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中調的詞怎麼寫,就是以文言詞彙為基本詞彙!

由 眾創天行健 發表于 運動2021-08-15
簡介雙調詞的填法,尤其是上下片的詞,雖然說填詞受詞譜的限制,但是有些詞譜卻是很短,不適合詞人經常的抒發情感例如,單調竹枝詞,才14字,也就是兩個七言律句組成,這樣的詞,無論怎麼樣填,都無法適應詞人抒發心情的所以隨著文人興起填詞之後,逐漸的往中調

中調的詞怎麼寫

詩詞就是以文言詞彙為基本詞彙,以平水韻聲韻體系為其基礎語音,以表現高貴的人文精神與高雅的審美情趣為旨歸的具有嚴格而穩定的韻律的文體。

以上定義,有兩點需要強調。

一、詩詞是以文言詞彙為其基本詞彙的文體。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日常口語總是在時時變化的,但文言文卻是相對穩定的。今天我們讀先秦的文言文,都不會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問題,但是讀後世一些用白話記載的書籍,反而要艱深得多。說的話和寫的文章採用不一樣的語言,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文化能夠傳承至今,一直不曾中斷的重要原因之一。用白話入詩,從古以來,就絕無成功者。

胡適的《嘗試集》中,有不少是用舊體詩的形式,但採用白話詞彙的作品,那些詩作未嘗不小有詩味,但終病於淺薄傖俗,就是因為,詩詞那精練的句式,只適於精練的文言。

唐代的杜甫是一位很有革新精神的詩人,他的詩中,用了不少當時的俗語,但他用俗語,只是在某些地方稍加點綴,絕不會妨礙到整首詩高古雄渾的氣質。即使是一百年前“詩界革命”的主將黃遵憲,其詩中用了一些新名詞、寫了些新事物,也還是點綴,全首詩仍都是文言。不像今人,寫詩詞通篇用白話,那樣寫出來的絕不是詩詞,而是蓮花落。比如下面這兩首:

我舉頭張望,窗前結著冰。夜幽深恍惚,遠近點宮燈。

這時誰想到,鳥貼著星空。四處藍光濺,天沉醉酒中。

從平仄上講,這兩首作品完全符合五言近體絕句的要求,然而,這種用白話文寫成的文體,除了給人以誕怪之感,不能有別的價值。

再來看下面這首:

有塊石頭潮溼了,滋生某種黴斑。火爐燒烤水迴圈。死灰沉澱處,分裂那張船。

光影參差流幻影,一雙彩蝶翩翩。鮮花爛漫是春天。偶然來個我,彌散在炊煙。

作者標明是一首詞,詞牌名是《臨江仙》。的確,從平仄押韻來說,完全符合臨江仙的詞律,但是,其中的語彙、情感都不是屬於詩詞的,它是徒有詞之名,卻沒有詞之實的一種文體。同學們在作詩填詞時,萬不可墮入此種惡趣,一旦走上這條路,一輩子也不可能寫出好詩。

其次,詩詞是以平水韻聲韻體系為其基礎語音的文體。反對平水韻的論者認為,今天的語音與唐代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平水韻已經不適應今天的語音,所以必須打倒。

雙調詞的填法,尤其是上下片的詞,雖然說填詞受詞譜的限制,但是有些詞譜卻是很短,不適合詞人經常的抒發情感例如,單調竹枝詞,才14字,也就是兩個七言律句組成,這樣的詞,無論怎麼樣填,都無法適應詞人抒發心情的

所以隨著文人興起填詞之後,逐漸的往中調發展

北宋初期,很多詞人都是以中調為主的,如,晏殊,蘇軾,秦觀等人

包括張先也是,張先的三影中,以雲破月來花弄影,為最精彩的句子。

直到現在,我們網路寫手也是以填詞填中調為多見的,所以說中調的詞,應用最廣,這裡,我們先講下中調的詞的結構,以前我們從格律上介紹了詞的情感表現手法,今天我們從寫作方式上來介紹。

在學習格律詩的時候大家就已經掌握了起承轉合的四個步驟,

大家記得吧,有一種起法比較常用,這就是興起。

在填詞的章法上我們一般也講究興起。今天我們主要講一下《卜算子》,

今天我們就結合比興來分析這個詞牌。

看例詞:

【卜算子/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詞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

判斷一首詞的聲情,

除了文字內容,還可以根據組成詞的句子的字數和句式來進行,

詞的句子,根據字數和句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詩句、賦句和口語。

詩句和賦句的區別有三個方面。

一是字數。

五言七言的句子多為詩句;

四言六言的句子則為賦句。

但這也不盡然。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本來就是詩,而不是賦。但辭賦來自於詩,辭賦脫胎於詩的時候,在秦漢,戰國及以前的韻文、駢文都是詩的範疇

詩三百(詩經)、楚辭,都是詩,

但它們同時也是辭賦的老祖宗。

自秦漢有賦以來,賦和詩就分道揚鑣了,而且愈行愈遠。

所以賦的句式更像戰國及以前詩的句子

而後來以近體詩為代表的的詩,

句式則越來越趨向於五言七言

且句讀越來越齊整

二是句式。

主要的區別在於句子的節奏。

詩句的句尾是一字或三字,

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紅藕/香殘/玉簟秋。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賦句的句尾則是二字或四字,

如:徵/老聃/之說,柔弱/勝於/剛強。

騰輝於/鴛鷺/之行,若離/若合;

委照於/熊羆/之旅,或友/或群。

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

午夢/扁舟/花底,香滿/西湖/煙水。

根據組成詞的詩句賦句的多寡我們可以把詞分成三種情況:

1、以詩句為主。如這講的卜算子。

2、以賦句為主。如西江月等。

3、詩句賦句較為均衡。如一剪梅。

西江月、一剪梅、卜算子咱們都比較熟悉了,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

這裡我說一點兒看法。

首先,我不贊成把詞叫做詩餘,

特別不贊成因為這個稱呼把詞看做“詩之剩義”。

更不贊成把詞叫做賦餘。

詞更不是賦之剩義!

大家知道,詩和賦是兩種不同的文學體裁,

而從詩和賦劃分的層面上,詞屬於詩的範疇。

是詩的一種體裁,只不過這體裁在劃分上比前面低了一個層面。

在這個層面上,詞區別於近體詩和曲。

相對於賦,則相去太遠了。

如果我們依以上三種情況來分析詞的聲情的表達是可以的,

但以句子字數和句式把詞分成詩餘、賦餘、長短句,我是堅決反對的。

同學們應該記住,

詩和賦是不同的文學體裁,

詞屬於詩的範疇,

詞和近體詩、曲是並列的體裁,

詞不是“詩之剩義”,

更不是賦之剩義!

大家看卜算子這個詞牌,是以詩句為主的,

上下闋各三個五言句,一個七言句,沒有四言六言,它的特點,就是景起多過情起。這點和律詩很相似。既然是以詩句為主,我們在填的時候就偏於詩的特點多。

詩的語言。但是有一點要強調,詞不同於詩,詞是用來唱的,所對應的聽眾是平民,不是一色的文人墨客所以不提倡用典,特別是生僻的典故。你想想古時候平常的百姓有幾人可以讀得起書的呢?所以你看古人的詞含典量就不高吧。

我們繼續看這首詞:

【卜算子/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上下闋共六個五言句,

近體詩中,五絕、五律、七絕、七律,他們四者的區別是很明顯的。

五言與七言更有所不同,

五言相對於七言來說,略顯嚴肅些。

語氣也相對略沉重些。

其實這也是我們在律詩階段就已經講過的,五言適合寫景,而七言則適合抒情。

所以卜算子這個詞牌適合以景起—興起。

第一句就是“興起”。

以斷橋引起梅的情狀——寂寞、開、無主。

再看這首: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大家說說,這首是如何起法?

最先看到的是什麼呢?

水是景吧?

那麼看到水想到什麼呢?

看到水,想到眼波;

看到山,想到眉峰。

這是古人常用的方法

首先,作者看到的是水是山,

因為水、因為山,因為山水的美,所以才比做美人的臉。

臉部最傳情的眉和眼,這是比,單句看,是比,整體看,是興,

而把景物放在起拍中,以引起下文,就是興。所以,這首詞的起拍就是興中有比。

看到水,就將水比作眼波;如果沒有看到水呢,還有眼波的比嗎?因此,還是興起。興中有比。

作者: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這是自然的景。

缺月是不滿的月,或者已虧了的月,

直接寫景,是描寫,

沒有比,直接就是寫到了這個景。

這首也是興起。

看到了這個景會引起作者什麼樣的心理活動呢?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緲孤鴻影。”

這是心裡的感受,

這個感受有一種無奈傷感,

這傷感的產生來自前面的景象。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是對自己的的節氣的堅持。

只有香如故!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是不是也有對未來的期待呢?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是不是也是一樣的?

“揀盡寒枝不肯棲”,是不是在說自己的抱負?

以上我們所瞭解的這些是卜算子的部分特徵,

大家在填的時候就要注意到這點。

寂寞沙洲冷,是不是對前景的一種暗示?

別光注目於煞尾這兩句

整首詞看

二、準備過片的韻腳

看下這首例詞

【卜算子? 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上闋的煞尾韻字是“雨”,與過片有關係嗎?

這雨是什麼雨?江南的雨,江南雨是標誌春季到了。

梅花的季節將要結束了。——-“無意苦爭春”,梅先春而發,花先春而落,這正是梅花的品格。一個“雨”字很自然的與過片銜接起來了。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眉眼盈盈處。“處”是位置,什麼位置?

山水相接之處,自然還是“君”歸去的地方,

所以,與過片的重點“送君歸去”無縫銜接了。

作者: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飄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飄緲孤鴻影;“影”怎麼了?

因為這個影,才有驚起、回頭,

這是作者的自然反應。

一個影字,很自然的銜接了過片。

大家再看一首南鄉子:

《南鄉子》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

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

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這首就更加明顯了,準備過片的一個“行”字,自然就銜接了過片的“路”。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掌握的第二點。 這個不僅僅在卜算子南鄉子這個詞牌中要注意,

在其他的雙調詞牌中也同樣的適用。

在學習律詩的時候,為了避免承轉的斷裂,要求在頷聯的最後三兩個字中為頸聯做一個鋪墊,只要這頷聯的後三兩個字鋪墊的好,整首詩就不會斷裂。

同樣的道理,在填詞中上闋的最後一個韻字要是也為過片留下餘地,

銜接後面的內容,不至於前後不搭調,或者造成生硬的銜接。這就是《蕙風詞話》裡說的筆圓,文字的連線,屬於下乘連線,也是最起碼的連線因為我們還沒有達到意圓的境界,神圓就更談不上了。所以,我們強調筆圓。

再重複一遍,韻字不要只根據平仄填上就算,特別是過片前的韻字更是重要。

三、詞的煞尾

詞的煞尾與格律詩的尾句有所不同:

格律詩的合是要照應起,而詞的煞尾要講究留白,留白就是給讀者留下想象

的空間,不可以把話說盡,類似與詩的比結。

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張炎在他所著的《詞源》裡也曾約略談到過。

他說:“詞之難於令曲,如詩之難於絕句,不過十數句,一句一字閒不得,末句最當留意,有餘不盡之意始佳”。

這裡的意思就是填詞中數小令最難,就如同詩中的絕句,字數少。

在絕句中五言絕句只有寥寥20字,而七言絕句也不過28字,所以更要體現字字珠璣,一個閒字都不該有。

在填詞中,50字以內的小令也是如此。要利用這麼少的字來敘述一個完整的事件內容、或者紛亂的思緒情感等,其難度自然很大,而最末一句尤為重要,更應該下功夫,“末句最當留意,有餘不盡之意始佳”,一個“最”字告誡填詞者煞尾的重要性,做到字盡意不盡最佳。

雙調詞的填法

換句話說就是句外之意,在這裡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不要走兩個極端,

煞尾意不盡,但不要漫無邊際,脫離了主題就不可取了。萬變不離其宗,再怎麼樣都不可以離開了主題—中心。

宋人沈義父在《樂府指迷》指出:“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作結“以景結尾最好。

清人沈謙《填詞雜說》:“填詞結句,或以動盪見奇,或以迷離稱雋,著一實語,敗矣!”他提倡結句以空靈為佳,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結尾呢不要說的過於實在了,過於實在了,也就是把意道盡了,沒有了留白,就象電影一樣,知道了結局,沒有了懸念,就算不得好詞。

姜夔《白石道人詩說》:“篇終出人意表,或反終篇之意,皆妙。”“一篇全在

尾句,如截奔馬。也就是說煞尾好象要勒住一匹狂奔的駿馬一樣,沒有力量行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