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由 山途戶外旅行 發表于 運動2021-09-26
簡介失溫是較為危險的疾病,發病時患者開始可能沒有感覺,但很快其判斷及推理能力就會受到影響,患者會出現反應遲鈍、不愛說話、無精打采、行動遲緩不便等情況,如不能及時發現並加以治療,有可能導致患者血管萎縮、肢體壞死乃至死亡

登山有什麼危險

戶外運動目前蓬勃發展,每到節假日,人們開始走向山野,親近自然,這裡既有多年經驗的老戶外,也有初出茅廬的新人。大多數人在走向山野的時候,安全方面的準備遠遠不夠。如果有適當的訓練和準備將有助應付大自然多端的變化,減少意外發生的風險。

希望本文所介紹的戶外運動中主要危險與識別以及應變措施,能幫助戶外愛好者降低意外發生,促進安全意識提高。

下面所介紹的戶外風險,有些只在特定的季節發生,有些則全年度都會發生。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一、迷路

迷路在四季都會發生,在天氣多變的季節(或準備不充分),比如春季,在大霧瀰漫情況下,最容易導致迷路。在冬季,風雪氣候下,也極易迷路。

安全指引:

行前詳細計劃行程,儘量提前做到對於線路心中有數。留意近期的天氣預報,避免在天氣情況不佳時出行。攜帶必備物品,如:地圖(最好是有等高線的地形圖)、指南針(或GPS)、水、食物、頭燈(手電筒)、雨具、急救藥品、哨子、手機、筆和紙等。

隊伍的前後距離不要拉的太開,最好在視線所及或能互相交流溝通的範圍內。在行進中,選擇有明確路標的山徑或現成的成熟山徑,不輕易抄捷徑或自行開路。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應對措施:

應利用指南針及地圖設法找出所處位置。設法記憶已經走過的路徑,並沿原路折回起點。若不能按原路返回起點,最好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切勿再往前進或盲目亂闖,以免消耗體力及增加救援的困難。如果決定繼續前進,尋路前進時應在每一分岔路口留下明顯路標。

如不能辨認位置,應往山脊等高處走,居高臨下較易辨認方向,也容易被救援人員發現。切忌走向山澗深谷,身處深谷不易辨認方向,向下走雖容易,但下山危險性高,要再折回高地時也困難,以致無謂地消耗大量體力。

如果必須派出人員求救或探路,則需遵循二人同行原則。如果天氣寒冷而禦寒裝備不足、雷雨時或遇到山火,可暫離高地待情況好轉時,再到較高位置等候救援。

發出國際山難求救訊號,在一分鐘內,連續發出6次長訊號,停頓一分鐘後,重複同樣訊號,不要中斷直至有救援人員到達為止。(即使已被救援人員從遠處發現,也要繼續發出訊號,使救援人員知道求救者的正確位置)

發出訊號的方法:

吹哨子。用鏡子或金屬片發出。夜間用頭燈或手電發出閃光。揮動顏色鮮豔明亮的頭巾或衣物。SOS求救訊號,在可能情況下,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塊或樹枝堆出SOS大字母。(每個字母最少6米×6米)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二、節肢動物蟄傷與咬傷

3.1 蜂螫

安全指引:

沿著現成的路徑行走,切勿自行闖路,避免走蕨叢等,那裡通常是昆蟲等聚居的地方;不要打擾蜂窩,切勿以登山杖或樹枝等拍打路邊樹叢;在身體和衣服上噴塗防蚊劑(驅避劑DEET); 避免使用芬芳氣味的化妝品,因為可能吸引蜜蜂。

應對措施:

若遇蜂巢擋路,可繞路前進。若遇少量蜂類在頭上盤旋,可以不加理會,照常前進。如傷處遺留有螫針,可用鉗子拔除,但不要擠壓毒囊,以免剩餘的毒素進入面板。若遇群蜂追襲,可坐下不動,用外衣蓋頭、靜作保護,蜷曲臥地,待蜂群散開後,再慢慢撤離。可以冷水溼透毛巾,輕敷在傷處,減輕腫痛。也可塗抹驅風油、紅花油、風油精之類的藥物減輕疼痛。嚴重螫傷應儘快求醫。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3.2 蜱蟲

蜱俗稱草爬子、壁蝨、扁蝨、隱翅蟲等,是一種危害嚴重的昆蟲,在中國分部較廣。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草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軟蜱多棲息於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的洞穴、鳥巢及房屋的縫隙中,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同蜱種的分佈又與氣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關。

安全指引:

由於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地、樹林中,夏秋季節,儘量不要進入已知的蜱蟲疫區。為了防止蜱咬,最好穿著淺色的長衣長褲,紮緊領口、袖口、褲腳,儘量避免在野外長時間坐臥。外露部位要噴塗驅避劑【避蚊胺(DEET)】,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

應對措施:

蜱在叮刺吸血時多無痛感,但由於螯肢、口下板同時刺入宿主面板,可造成區域性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

一旦被蜱蟲叮咬千萬不可用手強拔,以免將蜱的頭部留在面板內。一旦發現有蜱叮咬、鑽入面板,可用酒精塗在蜱身上,在找不到酒精時可用驅風油、百草油、風油精等塗在蜱蟲頭部,或用液體石蠟、甘油厚塗蜱蟲頭部令其窒息,使蜱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鑷子取出蜱。實在沒有酒精等,也可用菸頭等燙蜱蟲裸露在外面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脫離。

蜱蟲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等做區域性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醫。(注意千萬不要在被咬時用水衝它)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三、汙水與腹瀉

野外的水源,往往會被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汙染過,人一旦飲用了被汙染過的水,一般會有三種症狀:急性腹瀉;慢性傳染;無症狀傳染(病菌攜帶者,傳染給第三者)。

安全指引:

在野外,儘可能自己帶水,儘可能地不要飲用沒有經過處理的水;不要讓有腹瀉症狀者處理廚事或接觸水及食物;如無它途,則至少經過燒開、物理裝置過濾或使用淨水片等化學物質進行處理後方可飲用;把水燒開後飲用是最佳處置辦法。建議水燒開一分鐘後,再放置幾分鐘後飲用。

動物也是汙染的危險之一,在營地,夜間需要把食物和飲水蓋起來,以免被動物偷吃和碰觸而導致汙染。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應對措施:

救治腹瀉的關鍵在於補充水分,防止患者脫水。

首先,讓患者飲用經過處理的水或者電解質替代飲品。可使用市場上購買的電解質飲品沖劑。也將一份鹽、三份糖及一升經過處理的水混合在一起,製成電解質替代飲品。

其次,可給患者服用次水楊酸鉍,每半小時服用2片,24小時內不能超過16片。【此藥物詳細用法請諮詢醫生】

症狀較為嚴重者,如在八小時內腹瀉三次以上,或連續數天腹瀉,或者有其他較嚴重的身體跡象和症狀者(噁心、發燒、便血、嚴重痙攣等),則需要儘快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四、滑墜

斜滑的山徑,如溼滑的石面、泥路或佈滿沙粒的硬沙地,均容易使人在下坡時滑倒受傷。

安全指引:

穿著有護踝及鞋底有凹凸紋的防滑登山徒步鞋;有可能的情況下,攜帶登山杖,在有需要時使用;避免行走在溼滑石面、泥路或佈滿沙粒的硬沙地上。如無可避免,則應小心翼翼透過,不可跑跳。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應對措施 :

在滑倒受傷時,應檢查有沒有扭傷、擦傷或其它傷勢。需要時應立即進行急救;有時骨折並不容易由表面察覺,若發現傷處紅腫或痛楚,不要繼續行走,觀察明確沒問題方可繼續行進;若傷者可以繼續行走,可用手杖幫助或隊友扶持,不可以強行獨自行走,以免加重傷勢。

在傷者行動困難時,應及時用手機等通訊工具求助,或派人求救,並將傷者移至陰涼而平坦的乾爽地面上,用衣物覆蓋保溫,等待救援人員到達。如果是內傷(臟器出血),則不可輕易移動傷者,以免加重傷者內臟出血。在有可能並瞭解傷者症狀的情況下,可進行一些緊急治療。實在無法獲得外界救援的情況下,需小心翼翼運送傷者出山就醫,在經過初步的急救措施後,固定好傷者的傷處,搭建擔架用以運送傷員。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五、山體塌方

暴雨時或多日降雨後,天然或人工斜坡滲進大量雨水後,極易引致山泥傾瀉,引發山體塌方。

安全指引:

暴雨時或多日降雨後,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時,顯示斜坡內的水分已飽和,斜坡之中段或頂部有裂紋或有新形成的級梯狀,露出新鮮的泥土,都是山泥傾瀉的先兆,應儘快遠離這些斜坡;如遇山泥傾瀉阻路切勿嘗試踏上浮泥前進,應立刻後退,另尋安全路徑繼續行程或中止行程。

應對措施:

如有隊友被山泥掩沒,切勿隨便嘗試自行拯救,避免更多人遇到傷亡,應立刻通知有關部門準備適當工具進行救援。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六、落石

即使是從高處落下的小石頭,有時也會招致人傷亡。

安全指引:

在野外行走,遇有落石地段,如陡峭的斜坡、崖壁、碎石坡等,最好佩戴頭盔,如無頭盔,則可用厚實的衣物和毛巾等矇頭,迅速透過;如遇見非常鬆動的碎石坡,建議儘量繞路。團隊成佇列在斜坡、崖壁、碎石坡向上攀爬時,儘量按照之字形路線上行;在攀爬過程中,不要抓握鬆動的石塊或樹樁等,以免引發落石;行走時,儘量避免踩踏浮石。一般說來,在多石頭地段,浮石的顏色比周邊其他的石頭新,仔細觀察即可分辨。

應對措施:

如果遇見上方落下的石頭或自己不小心踩落石頭,要立刻喊話通知由下面上來的同伴。同時將身體儘量向內側靠攏,躲避落石。如被落石砸傷,視傷情按照外傷處置辦法予以妥善處理。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七、山洪

在雨季,山洪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大家對於山洪暴發的威力和速度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小溪的流水由於上游降下大雨,雨水往往會激湧而下,在極短時間內(有時候甚至是數分鐘)演變為巨大山洪,如行人恰在溪谷中,極易為洪水沖走,引致傷亡。

安全指引:

除非是有準備的溯溪活動,否則儘量不要沿溪谷、河道行走;夏天雨季,或暴雨後切勿涉足溪谷、河道;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開始下雨時應迅速離開河道,往岸邊高地走;切勿嘗試越過已被河水漫過的橋樑,應迅速離開河道;儘量不要在溪谷、河道中露營,如無可避免,則應留人守夜。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應對措施:

發現流水湍急、混濁及夾雜沙泥時,是山洪暴發之先兆,應迅速遠離河道;如果不幸掉進湍急的河水裡,應抱或抓緊岸邊的石塊、樹幹或藤蔓,設法爬回岸邊或等候同伴救援;如有渡河行動,儘量不要選擇激流地段。山洪暴發時,絕對不可冒險渡河。如有可能,渡河時用繩子等器材助力。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八、山火

在秋冬乾燥的天氣,山火在傾斜的草坡上順風向上蔓延速度極快,登山者絕不可輕視山火的威力。

安全指引:

任何時間都應小心火種;一天的短途活動,儘量不攜帶爐具生火煮食。在營地,炊事儘量使用爐具,避免生篝火和營火。爐具用火時需小心火種,遠離草叢等易燃區域,並隨時注意風向。

在野外,應避免吸菸,菸蒂和火柴必須完全弄熄才可拋棄於垃圾袋內帶走。由於山火於日間比較難於看見,應隨時留意飛揚的菸灰和煙火味。如發現山火,儘速遠離火場。謹記山火蔓延速度極難估計,如發現前路山下遠處有山火,也不應冒險嘗試繼續行程,以免為山火所困。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應對措施:

遇到山火時應保持鎮靜,切勿驚慌。 因炊事活動等個人因素引發的山火,應在山火發生的萌芽階段予以撲滅。切勿隨便試圖撲滅山火,除非

山火的範圍很小。

你確實處於安全的地方。

你有可逃生的路徑。

估計以下情況,以便迅速離開火場。

山火的蔓延方向,避免跟山火蔓延的同一方向走避。

附近小徑的斜度,選較易逃走的小徑。

附近植物的高度及密度,選擇少植物的地方。

沿現有的小徑逃生會比較少障礙,且走得更快。若山火迫在眉睫又無路可逃,則應以衣物包住外露面板逃,跑進已被焚燒過的地方,這樣可減輕身體受傷的機會。如情況許可,切勿往山上走,因會消耗體力。切勿走進矮小雜灌叢及草叢,山火在這些地方可能會蔓延得很快而且熱力也較高。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燒傷處置辦法:

如有燒傷,視傷情予以及時處置,並設法迅速就醫。灼傷或燒傷後的處置,首先是給傷者降溫。用乾淨的涼水淋溼燒傷組織。將傷者的所有燃燒的衣物扒掉,並小心去除粘在身體上的衣物碎布,如果面板起泡,不要輕易挑破以防止感染。

摘除飾品等,清洗傷處,塗抹一層抗生素軟膏。敷上一層乾燥的無菌敷料。將傷口包紮好,並與空氣隔絕。如有條件,可在敷料外層敷上冰袋等降溫物品緩解疼痛,但要防止燒傷組織凝固。將傷者肢體抬高。多給傷者喝水。給傷者做全面檢查。如有休克,要立即救治,儘快送醫院治療。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九、曬傷

夏季在野外活動,陽光相當強烈,務必要注意曬傷。面板長時間暴露在太陽下,會造成1-2度的灼傷,並會引發中暑等熱傷害。紫外線還可以透過面板、骨骼,輻射到腦膜、視網膜,使大腦和眼球受到損傷。曬傷會提高面板癌的發病機率。

在高海拔地區,由於空氣稀薄,大量有害的紫外線直射入人體也極易發生曬傷。在豔陽高照之下,行走在雪原或冰川上,會導致曬傷。即使是陰天,也有可能發生曬傷。

安全指引:

豔陽高照的高溫天氣下,應儘量避免走無遮無擋的野外線路。在參與有曬傷可能的活動中,一定要帶上太陽帽、墨鏡、防曬霜(SPF30-50)、頭巾,穿防紫外線的衣物,並帶上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丸、清涼油等防暑藥品。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應對措施:

曬傷以預防為主。發生曬傷後,要用不透光的衣物將曬傷的面板蓋好。治療曬傷的方法與治療燒傷的方法基本一致。

在雪地或其他對日光反射率高的區域行走,如果不做好對眼睛的保護,極易患上雪盲症。

雪盲症就是眼球被曬傷。雪盲症也是以預防為主,佩戴能阻擋紫外線的太陽鏡,如日光強烈或日光反射率較高,還需要佩戴側面護目鏡。在海拔較高區域,無論陰晴,都需要佩戴太陽鏡。如果雪盲症患者佩戴有隱形眼鏡的話,則需要立即摘下。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十、熱傷害

夏季參加戶外運動,由於氣溫高,運動量大,身體內的熱量積累的比散發的多,如果不注意防範,體溫升高、水分和電解質流失,都可導致熱傷害,如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嚴重的就是中暑。

在溫度升高後,人體有兩種反應:一是面板血管擴張,使更多的血液流到面板表面,給面板降溫;二是流汗增加,透過汗液把體內的溫度帶到體表。

排汗儘管會降低體溫,但大量流汗會導致水分、鹽分、電解質的流失,人體迴圈到腦部以及其他重要部位的血液也會降低到不正常的程度。有口渴感並不是身體缺水的可靠標誌,人體在流失掉1升多水分後,才會有口渴的感覺。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熱傷害的安全指引:

規劃好整個行程,考慮到氣溫和隊員的實際情況,避免過多地在高溫暴曬下活動。避免在高溫下超越自己的身體極限進行大運動量活動,防止身體過度勞累。

由於活動中為了防曬和防止身體被茅草、荊棘拉傷,行軍中需要戴帽子、穿長衣長褲,但這樣就帶了散熱的問題。為幫助體溫散發,在陽光下行走時,可以用水把帽子浸溼;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行走時,把帽子去掉;休息的時候,儘量把揹包放下來,把上衣領口紐扣解開散熱;休息的地點最好是太陽曬不到和通風的地方。

行軍途中要注意節奏,一次行走不宜超過一個小時,高溫情況下30分鐘左右休息一次,根據具體情況休息5至15分鐘,以免脈搏過快、體溫過高和大量出汗引發熱傷害。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一路上儘量多補充水分,帶齊防暑藥品。補水以少量多次為原則,不要依賴口渴的感覺作為補充水分的依據,不渴的時候也要補充水分。即使在涼爽的天氣或者高海拔地區,都要規劃好補水時間,讓水分均衡地補充。每行走一小時,至少要補充50毫升的水分。為了擔心出汗而控制補充水分是嚴重的錯誤認識。如果水分大量流失得不到補充,嚴重的會引發熱衰竭和中暑。

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很多媒體廣告中的模特,在運動中或休息時,往往拿起一瓶飲料一飲而盡,看起來很解渴,實際上是非常有害的。運動中和運動後大量飲水,會給血液迴圈系統、消化系統,特別是給心臟增加負擔,造成更加疲勞。大量飲水的結果只會是出汗更多,導致鹽分進一步流失,引發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中暑。

不提倡直接食用食鹽,除非在水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否則不要大量攝入鹽分(如食用鹽或榨菜等高鹽食品)。即使是在高溫天氣,大多數人也可以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電解質。在沒有大量出汗的前提下,無額外補充電解質的必要。高溫氣候下出行,攜帶少許電解質沖劑是一個不錯的備份。

夏日在戶外運動,可攜帶少許含鹽的小食品(如椒鹽餅乾等)少量進食。部分人在攝入少量鹽分後,會在酷熱天氣中感覺舒服一些。夏季高溫,如身體有輕度不適症狀,可適度服用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氣丸等防暑藥品。

高溫下活動: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因此,在高溫下為了保持體溫穩定,只能把體力活動維持在輕、中度水平。

熱痙攣和熱昏厥:

身體暴露在高溫、潮溼的環境下大運動量活動,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後,會導致四肢和腹部痙攣。熱痙攣就是俗稱的抽筋。腦部或身體其他重要器官缺血,乃至腿部充血都有可能導致熱昏厥。

熱衰竭:

人體在大量出汗後會導致熱衰竭。臨床上把熱衰竭分為兩類:缺水性熱衰竭,缺鈉性熱衰竭。熱衰竭並不完全發生在高溫天氣,在溫暖且並不酷熱的天氣下,熱衰竭也有較高的發生機率。脫水是引發熱衰竭的主要因素。鹽分電解質的流失也是引發熱衰竭的因素之一。

在戶外,不止是登山活動會引發熱衰竭,甚至在越野滑雪過程中,如不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也有可能導致熱衰竭。

尤其在大量出汗後大量飲水而不補充鹽分,使ADH分泌減少,尿量增加,帶走鹽分導致低滲性脫水。細胞內液增加導致細胞腫脹。脫水嚴重,引起熱衰竭。

一旦發生熱衰竭,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面板大量出汗潮溼,面板溫度較為正常,稍微有偏高或溼冷。嘴部溫度偏高,脈搏加快。患者感覺噁心、肌肉乏力、眩暈、口渴、頭疼等,身體感覺虛弱無力,這就是熱衰竭。如果不及時處理降溫,體內的溫度進一步積累而使身體的關鍵器官溫度上升到危險的地步,就會出現緊急症狀:脈搏極快、虛弱、頭疼、心理狀態改變(意識模糊或是無法配合,慢慢陷入昏迷)、面板熱燙而泛潮紅,如果不及時處理,導致中暑則會有生命危險。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熱痙攣、熱昏厥和熱衰竭的應對措施:

一旦發生熱痙攣、熱昏厥或熱衰竭,必須馬上休息,立即把患者移動到涼爽、陰涼處休息,把患者的雙腳抬高,頭部稍微放低,按摩、拉伸肌肉,以減輕痙攣症狀。

立即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讓患者喝一些水、淡鹽水或現成的電解質替代飲料。補充水分或電解質替代飲料要小口,防止其嘔吐。通常熱昏厥者在昏倒後會很快甦醒過來。熱衰竭患者的噁心、頭疼、乏力、眩暈等身體不適現象會隨著治療的進行而緩解。經過治療和休息,患者可完全康復。患者症狀完全解除後,可以繼續參加活動,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同行隊友要觀察患者是否有熱衰竭復發的跡象。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十一、冷傷害

戶外的冷傷害大多是指體溫過低,也就是常說的失溫。體溫過低是指當身體內部體溫低於正常值而引發疾病的現象。

失溫是較為危險的疾病,發病時患者開始可能沒有感覺,但很快其判斷及推理能力就會受到影響,患者會出現反應遲鈍、不愛說話、無精打采、行動遲緩不便等情況,如不能及時發現並加以治療,有可能導致患者血管萎縮、肢體壞死乃至死亡。

當人體產生的熱量小於身體散發的熱量時,就會導致失溫。體溫過低並不單指氣溫低,許多失溫症發生在潮溼、大風,但氣溫在零度以上的天氣條件下(亦即風寒指數數值很高的天氣)。落入冷水、冰裂縫、服裝及身體溼透或遭受寒流侵襲,都有可能迅速導致嚴重的失溫症。

一般來說,失溫分為輕度、重度、嚴重等三種,視程度不同治療措施也不盡相同。失溫的處置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失溫的跡象與症狀並不與其嚴重程度相一致。很多核心體溫過低的患者,可能仍然有知覺和意識能力;而不少輕微失溫的患者,會出現思維混沌及協調能力差的症狀。不過,即使是嚴重失溫的患者,也有可能完全康復且不留任何後遺症。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失溫的安全指引:

預防失溫主要是避免接觸冷空氣(冷水、冰雪),防止熱量流失,以及儘早發現和治療失溫症狀。在身體溫暖的時候,要保證身體有一定的熱量供應。如在行進中野外環境潮溼寒冷,則儘量避開風雨,在體能尚未耗盡、身體協調能力和判斷力沒有完全喪失前及時宿營休息。

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使食物能快速轉化成能量,並適量補充葡萄糖等單糖。不要飲酒。酒精會使體表血管擴張,使人感覺溫暖,實則是導致體內熱量流失。

在多風、寒冷、潮溼的環境下,要嚴密觀察每位隊員是否有失溫的跡象和症狀。失溫越早處置風險愈小。有時候患者會否認自己失溫,因此要相信身體跡象和症狀,不能輕信患者的判斷。活動時要注意控制運動量和運動節奏,防止流汗過多而導致熱量流失。要注意防風,在寒冷環境下,即使是微小的風也能導致熱量快速流失。在寒冷潮溼的環境下要穿著合適的衣物,可能的情況下多穿幾層,防止對流熱量的散失。

建議至少有三層,內層要保暖、排汗、透氣,中層和外層要防水、防風、保暖、透氣。儘量避免穿著純棉質的內衣,要以保暖、排汗、透氣的化纖材料為主。對放射性熱量易散發的頭部、頸部、手腳做好保暖措施。及時更換潮溼的衣物。將患者與寒冷潮溼的地表用防潮墊之類的物體隔離開來,並防止溼透。將頭巾等蓋在患者的嘴部和鼻部,防止熱量流失。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輕度失溫:

症狀:身體寒冷、顫慄、雙手活動困難;心理出現變化,抑鬱,無精打采;身體核心溫度在攝氏34度以上。

應對措施:

儘快離開寒冷環境。脫去潮溼的衣物,換上乾爽的衣物。給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鍊、戴上帽子等。儘量將患者置身於溫暖的環境中,用熱水袋或其他熱的物體(發熱貼等)幫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燙傷)。在患者恢復意識、能吃東西后,可進食加熱的水和食物。切忌不能服用酒精和咖啡等,這會使體表血管擴張,體內的熱量會散失的更快。如無意外,在處置得當的情況下,失溫者可以完全痊癒。

中度及重度失溫:

症狀:患者目光呆滯、意識混沌,且不認為自己已患病。言語含糊不清,行走踉踉蹌蹌。身體核心體溫低於攝氏32度以下。更為嚴重的失溫症狀是:反應遲鈍、心跳減緩、呼吸微弱、停止顫慄、休克。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應對措施:

如有可能,請立即送醫院救治,並儘快離開寒冷環境。脫去潮溼的衣物,換上乾爽的衣物。為防止患者移動,可直接將衣物剪開。給患者增添衣物,拉上外套拉鍊、戴上帽子、包上睡袋等。小心檢查患者是否還有其他傷病和併發症。如有條件,每間隔15分鐘記錄一次患者的身體重要指標。

儘量將患者置身於溫暖的環境中。主動幫助患者恢復溫度,重點是頭部、頸部、腋窩以及襠部,可用熱水袋或其他熱的物體(發熱貼等)幫助患者取暖(要防止燙傷)。觀察患者是否有休克現象。如果在60秒內患者沒有心跳和呼吸,應立即開始實施心肺復甦術。終極解決方案:送患者到醫院救治。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凍傷:

人體的手指、腳趾、耳鼻、臉部等突出身體的部位,在寒冷環境下極易發生凍傷。如果體溫持續下降,血液迴圈就會停止,凍傷也就產生了。凍傷是指細胞之間的體液凍結,細胞內液體的化學比例失衡,細胞內的液體就會流出來。凍傷分為表層凍傷和深度凍傷。

表層凍傷:

表層凍傷大多發生在臉鼻耳手等部位,如不及時加以救治,則會轉化成深度凍傷。發生表層凍傷部位的面板蒼白、刺痛、觸感如蠟,且開始發硬,但面板的深層組織還比較柔軟。患者會感覺疼痛,凍傷部位發冷、麻木。

表層凍傷的應對措施:

將凍傷部位放到身體溫暖的地方,同時加以恆定的壓力。不要搓揉凍傷部位,以免損傷凍傷的面板。如患者感覺非常疼痛,可服用鎮痛消炎藥。防止凍傷面積擴大。

深度凍傷:

深度凍傷多發生於手腳和臀部、腿部,深度凍傷會導致身體組織受損,更嚴重的症狀則需要截去整個凍傷部位。深度凍傷的面板呈現蒼白、刺痛、觸感如蠟。皮膚髮硬,深層組織也發硬。關節活動困難,甚至無法活動。凍傷部位有痛感,且會逐漸麻木並失去知覺。解凍過程中,凍傷部位劇烈疼痛。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深度凍傷的應對措施:

檢查是否有體溫過低症狀,如發現體溫過低,需要立即救治,否則會危及生命。先不要給凍傷部位解凍。不要搓揉凍傷部位。防止健康部位受凍。如傷處已解凍,則需要防止再次受凍,且不要負重。讓患者多喝水。如有可能,適當服用鎮痛消炎藥。

只有在保證不會再次受凍,且在無菌環境下,才可幫助患者解凍。一般說來,野外基本不具備上述條件。所以具體應對措施不再詳述。請儘快送醫院救治。

預防凍傷:

凍傷的最有效應對措施是預防。注意身體的保暖,穿著合適的保暖衣物。在寒冷環境下,如有可能,最好戴並指手套。衣物的穿著要寬鬆一些,以防血管受到壓迫而影響血液迴圈。不要穿太多層的襪子,靴子不要綁的太緊,確保腳部血液迴圈暢通。留意靴子的襯墊(內靴)是否有冰凍和膨脹現象,防止影響腳部血液迴圈。如果靴子的質地較硬,特別要注意保護腳部,防止腳部腫脹而影響血液迴圈。時常活動腳趾和手指,確保血液迴圈暢通。

不要用裸露在外的面板接觸冰冷的金屬以及揮發性的液體(如酒精、汽油等),以防身體的熱量被傳匯出去,進而導致面板凍傷。時常觀察同伴的臉部、手部和耳鼻,檢查是否有表層面板組織凍傷。在寒冷環境下,避免吸菸、飲食咖啡因。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十二、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指人到達一定的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空氣含氧量減少、體內缺氧等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

一般說來,大多人在超過2500米的海拔高度後,就會有程度不同的高原反應,極少數人在到達1500米偶爾也會有輕微的高原反應症狀。當到達350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時,通常會發生較為強烈的高原反應疾病。

高原反應因人而異,有些人基本不受高原反應的影響,有些人對於高原反應適應很快,有些人則恢復緩慢,少部分則基本難以適應高原反應。高原病非常可怕,如不及時救治,極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人高原病發作沒有任何徵兆。有心人則會有心跳加速、頭疼、頭暈、厭食、噁心、嘔吐、四肢無力、行動遲緩、睡眠困難等症狀。

戶外12種可怕風險,你遇到過嗎?

預防高原病:

逐漸上升海拔高度,給身體一個適應的時間。適應極高海拔攀登的最佳方式是分步驟登山,較長時間的適應。充分補充水分,防止脫水,而不論是否有口渴的需要。

剛上高原,要有充分的休息時間,最初的幾天,儘量避免劇烈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於海拔的不斷適應,人體會漸漸適應血氧量的減少,高原反正症狀會漸漸減輕。控制攀登速度,減慢速度,如有可能,在海拔5000米以上區域,最好是每天只上升海拔300米。

如有多次攀登或來回反覆攀登的時候,遵循“攀上高處,睡在低處”的原則。保持飲食合理得當,以保證充沛的體力。多食用富含澱粉類食品,以減輕高山病的症狀。避免使用含有酒精、咖啡因、麻醉劑的止痛藥,以及安眠藥,這些藥品容易導致脫水,並損害呼吸系統。

5500米以上的極高海拔區域,人體已經沒有抗缺氧的能力,人體雖可以短暫停留,但卻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需要儘快下降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如出現嚴重的頭痛,且阿司匹林等鎮痛藥已無法緩解症狀。或者出現咳嗽、嘔吐、協調性差、意識混亂等症狀,需儘快將患者轉移到海拔較低的區域。但是,人體的高原反應是複雜多變的,諸多反應病症之間相輔相成,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都不能防治高山病。

應對措施:

高原病分為急性登山疾病、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所有普通或嚴重的高原反應的基本救治措施都是儘快返回到海拔較低的地方,且越低越有效。鑑於高原病的專業特點,具體的急救措施就不詳細敘述了,總之,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二個字:“下山!”

推薦文章

  • 2022馬拉松季,你能想到最大贏家是誰麼

    2022馬拉松季,你能想到最大贏家是誰麼從賽後這四場賽事的跑鞋資料來看,國產品牌越來越受到國內參賽者的青睞,佔比不斷上升,特別是在廈馬,主場作戰的特步,更是戰勝了國內外所有品牌,以較大優勢高居榜首...

  • 一起走進“雪姨”王琳的家,家裝簡約大方,紫色沙發超顯眼

    一起走進“雪姨”王琳的家,家裝簡約大方,紫色沙發超顯眼可能很多人看到王琳這個名字的時候並不是很熟悉但是提到王琳飾演的“雪姨”這個角色很多人就很熟悉了吧之前在採訪當中王琳說過自己就很喜歡電影明星劉曉慶所以在自己小15、 6歲的時候就決心以後一...

  • 清華“飛行員班”首批女學員放單飛 渴望“飛更好的飛機”

    清華“飛行員班”首批女學員放單飛 渴望“飛更好的飛機”據介紹,2019年,清華大學首度招收了5名空軍女飛行學員,她們已經在清華完成了公共基礎課程和航空航天工程專業課程的學習,並在暑期回到航空大學進行跳傘、射擊、野外生存拉練等軍事課目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