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八旗軍衰弱,綠營兵肩負重任:立國即有的生計問題,是一重要原因

由 老王頭說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1-10-26
簡介為了緩解閒散的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清政府增設了養育兵

福州駐防八旗怎麼消失的

大清王朝建立以後,為了確保政權的穩固,統治者就讓曾經浴血奮戰的大多數八旗兵,分別駐防在全國的各大城市。

可是,幾乎隨著大清政權的確立,八旗軍隊就開始腐化墮落,戰鬥力隨之下降。到了大清王朝末期,八旗軍隊已經難以保家衛國,抵抗外來侵略,國防重任隨之轉移到了漢人的綠營兵的肩頭上。

談到其中的原因,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當面。

一、“生計問題”的產生:立國體制。

北京是大清王朝的都城,留駐的八旗兵自然多一些,佔了八旗兵總數的一半。有了戰爭時,駐守北京的八旗兵也會外出作戰,但戰爭結束後仍迴歸京城,靠政府發給的糧餉過日子。

八旗軍衰弱,綠營兵肩負重任:立國即有的生計問題,是一重要原因

戰場上的八旗軍隊(劇照)

承平日久,八旗的人口不斷衍生。但是,兵員數量有定數,軍餉也有定額,為此有些旗人當不了兵,隨之成為了閒散的八旗軍的候補人員。

為了確保八旗兵的來源,清政府規定,不能入伍的旗人也都要服從八旗軍隊的管理。於是,這些旗人就既不能隨便離開規定的居住地,也不能去自主謀生。這樣一來,數十萬的旗人就閒置在北京。

他們不務農桑,不事商貿,整天東遊西逛,出茶館入戲園、進賭場逛妓院,鬥蟋蟀耍鵪鶉,悠哉樂哉,吃喝玩樂。一切經濟來源都靠朝廷供給,完全寄生存活。

八旗軍衰弱,綠營兵肩負重任:立國即有的生計問題,是一重要原因

一味玩樂的旗人(圖景)

如此一來,他們就逐漸習慣於養尊處優,不勞而獲,奢靡享樂。隨著揮霍享用的增多,政府給的費用越來越不夠開支,只得靠借債典當或預支餉糧度日,時日一長,他們就負債累累了。

於是,自大清王朝建立伊始,就出現了“八旗生計”問題。

到了乾、嘉時期,旗人數量猛增,約為清朝初年的七、八倍,而清政府提供給他們的土地、房產未增加,用於他們的經費又是一定的,結果導致一分產業需要養活多人,隨之“八旗生計”問題愈加嚴重了。

由此可見,“生計問題”的出現,緣於大清王朝的立國體制。

二、“生計問題”的解決:幾無效果。

“八旗軍隊”是大清立國的的根本,如果不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大清的兵源,危及大清的政權。於是,清政府就著手解決這一問題。

1、予以資金補助。

康熙、雍正年間,清政府曾多次體恤、補助八旗兵丁。其中,康熙間的主要做法是:其一,替八旗兵丁償還債務。此一項,清政府動用了國庫的五百四十萬兩白銀。

其二,為八旗兵丁提供貸款。清政府為此從國庫中撥付了六百五十五萬兩白銀,目的是讓他們作為生產生活的基礎經費。

但是,絕大部分兵丁不僅沒有拿這些錢來生息,連本錢也花光了,而且無力償還,清政府只好予以豁免。

八旗軍衰弱,綠營兵肩負重任:立國即有的生計問題,是一重要原因

只知揮霍的八旗兵丁(圖景)

乾隆年間,八旗兵丁享有以下待遇:其一,每年額外賞給一個月的錢糧;其二,家有婚、喪等紅白之事給予定額的補助;其三,據相關情況酌情予以賞賜;其四,典給漢族人的土地,由政府出錢代為贖回。

上述系列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滿族內部的矛盾,但也只是一時的應急措施。另外,這些做法加大了滿、漢之間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隱伏了階級矛盾。

2、增加騰挪兵額。

為了緩解閒散的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清政府增設了養育兵。雍正年間的員額是四千八百人;乾隆年間增加到了二萬五千人,每人每月的餉銀是一兩五錢。

乾隆年間,清政府將駐防福州的漢軍改建為綠旗營兵,讓駐防廣州的漢軍出旗為民,裁去駐防杭州的漢軍和駐防福州的水師的一半,騰挪出兵丁員額,以安排閒散的八旗和蒙古兵丁。

八旗軍衰弱,綠營兵肩負重任:立國即有的生計問題,是一重要原因

正式成為軍人的閒散兵丁(圖景)

但是,八旗增長的人數遠比出旗的人數多得多,可謂杯水車薪,幾無作用。

3、勸其從事農耕。

雍正初年,清政府在直隸的固安、新安的戶部和內務府官地區域設立了“井田”,安排了一百戶旗民去從事農耕,以解決生計問題。

但是,十年之中,強烈要求回北京的有九十多戶,這一做法失敗了。

乾隆年間,清政府在拉林開墾荒地,建造房屋,安置旗人去那裡種地。原計劃安排三千戶,結果只去了兩千戶。而且,很多人去了之後,又陸續逃回了北京。

八旗軍衰弱,綠營兵肩負重任:立國即有的生計問題,是一重要原因

從事農耕的八旗兵丁(圖景)

後來,清政府又欲在雙城堡安置三千戶旗人,結果只去了六百九十八戶。

這些旗人子弟,由於長期地恣情享樂,既沒有從事農耕的習慣,又沒有生產勞動的技能,甚至連坐收租息都不想辦理。這種情況下,勸其從事農耕,以解決生計,顯然難以做到。

三、“生計問題”的影響:動搖根基。

隨著生計問題的日趨嚴重,八旗兵丁要求解決溫飽、改善生活待遇的反抗鬥爭不斷出現。其主要方式是逃亡,或者直接衝擊政府。

康熙、雍正年間,旗人兵丁逃亡的事件已經頻發。到乾隆、嘉慶年間,情況更加嚴重。嘉慶時代,山海關等八處,一年之內發生了近三百起八旗兵丁逃亡事件。

清政府為了控制八旗兵丁的逃亡,制定了“逃旗法”,既懲治擅自脫逃的兵丁,也處罰監管不力的官員。但是,仍無法有效阻止。

八旗軍衰弱,綠營兵肩負重任:立國即有的生計問題,是一重要原因

將官、官吏在計劃阻止逃亡兵丁(劇照)

這樣一來,逐漸成為痼疾的八旗兵丁的“生計問題”,不斷削弱著八旗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地衝擊著八旗制度。

綜上所述可知,清政府不從源頭上著眼,不從制度上變革,只是透過“賞賜”、“勸其農耕”、“騰挪兵額”等方式、途徑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且範圍、作用都有限,故不能真正化解“八旗生計”的危機,從而使其動搖了滿清貴族的統治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紀旗人生計》(王雲慶)、《清仁宗實錄》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