極和漏極之間控制傳導電流的選擇/控制柵。資料是0或1取決於在矽底板上形成的浮動柵中是否有電子。有電子為0,無電子為1。

快閃記憶體就如同其名字一樣,寫入前刪除資料進行初始化。具體說就是從所有浮動柵中匯出電子。即將有所資料歸“1”。

寫入時只有資料為0時才進行寫入,資料為1時則什麼也不做。寫入0時,向柵電極和漏極施加高電壓,增加在源極和漏極之間傳導的電子能量。這樣一來,電子就會突破氧化膜絕緣體,進入浮動柵。

讀取資料時,向柵電極施加一定的電壓,電流大為1,電流小則定為0。浮動柵沒有電子的狀態(資料為1)下,在柵電極施加電壓的狀態時向漏極施加電壓,源極和漏極之間由於大量電子的移動,就會產生電流。而在浮動柵有電子的狀態(資料為0)下,溝道中傳導的電子就會減少。因為施加在柵電極的電壓被浮動柵電子吸收後,很難對溝道產生影響。

硬碟儲存的原理

資料儲存在密封於潔淨的硬碟驅動器內腔的若干個磁碟片上。這些碟片一般是在以鋁為主要成分的片基表面塗上磁性介質所形成,在磁碟片的每一面上,以轉動軸為軸心、以一定的磁密度為間隔的若干個同心圓就被劃分成磁軌(track),每個磁軌又被劃分為若干個扇區(sector),資料就按扇區存放在硬碟上。在每一面上都相應地有一個讀寫磁頭(head),所以不同磁頭的所有相同位置的磁軌就構成了所謂的柱面(cylinder)。傳統的硬碟讀寫都是以柱面、磁頭、扇區為定址方式的(CHS定址)。硬碟在上電後保持高速旋轉(5400轉/min以上),位於磁頭臂上的磁頭懸浮在磁碟表面,可以透過步進電機在不同柱面之間移動,對不同的柱面進行讀寫。所以在上電期間如果硬碟受到劇烈振盪,磁碟表面就容易被劃傷,磁頭也容易損壞,這都將給盤上儲存的資料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硬碟的第一個扇區(0道0頭1扇區)被保留為主引導扇區。在主引導區內主要有兩項內容:主引導記錄和硬碟分割槽表。主引導記錄是一段程式程式碼,其作用主要是對硬碟上安裝的作業系統進行引導;硬碟分割槽表則儲存了硬碟的分割槽資訊。計算機啟動時將讀取該扇區的資料,並對其合法性進行判斷(扇區最後兩個位元組是否為0x55AA或0xAA55 ),如合法則跳轉執行該扇區的第一條指令。所以硬碟的主引導區常常成為病毒攻擊的物件,從而被篡改甚至被破壞。可引導標誌:0x80為可引導分割槽型別標誌;0表示未知;1為FAT12;4為FAT16;5為擴充套件分割槽等等。

關閉自動播放功能,減少使用優盤等移動儲存感染病毒

自動播放功能是Windows系統預設啟用功能,可以自動的開啟新插入裝置,如優盤,光碟等。如果這些儲存裝置中已經感染病毒,在系統自動播放這些儲存裝置裡的檔案時,系統很容易感染病毒。

關閉自動播放的具體方法:

依次單擊“開始->執行”,在執行視窗輸入命令“gpedit。msc”,開啟組策略編輯器。依次展開組策略編輯器視窗左側的“本地計算機策略->計算機配置->管理模板->系統”,然後雙擊視窗右側的“關閉自動播放”,在其屬性中選擇“已啟用”,然後在下拉選單中選擇“所有驅動器”。

硬碟分割槽格式之NTFS與FAT的區別

NTFS 比 FAT 或 FAT32 的功能更強大,同時它還包括提供 Active Directory所需的功能以及其它重要安全性功能。只有透過選擇 NTFS 作為檔案系統才能使用諸如 Active Directory 和基於域的安全性等功能。

將分割槽轉換為 NTFS 很容易。使用安裝程式進行轉換很容易,不論您使用的是 FAT 還是 FAT32 或更低版本的 NTFS。這種轉換可以保持您的檔案不發生變化(與格式化分割槽不同)。如果不需要使檔案保持原樣,且已擁有 FAT 或 FAT32 分割槽,則建議使用 NTFS 來格式化分割槽而不是從 FAT 或 FAT32 進行轉換。格式化分割槽會刪除分割槽上的所有資料,使您能夠從一個空驅動器開始進行操作。

要維護檔案和資料夾訪問控制並支援有限個帳戶,必須使用 NTFS。如果使用 FAT32,所有使用者都將具有訪問權,以訪問您的硬碟驅動器上的所有檔案,而不考慮其帳戶型別(管理員、有限制的或標準的)。NTFS 是一種最適合處理大磁碟的檔案系統。

硬碟“空間”與“檔案大小”秘密

在Windows系統中,一個檔案的大小(位元組數)和它在硬碟上(或其他儲存介質上)所佔的空間是兩個既相互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檔案的“所佔空間”會發生變化。

1。“檔案大小”與“所佔空間”的差別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子:

例1:找到D盤上的Ersave2。dat檔案,用滑鼠右鍵單擊該檔案,選擇“屬性”,即可開啟對話方塊,我們可以看到,Ersave2。dat的實際大小為655,628 Byte(位元組),但它所佔用的空間卻為688,128 Byte,兩者整整相差了32KB。

例2:同樣是該檔案,如果將它複製到A盤,你會發現該檔案實際大小和所佔空間基本一致,同為640KB,但位元組數稍有差別。再將它複製到C盤,檢視其屬性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它的大小和所佔空間的差別又不相同了!

顯然,在這三種情況中,檔案的實際大小沒有變化,但在不同的磁碟上它所佔的空間卻都有變化。事實上,只要我們理解了檔案在磁碟上的儲存機制後,就不難理解上述的三種情況了。檔案的大小其實就是檔案內容實際具有的位元組數,它以Byte為衡量單位,只要檔案內容和格式不發生變化,檔案大小就不會發生變化。但檔案在磁碟上的所佔空間卻不是以Byte為衡量單位的,它最小的計量單位是“簇(Cluster)”。

小知識:什麼是簇?

檔案系統是作業系統與驅動器之間的介面,當作業系統請求從硬盤裡讀取一個檔案時,會請求相應的檔案系統(FAT 16/32/NTFS)開啟檔案。扇區是磁碟最小的物理儲存單元,但由於作業系統無法對數目眾多的扇區進行定址,所以作業系統就將相鄰的扇區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簇,然後再對簇進行管理。每個簇可以包括2、4、8、16、32或64個扇區。顯然,簇是作業系統所使用的邏輯概念,而非磁碟的物理特性。

為了更好地管理磁碟空間和更高效地從硬碟讀取資料,作業系統規定一個簇中只能放置一個檔案的內容,因此檔案所佔用的空間,只能是簇的整數倍;而如果檔案實際大小小於一簇,它也要佔一簇的空間。所以,一般情況下檔案所佔空間要略大於檔案的實際大小,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即檔案的實際大小恰好是簇的整數倍時,檔案的實際大小才會與所佔空間完全一致。

2。分割槽格式與簇大小

在例2中,同一個檔案在不同磁碟分割槽上所佔的空間不一樣大小,這是由於不同磁碟簇的大小不一樣導致的。簇的大小主要由磁碟的分割槽格式和容量大小來決定,其對應關係如表1所示。

筆者的軟盤採用FAT分割槽,容量1。44MB,簇大小為512 Byte(一個扇區);C盤採用FAT 32分割槽,容量為4。87GB,簇大小為8KB;D盤採用FAT 32分割槽,容量為32。3GB,簇大小為32KB。計算檔案所佔空間時,可以用如下公式:

簇數=取整(檔案大小/簇大小)+1

所佔空間=簇數×磁碟簇大小

公式中檔案大小和簇大小應以Byte為單位,否則可能會產生誤差。如果要以KB為單位,將位元組數除以1024即可。利用上述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ersave2。dat檔案的實際佔用空間,如表2所示。

3。輕鬆檢視簇大小

①用Chkdsk檢視簇大小

在Windows作業系統中,我們可以使用Chkdsk命令檢視硬碟分割槽的簇大小。例如我們要在Windows XP下檢視C盤的簇大小,可以單擊“開始→執行”,鍵入“CMD”後回車,再鍵入“C:”後回車,然後輸入“Chkdsk”後回車,稍候片刻從它的分析結果中,我們就可以得到C盤的簇大小,不過它把簇稱之為“分配單元”或者“Allocation unit”。

②用PQ Magic等磁碟工具來檢測

很多磁碟工具都具備磁碟資訊顯示等功能。例如在PQ Magic中,選擇要檢視的磁碟分割槽,然後單擊右鍵選擇“高階→調整簇大小”功能,即可從顯示的對話方塊中可以看到該磁碟當前設定的簇大小,如圖所示。

③手工檢視

手動建立一個100位元組以下的文字文件。然後將該檔案複製到欲檢視簇大小的磁碟分割槽中,在Windows下顯示該檔案的屬性,其中“所佔空間”處顯示的數值就是簇大小。

新手學堂之識硬碟

硬碟是系統中極為重要的裝置,儲存著大量的使用者資料和資訊。如今的硬碟容量動輒就是10GB以上,型號更是五花八門,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硬碟的基本知識,才能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中認清所需要的硬碟。

從介面上看,硬碟主要分為IDE介面和SCSI介面兩種。由於價格原因,普通使用者通常只能接觸到IDE介面的硬碟,因此下面我們也以IDE硬碟為主進行講解。

1。快取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快取,其實就和記憶體條上的記憶體顆粒一樣,是一片SDRAM。快取的作用主要是和硬碟內部交換資料,我們平時所說的內部傳輸率其實也就是快取和硬碟內部之間的資料傳輸速率。

2。電源介面 和光碟機一樣,硬碟的電源介面也是由4針組成。其中,紅線所對應的+5V電壓輸入,黃線對應輸出的是+12V電壓。現在的硬碟電源介面都是梯形,不會因為插反方向而使硬碟燒燬。

3。跳線 跳線的作用是使IDE裝置在工作時能夠一致。當一個IDE介面上接兩個裝置時,就需要設定跳線為“主盤”或者“從盤”,具體的設定可以參考硬碟上的說明。

4。IDE介面 硬碟IDE介面是和主機板IDE介面進行資料交換的通道。我們通常說的UDMA/33模式就是指的快取和主機板IDE介面之間的資料傳輸率(也就是外部資料傳輸率)為33。3MB/s,目前的介面規範已經從UDMA/33發展到UDMA/66和UDMA/100。但是由於內部傳輸率的限制,實際上外部傳輸率達不到理論上的那麼高。

為了使資料傳輸更加可靠,UDMA/66模式要求使用80針的資料傳輸線,增加接地功能,使得高速傳輸的資料不致出錯。在UDMA/66線的使用中還要注意,其蘭色的一端要接在主機板IDE口上,而黑色的一端接在硬碟上。

5。電容 硬碟儲存了大量的資料,為了保證資料傳輸時的安全,需要高質量的電容使電路穩定。這種黃色的鉭電容質量穩定,屬於優質元件,但價格較貴,所以一般用量都比較少,只是在最需要的地方才使用。

6。控制晶片 硬碟的主要控制晶片,負責資料的交換和處理,是硬碟的核心部件之一。硬碟的電路板可以互相換(當然要同型號的),在硬碟不能讀出資料的時候,只要硬碟本身沒有物理損壞且能夠加電,我們就可以透過更換電路板的方式來使硬碟“起死回生”。

硬碟修復之低階格式化/深入瞭解硬碟引數

以下資料有寧波三江資料恢復中心摘抄編纂——專業資料恢復 來自寧波三江資料恢復中心

1。硬碟邏輯壞道可以修復,而物理壞道不可修復。實際情況是,壞道並不分為邏輯壞道和物理壞道,不知道誰發明這兩個概念,反正廠家提供的技術資料中都沒有這樣的概念,倒是分為按邏輯地址記錄的壞扇區和按物理地址記錄的壞扇區。

2。硬碟出廠時沒有壞道,使用者發現壞道就意味著硬碟進入危險狀態。實際情況是,每個硬碟出廠前都記錄有一定數量的壞道,有些數量甚至達到數千上萬個壞扇區,相比之下,使用者發現一兩個壞道算多大危險?

3。硬碟不認盤就沒救,0磁軌壞可以用分割槽方法來解決。實際情況是,有相當部分不認的硬碟也可以修好,而0磁軌壞時很難分割槽。

Bad sector (壞扇區)

在硬碟中無法被正常訪問或不能被正確讀寫的扇區都稱為Bad sector。一個扇區能儲存512Bytes的資料,如果在某個扇區中有任何一個位元組不能被正確讀寫,則這個扇區為Bad sector。除了儲存512Bytes外,每個扇區還有數十個Bytes資訊,包括標識(ID)、校驗值和其它資訊。這些資訊任何一個位元組出錯都會導致該扇區變“Bad”。例如,在低階格式化的過程中每個扇區都分配有一個編號,寫在ID中。如果ID部分出錯就會導致這個扇區無法被訪問到,則這個扇區屬於Bad sector。有一些Bad sector能夠透過低階格式化重寫這些資訊來糾正。

Bad cluster (壞簇)

在使用者對硬碟分割槽並進行高階格式化後,每個區都會建立檔案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 FAT)。FAT中記錄有該區內所有cluster(簇)的使用情況和相互的連結關係。如果在高階格式化(或工具軟體的掃描)過程中發現某個cluster使用的扇區包括有壞扇區,則在FAT中記錄該cluster為Bad cluster,並在以後存放檔案時不再使用該cluster,以避免資料丟失。有時病毒或惡意軟體也可能在FAT中將無壞扇區的正常cluster標記為Bad cluster, 導致正常cluster不能被使用。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每個cluster包括若干個扇區,只要其中存在一個壞扇區,則整個cluster中的其餘扇區都一起不再被使用。

Defect (缺陷)

在硬碟內部中所有存在缺陷的部分都被稱為Defect。 如果某個磁頭狀態不好,則這個磁頭為Defect head。 如果盤面上某個Track(磁軌)不能被正常訪問,則這Track為Defect Track。 如果某個扇區不能被正常訪問或不能正確記錄資料,則該扇區也稱為Defect Sector。 可以認為Bad sector 等同於 Defect sector。 從總的來說,某個硬碟只要有一部分存在缺陷,就稱這個硬碟為Defect hard disk。

P-list (永久缺陷表)

現在的硬碟密度越來越高,單張碟片上儲存的資料量超過40Gbytes。 硬碟廠家在生產碟片過程極其精密,但也極難做到100%的完美,硬碟盤面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廠家在硬碟出廠前把所有的硬碟都進行低階格式化,在低階格式化過程中將自動找出所有defect track和defect sector,記錄在P-list中。並且在對所有磁軌和扇區的編號過程中,將skip(跳過)這些缺陷部分,讓使用者永遠不能用到它們。這樣,使用者在分割槽、格式化、檢查剛購買的新硬碟時,很難發現有問題。一般的硬碟都在P-list中記錄有一定數量的defect, 少則數百,多則數以萬計。如果是SCSI硬碟的話可以找到多種通用軟體檢視到P-list,因為各種牌子的SCSI硬碟使用相容的SCSI指令集。而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IDE硬碟,使用各自不同的指令集,想檢視其P-list要用針對性的專業軟體。

G-list (增長缺陷表)

使用者在使用硬碟過程中,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新的defect sector。 按“三包”規定,只要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商家就應該為使用者換或修。現在大容量的硬碟出現一個defect sector機率實在很大,這樣的話硬碟商家就要為售後服務忙碌不已了。於是,硬碟廠商設計了一個自動修復機制,叫做Automatic Reallcation。有大多數型號的硬碟都有這樣的功能:在對硬碟的讀寫過程中,如果發現一個defect sector,則自動分配一個備用扇區替換該扇區,並將該扇區及其替換情況記錄在G-list中。這樣一來,少量的defect sector對使用者的使用沒有太大的影響。

也有一些硬碟自動修復機制的激發條件要嚴格一些,需要用某些軟體來判斷defect sector,並透過某個埠(據說是50h)呼叫自動修復機制。比如常用的Lformat, ADM,DM中的Zero fill,Norton中的Wipeinfo和校正工具,西數工具包中的wddiag, IBM的DFT中的Erase等。這些工具之所以能在執行過後消除了一些“壞道”,很重要的原因就在這Automatic Reallcation(當然還有其它原因),而不能簡單地概括這些“壞道”是什麼“邏輯壞道”或“假壞道”。 如果哪位被誤導中毒太深的讀者不相信這個事實,等他找到能檢視G-list的專業工具後就知道,這些工具執行過後,G-list將會增加多少記錄!“邏輯壞道”或“假壞道”有必要記錄在G-list中並用其它扇區替換麼?

當然,G-list的記錄不會無限制,所有的硬碟都會限定在一定數量範圍內。如火球系列限度是500,美鑽二代的限度是636,西數BB的限度是508,等等。超過限度,Automatic Reallcation就不能再起作用。這就是為何少量的“壞道”可以透過上述工具修復(有人就概括為:“邏輯壞道”可以修復),而壞道多了不能透過這些工具修復(又有人概括為:“物理壞道”不可以修復)。

Bad track (壞道)

這個概念源於十多年前小容量硬碟(100M以下),當時的硬碟在外殼上都貼有一張小表格,上面列出該硬碟中有缺陷的磁軌位置(新硬碟也有)。在對這個硬碟進行低階格式化時(如用ADM或DM 5。0等工具,或主機板中的低格工具),需要填入這些Bad track的位置, 以便在低格過程中跳過這些磁軌。現在的大容量硬碟在結構上與那些小容量硬碟相差極大,這個概念用在大容量硬碟上有點牽強。

深入瞭解硬碟引數

正常情況下,硬碟在接通電源之後,都要進行“初始化”過程(也可以稱為“自檢”)。這時,會發出一陣子自檢聲音,這些聲音長短和規律視不同牌子硬碟而各不一樣,但同型號的正常硬碟的自檢聲音是一樣的。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些自檢聲音是由於硬碟內部的磁頭尋道及歸位動作而發出的。為什麼硬碟剛通電就需要執行這麼多動作呢?簡單地說,是硬碟在讀取的記錄在碟片中的初始化引數。

一般熟悉硬碟的人都知道,硬碟有一系列基本引數,包括:牌子、型號、容量、柱面數、磁頭數、每磁軌扇區數、系列號、快取大小、轉速、S。M。A。R。T值等。其中一部分引數就寫在硬碟的標籤上,有些則要透過軟體才能測出來。這些引數僅僅是初始化引數的一小部分,碟片中記錄的初始化引數有數十甚至數百個!硬碟的CPU在通電後自動尋找BIOS中的啟動程式,然後根據啟動程式的要求,依次在碟片中指定的位置讀取相應的引數。如果某一項重要引數找不到或出錯,啟動程式無法完成啟動過程,硬碟就進入保護模式。在保護模式下,使用者可能看不到硬碟的型號與容量等引數,或者無法進入任何讀寫操作。近來有些系列的硬碟就是這個原因而出現類似的通病,如:FUJITSU MPG系列自檢聲正常卻不認盤,MAXTOR美鑽系列認不出正確型號及自檢後停轉,WD BB EB系列能正常認盤卻拒絕讀寫操作等。

不同牌子不同型號的硬碟有不同的初始化引數集,以較熟悉的Fujitsu硬碟為例,高朋簡要地講解其中一部分引數,以便讀者理解內部初始化引數的原理。

透過專用的程式控制硬碟的CPU,根據BIOS程式的需要,依次讀出初始化引數集,按模組分別存放為69個不同的檔案,檔名也與BIOS程式中呼叫到的引數名稱一致。其中部分引數模組的簡要說明如下:

DM硬碟內部的基本管理程式

- PL永久缺陷表

- TS缺陷磁軌表

- HS實際物理磁頭數及排列順序

- SM最高階加密狀態及密碼

- SU使用者級加密狀態及密碼

- CI 硬體資訊,包括所用的CPU型號,BIOS版本,磁頭種類,磁碟碟片種類等

- FI生產廠家資訊

- WE寫錯誤記錄表

- RE讀錯誤記錄表

- SI容量設定,指定允許使用者使用的最大容量(MAX LBA),轉換為外部邏輯磁頭數(一般為16)和邏輯每磁軌扇區數(一般為63)

- ZP區域分配資訊,將每面碟片劃分為十五個區域,各個區域上分配的不同的扇區數量,從而計算出最大的物理容量。

這些引數一般存放在普通使用者訪問不到的位置,有些是在物理零磁軌以前,可以認為是在負磁軌的位置。可能每個引數佔用一個模組,也可能幾個引數佔用同一模組。模組大小不一樣,有些模組才一個位元組,有些則達到64K位元組。這些引數並不是連續存放的,而是各有各的固定位置。

讀出內部初始化引數表後,就可以分析出每個模組是否處於正常狀態。當然,也可以修正這些引數,重新寫回碟片中指定的位置。這樣,就可以把一些因為引數錯亂而無法正常使用的硬碟“修復”回正常狀態。

如果讀者有興趣進一步研究,不妨將硬碟電路板上的ROM晶片取下,用寫碼機讀出其中的BIOS程式,可以在程式段中找到以上所列出的引數名稱。

硬碟修復之低階格式化

熟悉硬碟的人都知道,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對硬碟做“低階格式化”(下面簡稱“低格”)。進行低格所使用的工具也有多種:有用廠家專用裝置做的低格,有用廠家提供的軟體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M工具做的低格,有用主機板BIOS中的工具做的低格,有用Debug工具做的低格,還有用專業軟體做低格……

不同的工具所做的低格對硬碟的作用各不一樣。有些人覺得低格可以修復一部分硬碟,有些人則覺得低格十分危險,會嚴重損害硬碟。用過多種低格工具,認為低格是修復硬碟的一個有效手段。下面總結一些關於低格的看法,與廣大網友交流。

大家關心的一個問題:“低格過程到底對硬碟進行了什麼操作?”實踐表明低格過程有可能進行下列幾項工作,不同的硬碟的低格過程相差很大,不同的軟體的低格過程也相差很大。

A。 對扇區清零和重寫校驗值

低格過程中將每個扇區的所有位元組全部置零,並將每個扇區的校驗值也寫回初始值,這樣可以將部分缺陷糾正過來。譬如,由於扇區資料與該扇區的校驗值不對應,通常就被報告為校驗錯誤(ECC Error)。如果並非由於磁介質損傷,清零後就很有可能將扇區資料與該扇區的校驗值重新對應起來,而達到“修復”該扇區的功效。這是每種低格工具和每種硬碟的低格過程最基本的操作內容,同時這也是為什麼透過低格能“修復大量壞道”的基本原因。另外,DM中的Zero Fill(清零)操作與IBM DFT工具中的Erase操作,也有同樣的功效。

B。 對扇區的標識資訊重寫

在多年以前使用的老式硬碟(如採用ST506介面的硬碟),需要在低格過程中重寫每個扇區的標識(ID)資訊和某些保留磁軌的其他一些資訊,當時低格工具都必須有這樣的功能。但現在的硬碟結構已經大不一樣,如果再使用多年前的工具來做低格會導致許多令人痛苦的意外。難怪經常有人在痛苦地高呼:“危險!切勿低格硬碟!我的硬碟已經毀於低格!”

C。 對扇區進行讀寫檢查,並嘗試替換缺陷扇區

有些低格工具會對每個扇區進行讀寫檢查,如果發現在讀過程或寫過程出錯,就認為該扇區為缺陷扇區。然後,呼叫通用的自動替換扇區(Automatic reallocation sector)指令,嘗試對該扇區進行替換,也可以達到“修復”的功效。

D。 對所有物理扇區進行重新編號

編號的依據是P-list中的記錄及區段分配引數(該引數決定各個磁軌劃分的扇區數),經過編號後,每個扇區都分配到一個特定的標識資訊(ID)。編號時,會自動跳過P-list中所記錄的缺陷扇區,使使用者無法訪問到那些缺陷扇區(使用者不必在乎永遠用不到的地方的好壞)。如果這個過程半途而廢,有可能導致部分甚至所有扇區被報告為標識不對(Sector ID not found, IDNF)。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編號過程是根據真正的物理引數來進行的,如果某些低格工具按邏輯引數(以 16heads 63sector為最典型)來進行低格,是不可能進行這樣的操作。

E。 寫磁軌伺服資訊,對所有磁軌進行重新編號

有些硬碟允許將每個磁軌的伺服資訊重寫,並給磁軌重新賦予一個編號。編號依據P-list或TS記錄來跳過缺陷磁軌(defect track),使使用者無法訪問(即永遠不必使用)這些缺陷磁軌。這個操作也是根據真正的物理引數來進行。

F。 寫狀態引數,並修改特定引數

有些硬碟會有一個狀態引數,記錄著低格過程是否正常結束,如果不是正常結束低格,會導致整個硬碟拒絕讀寫操作,這個引數以富士通IDE硬碟和希捷SCSI硬碟為典型。有些硬碟還可能根據低格過程的記錄改寫某些引數。

下面我們來看看一些低格工具做了些什麼操作:

1。 DM中的Low level format

速度較快,極少損壞硬碟,但修復效果不明顯。

2。 Lformat

由於同時進行了讀寫檢查,操作速度較慢,可以替換部分缺陷扇區。但其使用的是邏輯引數,所以不可能進行D、E和F的操作。遇到IDNF錯誤或伺服錯誤時很難透過,半途會中斷。

3。 SCSI卡中的低格工具

由於大部SCSI硬碟指令集通用,該工具可以對部分SCSI硬碟進行A、B、C、D、F操作,對一部分SCSI硬碟(如希捷)修復作用明顯。遇到缺陷磁軌無法透過。同時也由於自動替換功能,檢查到的缺陷數量超過G-list限度時將半途結束,硬碟進入拒絕讀寫狀態。

4。 專業的低格工具

通常配合伺服測試功能(找出缺陷磁軌記入TS),介質測試功能(找出缺陷扇區記入P-list),使用的是廠家設定的低格程式(通常存放在BIOS或某一個特定引數模組中),自動呼叫相關引數進行低格。一般不對缺陷扇區進行替換操作。低格完成後會將許多效能引數設定為剛出廠的狀態。

問1:低格能不能修復硬碟?

答1:合適的低格工具能在很大程度上修復硬碟缺陷。

問2:低格會不會損傷硬碟?

答2:正確的低格過程絕不會在物理上損傷硬碟。用不正確的低格工具則可能嚴重破壞硬碟的資訊,而導致硬碟不能正常使用。

問3:什麼時候需要對硬碟進行低格?

答3:在修改硬碟的某些引數後必須進行低格,如新增P-list記錄或TS記錄,調整區段引數,調整磁頭排列等。另外, 每個使用者都可以用適當低格工具修復硬碟缺陷,注意:必須是適當的低格工具。

問4:什麼樣的低格工具才可以稱為專業低格工具?

答4:能呼叫特定型號的記錄在硬碟內部的廠家低格程式,並能呼叫到正確引數集對硬碟進行低格,這樣的低格工具均可稱為專業低格工具。

硬碟維修 與資料恢復的關係

首先,硬碟作為最主要的儲存裝置,要在保證其效能良好、功能正常的基礎上才進行讀寫操作。可以這樣理解,硬碟維修是資料恢復的基礎。

硬碟或資料損壞常見表現為:

一、壞道類

壞道為最常見的硬碟故障型別,一般可以透過專業工具將壞道加入工廠壞道列表就可以修復。(糾正一個錯誤觀念:沒有一壞硬碟是沒有壞道的,只是在硬碟出廠時,工廠將壞道加入P表或用其它方法處理過,因此修復的硬碟是普通使用的硬碟並沒有區別的)

二、不認硬體類

表現為硬碟隨身碟等無法識別,多為電路故障,常見為硬碟供電部分或電源晶片燒燬、隨身碟晶振損壞介面損壞等(韌體問題除外),若要恢復其中資料,可用完好的相同的電路板替代;如果隨身碟電路無法修復則可取下FLASH晶片換至同型號隨身碟上,直接COPY資料即可。

三、韌體損壞類

表現為硬碟無法識別,識別硬碟型號為亂碼,另外某些型號硬碟連續壞道也是由該故障引起的。若要恢復其中資料,一般需要藉助PC3000、HRT等專業工具,在這裡不作討論,只是想大家知道有此類故障。

四、軟體故障類

日常遇到的資料損壞,多為此類情況,表現為分割槽丟失,提示格示化及誤分割槽、誤格式化、誤刪除、誤GHOST等錯誤操作,部分可以透過資料恢復軟體進行恢復。推薦非專業人員使用EasyRecovery、final data等工具,熟悉儲存原理可以使用WINHEX進行恢復,這些軟體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相關說明及下載。

硬碟的主要技術指標

在我們平時選購硬碟時,經常會了解硬碟的一些引數,而且很多雜誌的相關文章也對此進行了不少的解釋。不過,很多情況下,這種介紹並不細緻甚至會帶有一些誤導的成分。今天,我們就聊聊這方面的話題,希望能對硬碟選購者提供應有的幫助。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硬碟的內部結構,它將有助於理解本文的相關內容

工作時,磁碟在中軸馬達的帶動下,高速旋轉,而磁頭臂在音圈馬達的控制下,在磁碟上方進行徑向的移動進行定址

硬碟常見的技術指標有以下幾種:

1、每分鐘轉速(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這一指標代表了硬碟主軸馬達(帶動磁碟)的轉速,比如5400RPM就代表該硬碟中的主軸轉速為每分鐘5400轉。

2、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一般指讀取時的尋道時間,單位為ms(毫秒)。這一指標的含義是指硬碟接到讀/寫指令後到磁頭移到指定的磁軌(應該是柱面,但對於具體磁頭來說就是磁軌)上方所需要的平均時間。除了平均尋道時間外,還有道間尋道時間(Track to Track或Cylinder Switch Time)與全程尋道時間(Full Track或Full Stroke),前者是指磁頭從當前磁軌上方移至相鄰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後者是指磁頭從最外(或最內)圈磁軌上方移至最內(或最外)圈磁軌上方所需的時間,基本上比平均尋道時間多一倍。出於實際的工作情況,我們一般只關心平均尋道時間。

3、平均潛伏期(Average Latency):這一指標是指當磁頭移動到指定磁軌後,要等多長時間指定的讀/寫扇區會移動到磁頭下方(碟片是旋轉的),碟片轉得越快,潛伏期越短。平均潛伏期是指磁碟轉動半圈所用的時間。顯然,同一轉速的硬碟的平均潛伏期是固定的。7200RPM時約為4。167ms,5400RPM時約為5。556ms。

4、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又稱平均存取時間,一般在廠商公佈的規格中不會提供,這一般是測試成績中的一項,其含義是指從讀/寫指令發出到第一筆資料讀/寫時所用的平均時間,包括了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與相關的內務操作時間(如指令處理),由於內務操作時間一般很短(一般在0。2ms左右),可忽略不計,所以平均訪問時間可近似等於平均尋道時間+平均潛伏期,因而又稱平均定址時間。如果一個5400RPM硬碟的平均尋道時間是9ms,那麼理論上它的平均訪問時間就是14。556ms。

5、資料傳輸率(DTR,Data Transfer Rate):單位為MB/s(兆位元組每秒,又稱MBPS)或Mbits/s(兆位每秒,又稱Mbps)。DTR分為最大(Maximum)與持續(Sustained)兩個指標,根據資料交接方的不同又分外部與內部資料傳輸率。內部DTR是指磁頭與緩衝區之間的資料傳輸率,外部DTR是指緩衝區與主機(即記憶體)之間的資料傳輸率。外部DTR上限取決於硬碟的介面,目前流行的Ultra ATA-100介面即代表外部DTR最高理論值可達100MB/s,持續DTR則要看內部持續DTR的水平。內部DTR則是硬碟的真正資料傳輸能力,為充分發揮內部DTR,外部DTR理論值都會比內部DTR高,但內部DTR決定了外部DTR的實際表現。由於磁碟中最外圈的磁軌最長,可以讓磁頭在單位時間內比內圈的磁軌劃過更多的扇區,所以磁頭在最外圈時內部DTR最大,在最內圈時內部DTR最小。

6、緩衝區容量(Buffer Size):很多人也稱之為快取(Cache)容量,單位為MB。在一些廠商資料中還被寫作Cache Buffer。緩衝區的基本要作用是平衡內部與外部的DTR。為了減少主機的等待時間,硬碟會將讀取的資料先存入緩衝區,等全部讀完或緩衝區填滿後再以介面速率快速向主機發送。隨著技術的發展,廠商們後來為SCSI硬碟緩衝區增加了快取功能(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仍然堅持說其是緩衝區的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預取(Prefetch),實驗表明在典型情況下,至少50%的讀取操作是連續讀取。預取功能簡單地說就是硬碟“私自”擴大讀取範圍,在緩衝區向主機發送指定扇區資料(即磁頭已經讀完指定扇區)之後,磁頭接著讀取相鄰的若干個扇區資料並送入緩衝區,如果後面的讀操作正好指向已預取的相鄰扇區,即從緩衝區中讀取而不用磁頭再定址,提高了訪問速度。寫快取(Write Cache),通常情況下在寫入操作時,也是先將資料寫入緩衝區再發送到磁頭,等磁頭寫入完畢後再報告主機寫入完畢,主機才開始處理下一任務。具備寫快取的硬碟則在資料寫入緩區後即向主機報告寫入完畢,讓主機提前“解放”處理其他事務(剩下的磁頭寫入操作主機不用等待),提高了整體效率。為了進一步提高效能,現在的廠商基本都應用了分段式快取技術(Multiple Segment Cache),將緩衝區劃分成多個小塊,儲存不同的寫入資料,而不必為小資料浪費整個緩衝區空間,同時還可以等所有段寫滿後統一寫入,效能更好。讀快取(Read Cache),將讀取過的資料暫時儲存在緩衝區中,如果主機再次需要時可直接從緩衝區提供,加快速度。讀快取同樣也可以利用分段技術,儲存多個互不相干的資料塊,快取多個已讀資料,進一步提高快取命中率。

如何將檔案和資料從硬碟完全清除

從磁碟上清除檔案的方法包括:

* 刪除命令或清空回收站

* 重新格式化或重新初始化驅動器

* 使用強磁場對磁碟的磁介質進行消磁

* 拆解或破壞驅動器

* 覆寫資料

刪除(Delete)

“刪除(Delete)”是清除資料最快速和最方便的方法。所有的作業系統都有類似於“Delete/Erase/Remove”等的刪除命令。這些命令大部分並沒有真正的將資料從硬碟上刪除,它們只不過是將檔案的索引刪除而已,讓作業系統認為檔案已經刪除,所佔用的空間又可以分配給其它的檔案。

這種方法是非常不安全的,只能欺騙一些電腦新手。現在已經有許多的工具可以恢復被刪除的檔案。

還有一些高階的Delete程式可以將檔案所佔用的扇區上的資料透過覆寫的方法刪除,這種方法對於以前的刪除命令來說是一種改進,但是仍然是不安全的。

有時有些資料位或資料碎片不屬於任何檔案——這樣這些資料在覆寫的時候就會被漏掉。例如,大多數應用程式(包括許多作業系統)在執行時會使用緩衝或快取檔案。當關閉程式或退出程式後,應用程式會“刪除”這些臨時檔案,所以儘管原始檔案可以透過覆寫的方法清除,而硬碟上被“刪除“的臨時檔案中還是會儲存有原始檔案的部分資料。

格式化(Format)

格式化”有許多不同的含義:物理的或低階格式化,作業系統的格式化,快速格式化,分割槽格式化,等等。。。

根據硬碟所使用的技術,和格式化程式所使用的方法,“格式化”可能會執行不同的操作。大多數情況下,格式化不會影響到硬碟上的資料。格式化僅僅是為作業系統建立一個全新的空的檔案索引,將所有的扇區標記為“未使用”的狀態,讓作業系統認為硬碟上沒有檔案。

除非你完全清楚某一硬碟是如何執行格式化命令的,並且知道格式化程式如何進行操作,否則,使用格式化清除資料也是不安全的。

消磁(Degaussing of the Media)

“消磁”是指使用專門的消磁裝置來減弱磁碟表面磁介質的磁通量。它是透過交變的電流來產生電磁場來磁化磁碟表面的磁介質。

“消磁”是一種有效的可以接受的銷燬資料的方法——不過,它更適合於磁帶,軟盤,或者可移動介質,而不是硬碟。

硬碟的碟片安裝於一個密封體內,這個密封體可以抵抗一定強度的磁場,抵消消磁裝置的影響。試驗表明,即使使用非常強的磁場——磁場的強度完全可以破壞數英尺之內的軟盤或其它磁介質,一個完好的硬碟上的資料仍然沒有被清除。

要成功的對硬碟進行消磁,就不得不將硬碟拆解並取出碟片——不過,既然已經將碟片取出暴露於灰塵當中,是否還用得著使用消磁的方法來銷燬硬碟上的資料呢?

另外,大多數現在的硬碟要依靠磁碟上的伺服資訊來控制磁頭的讀/寫運動和碟片的旋轉速度。如果“消磁”後將伺服資訊也破壞的話,那麼硬碟也就完全損壞了。

拆解硬碟或破壞硬碟的介質

將一個硬碟拆解或“隨機”的移除某一碟片,是銷燬資料的最有效的方法。現有的技術還不能將硬碟的碟片放到其它的裝置上來讀取碟片上的資料。

現在的硬碟的生產技術,控制訊號(伺服資訊)是在硬碟裝配完畢後寫入的硬碟上的。如果碟片的相對位置和精確的排列或磁頭改變的話,就無法再使用這些控制訊號(伺服資訊)來讀取碟片上的資料了。

一些資料恢復公司花費了很大的投入來研究如何克服這種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將碟片移動到其它盤體上的方法來恢復資料——但是在移動碟片的過程中需要精確的測量和保持碟片的相對位置。如果碟片的定位發生了偏移,就不能從碟片上恢復資料了。

許多資料恢復公司吹噓可以隨意的移動碟片然後恢復資料,或者擁有獨門的技術,但是當問到他們的成功率案例他們又宣稱屬於商業機密。

當然,當碟片被取出後,還是應該將碟片表面劃傷,這可以避免萬一將碟片安裝到其它的盤體上而兩者恰好相匹配時,資料被讀出。

覆寫資料(Overwriting)

覆寫是指使用預先定義的格式——無意義的資訊來代替硬碟上原先儲存的資料。這時銷燬資料的有效的和可以接受的方法,不過也要正確的理解這一操作的過程並且謹慎的實施。

如果資料已被“成功”的覆寫,即使只覆寫一次,也可以認為資料是不可恢復的了。

碟片上的資料以一定的格式代表二進位制的“1”和“0”。硬碟讀取這些1和0然後經過解碼成為位元組或字元。例如,字母“A”的二進位制形式為 “01000001”,字母“B”的二進位制形式為“01000010“,字母“C”的二進位制形式為“01000011”,等等。。。如果使用隨機的資料(例如“0000000011111111迴圈”)來覆寫,那麼磁頭在讀取資料時只能獲得“0000000011111111”,而原先的資料就被“清除”了。

被覆蓋的資料可以恢復嗎?

在過去的一些時間,我看到有許多資料談到了這個問題:是否可以透過磁訊號的痕跡來恢復被覆蓋的資料。一般認為如果只覆寫一次或兩次那麼資料是可以恢復的,只有覆寫10次以上,才可以保證資料被完全銷燬。

如果一個磁頭定位系統不是足夠精確,那麼在進行覆寫時,新的資料不會完全精確的覆蓋原先的資料。由於磁軌的偏移,可以將原先的資料從當前磁軌的旁邊辨別出來。(至少高容量的軟盤驅動器是這樣的——軟盤驅動器使用的是落後的定位機制。由於新硬碟使用的定位系統和極高的資料密度,也會是這樣的結果)

被覆寫的磁軌的痕跡

如果使用電子顯微鏡理論上是可以來讀取和解碼沒有被完全覆蓋的資料,不過實際上這近乎一個神話。

電子顯微鏡已經被用來檢測和辨識200MByte硬碟上的磁資料。不幸的是,這種方法每秒只能處理1個bit。另外,由於現在硬碟使用兩個或更多磁力線(取決於R。L。L技術)來記錄一個bit,因此速度會更慢。

每512位元組的扇區包含4096個bit,而每百Mbyte的硬碟有200,000以上的扇區,因此要有820Mbit的資料需要讀取。

如果可以1 bit/秒的速度恢復資料——要恢復100 MB的資料就需要9,259天的時間(超過25年)——這還要假設可以正確的讀取和解碼每一個bit。如果資料沒有被覆蓋,那麼可以正確的恢復的比例為 30-40%——這不是說可以恢復30-40%的資料,而只是30-40%的bit。

資料“10101011”可能被識別為“?010?01?”,硬碟上的字元可能按照相似的方式被擾亂,對這種資料進行解碼的可能是非常小的。

我們可以宣稱在“bit級”從世界上任意一塊硬碟恢復資料的成功率為 50%。這聽起來很有趣,如果你將整個硬碟使用全“0”或全“1”進行覆寫,由於硬碟上的資料原先只有“0”和“1”,那麼對每個bit你有50%的機率是可以正確識別的——但是很明顯沒有任何有用的資料可以恢復。

所以結論是,被覆蓋的資料使用現有的技術是不可恢復的。

覆寫資料時的問題

儘管被覆寫的資料在真實世界是不可恢復的,仍然有一些複雜的因素會阻止成功的銷燬資料:

* 應該使用正確的物理引數來確保硬碟的每一個扇區都被覆寫。

* 發生寫入錯誤。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寫命令沒有執行,那麼扇區中先前的資料還是可以被恢復的。

* 選擇可以工作於物理層的不依賴於作業系統的應用軟體來對整個硬碟進行覆寫,而不是一個分割槽或作業系統支援的分割槽型別。

儘管會有上面的這些意外,覆寫資料到某前為止,仍然是最安全的和最經濟的銷燬硬碟資料的正確方法。

硬碟分割槽表錯誤與解決辦法

由於分割槽故障,很有可能開啟計算機時無法進入熟悉的Windows介面,甚至透過系統啟動盤也無法正常識別硬碟,這時候大家肯定都會束手無策吧?

如果貿然對硬碟進行重新分割槽操作,固然能夠徹底解決問題,不過硬碟中的所有重要資料也會隨之灰飛煙滅。如果你不幸遇到硬碟的分割槽故障,先別急著重新分割槽,按照下文介紹的方法來嘗試一下,沒準兒會有個意外的驚喜呢。

分割槽表為何會出故障

在分割槽表被破壞後,啟動系統時往往會出現“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disk and press a key to reboot”(非系統盤或盤

出錯)、“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裝入Dos引導記錄錯誤)或者“No ROM Basic,System Halted”(不能進入ROM Basic,系統停止響應)等提示資訊。那麼分割槽表故障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

1。病毒引發故障

病毒導致分割槽表損壞是最為典型的故障之一。比如典型的CIH病毒的變種除了攻擊主機板的BIOS之外,同時也會對分割槽表進行破壞,而且還有很多引導區病毒也會對分割槽表進行破壞。

2。環境問題導致

如今的Windows 2000/XP都支援NTFS檔案格式,而且程式預設的都是採用這種檔案格式來安裝系統,如果對硬碟進行分割槽轉換或者是劃分NTFS分割槽時意外斷電或者宕機,那麼很有可能導致分割槽表損壞。而且在透過PQMagic(分割槽魔術師)之類的第三方分割槽軟體調整硬碟分割槽容量、轉換分割槽格式的時候也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宕機或者斷電也會導致硬碟分割槽表故障,甚至有可能丟失硬碟中的所有資料。

3。操作不當

如果在一塊硬碟上同時安裝了多個作業系統,那麼在解除安裝的時候就有可能導致分割槽表故障,比如在同時安裝了Windows 2000和Windows 98的計算機上,直接刪除Windows 2000核心會導致分割槽表的錯誤。另外,在刪除分割槽的時候如果沒有先刪除擴充套件分割槽,而是直接刪除主分割槽,也會出現無法正確讀出分割槽卷標的故障。

分割槽表故障急救策略

1。查殺病毒

如果是由於引導區病毒造成分割槽表故障,則可以藉助KV3000、瑞星、金山等防毒軟體提供的引導軟盤啟動計算機,接著在DOS環境中對系統進行病毒查殺操作。比如用KV3000的引導盤啟動計算機之後輸入“KV3000/K”命令進行病毒掃描,如果發現引導區存在病毒,則程式會自動進行查殺清理,建議同時對整個系統進行完整的掃描以查找出隱藏的病毒。一般說來,將引導區中殘留的病毒清除之後即可恢復計算機的正常使用。

提示:使用軟盤引導計算機之前一定要將軟盤的防寫關閉,否則有可能導致病毒感染軟盤。

2。用Fdisk命令修復

Fdisk不僅是一個分割槽程式,它還有著非常便捷的恢復主引導扇區功能,而且它只修改主引導扇區,對其他扇區並不進行寫操作,因此對於那些還在使用Windows 9x的朋友而言無疑是個非常理想的分割槽表修復工具。透過Fdisk修復主引導區的時候,先用Windows 98啟動盤啟動系統,在提示符下輸入“Fdisk /mbr”命令即可覆蓋主引導區記錄。

提示:“Fdisk /mbr”命令只是恢復主分割槽表,並不會對它重新構建,因此只適用於主引導區記錄被引導區型病毒破壞或主引導記錄程式碼丟失,但主分割槽表並未損壞的情況使用。而且這個命令並不適用於清除所有引導型病毒,因此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

3。用Fixmbr修復引導記錄

在Windows 2000/XP中,我們一般會用到故障恢復控制檯整合的一些增強命令,比如Fixmbr用於修復和替換指定驅動器的主引導記錄、Fixboot用於修復知道驅動器的引導扇區、Diskpart能夠增加或者刪除硬碟中的分割槽、Expand可以從指定的CAB原始檔中提取出丟失的檔案、Listsvc可以建立一個服務列表並顯示出服務當前的啟動狀態、Disable和Enable分別用於禁止和允許一項服務或者硬體裝置等等,而且輸入“help”命令可以檢視到所有的控制命令以及命令的詳細解釋。 比如輸入“fixmbr”命令可以讓控制檯對當前系統的主引導記錄進行檢查,然後在“確定要寫入一個新的主啟動記錄嗎?”後面輸入“Y”進行確認,這樣就完成了主引導記錄的修復。

4。更換工具調整分割槽

在刪除分割槽或者是重新建立分割槽的時候,如果遇到意外原因宕機或斷電,這時候再使用原先的工具可能無法識別當前硬碟的分割槽表,必須更換另外一款分割槽表軟體進行修復。比如我們透過Fdisk分割槽時意外宕機,這時候再透過Fdisk就無法順利進行,可以採用PQMagic之類的第三方分割槽軟體解決。另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分割槽表對於系統的正常穩定執行影響非常大,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採用DM之類快速分割槽格式化軟體,否則有可能導致後期使用過程中頻頻出現意想不到的麻煩。

5。透過KV3000硬碟救護王修復

KV3000硬碟救護王是KV3000套件中提供的一款硬碟急救軟體,在分割槽表出現故障的時候可以透過它進行修復。用KV3000軟盤引導計算機之後,在DOS提示符狀態下輸入“KV3000”命令,並且從出現的主選單中按下“F10”鍵,此時可以看見程式對系統的有關引數和硬碟分割槽錶快速測試的畫面。如果硬碟分割槽表正常,則會顯示“Hard Disk Partition table - OK ”資訊,否則會依據分割槽表故障型別給出相應的資訊,這時可以

按下“F6”按鈕檢視硬碟分割槽表,或者直接按下“Y”按鈕進行引導扇區的修復操作。而且為了安全起見,程式在修復前會讓你先備份當前的硬碟分割槽表,然後才會真正對硬碟分割槽表進行修復操作。

提示:但是如果硬碟只有一個分割槽,而且檔案分配表和檔案根目錄表已經被病毒嚴重破壞,那麼即使恢復了C盤分割槽表也不能使C盤引導,此時需要手工配合其他專用修復軟體來恢復資料。如果還有D、E等擴充套件分割槽,KV3000一般都能找回後面沒有被破壞的分割槽並重建一個新的硬碟主分割槽表,這時再用DOS系統軟盤引導計算機就可進入硬碟的D、E等分割槽。

雖然分割槽表故障屬於系統軟故障,也可以透過上述提及的方法進行嘗試性修復,但這畢竟不是靈丹妙藥,對於一些破壞性非常強的分割槽表病毒或者是由於其它原因導致分割槽表損壞,這時只能透過重新對硬碟分割槽來解決。

用KV3000備份恢復分割槽表

KV3000雖然是個防殺病毒軟體,它也具有非常強的分割槽修復的能力,而且它還能進行系統分割槽的備份。這樣,即使硬碟上的分割槽表全部損壞,

我們還能用備份在軟盤上的分割槽表進行修復。

1。備份硬碟主引導記錄

透過KV3000備份的時候,事先要確認計算機中沒有病毒,接著用KV3000軟盤引導計算機並輸入“KV3000/B”命令,此時程式將向A盤備份一個無病毒的硬碟主引導資訊檔案,備份的檔案有2個,其檔名稱分別是HDPT。DAT和HFBOOT。DAT。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備份得到的硬碟主引導資訊只適用於這款硬碟以及當前的分割槽模式,如果用於不同容量或者相同容量但是分割槽模式不同的硬碟,將會對硬碟的分割槽表造成破壞,因此建議備份之後,在軟盤的標籤上寫明機器型號、硬碟容量、分割槽大小等資訊後儲存。

2。恢復硬碟主引導記錄

當硬碟主引導資訊被病毒破壞或主引導記錄損壞,硬碟不能啟動時,就可以使用乾淨的系統盤啟動。在KV3000的A盤下輸入“KV3000/HDPT。DAT”,這樣就能將備份在軟盤上的原主引導資訊內容恢復到硬碟中,不過恢復用的備份檔案必須是從該硬碟上備份的,這樣可以解決大部分主引導資訊損壞、系統不能啟動的問題。同樣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恢復硬碟主引導記錄的時候不要將它用於其他硬碟,而且在硬碟重新分割槽時也不能進行恢復操作。

用Disk Genius備份恢復分割槽表

Disk Genius不僅提供了諸如建立、啟用、刪除、隱藏分割槽之類的基本硬碟分割槽管理功能,還具有分割槽表備份和恢復、分割槽引數修改、硬碟主引導記錄修復、重建分割槽表等強大的分割槽維護功能。此外,它還具有分割槽格式化、分割槽無損調整、硬碟表面掃描、扇區複製、徹底清除扇區資料等實用功能。

提示:如果只是想利用Disk Genius檢視、備份硬碟分割槽資訊,可以直接在Windows下執行它,但如果涉及更改分割槽引數的寫盤操作,則必須在純DOS環境下執行,而且在使用前應將CMOS中的“Anti Virus”選項設為“Disable”。

執行Disk Genius後,程式將自動讀取硬碟的分割槽資訊,並在螢幕上以圖表的形式顯示硬碟分割槽情況。如圖所示,這是Disk Genius檢測筆者硬碟得到的分割槽資訊結構圖。其中左側的柱狀圖顯示硬碟上各分割槽的位置及大小,螢幕右側用表格的形式顯示了各分割槽的型別及其具體引數,包括分割槽的引導標誌、系統標誌、分割槽起始和終止柱面號、扇區號、磁頭號。在柱狀圖與引數表格之間,有一個動態連線指示了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可以透過滑鼠在柱狀圖或表格中點選來選擇一個分割槽,也可以用鍵盤上的游標移動鍵來選擇當前分割槽。

需要備份分割槽表的時候,按下“F9”按鍵或者執行“工具→備份分割槽表”命令,並且在彈出的對話方塊中輸入檔名即可備份當前分割槽表。按下“F10”按鍵或者執行“工具→恢復分割槽表”命令,然後輸入檔名,軟體將讀入指定的分割槽表備份檔案並更新螢幕顯示,確認無誤後即可將備份的分割槽表恢復到硬碟。

保護好分割槽表

由於分割槽表故障屬於軟故障,因此我們在日常使用計算機的時候需要養成正確的使用習慣,這樣才能防患於未然,儘可能減少分割槽表出故障的可能性。

1。計算機中一定要安裝防毒軟體,這不僅可以防止各種常見的病毒入侵計算機,更能夠減少使用軟盤或者光碟時,分割槽表誤中病毒的可能性。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儘量不要使用來源不明的軟盤與光碟。

2。新購置的硬碟建議在安裝Windows 2000/XP的時候採用內建程式進行分割槽,或者藉助Fdisk程式進行分割槽,儘量不要用第三方快速分割槽格式化一體的程式,這有可能導致日後使用計算機過程中出現故障。

3。對分割槽進行劃分或者調整操作的時候,儘量選擇電源比較穩定的時間段,有可能的情況下最好能夠使用外接UPS電源。

4。在計算機穩定執行的情況下,儘可能不要對分割槽表進行調整和轉換操作,尤其是NTFS分割槽,在進行上述操作之前一定要備份分割槽中的重要資料檔案。

5。安裝好作業系統之後,建議對分割槽表進行備份,以防出現故障時能夠及時恢復。

看完上述介紹的內容之後,相信大家遇到分割槽表故障的時候也不會一籌莫展了吧,希望分割槽表故障不再困擾我們正常使用自己的計算機。

小知識

當透過Fdisk或其他分割槽工具對硬碟進行分割槽時,分割槽軟體會在硬碟0柱面0磁頭1扇區建立一個64位元組的分割槽表,包括硬碟主引導記錄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割槽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其中主引導記錄MBR的作用就是檢查分割槽表是否正確以及確定哪個分割槽為引導分割槽,並在程式結束時把該分割槽的啟動程式調入記憶體加以執行;而分割槽表DPT則以80H或00H為開始標誌,以55AAH為結束標誌,位於主引導扇區的最末端。整個分割槽表決定了硬碟中的分割槽數量,每個分割槽的起始及終止扇區、大小以及是否為活動分割槽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