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貴州金沙岩孔街道:“三足鼎立”夯實發展根基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運動2023-01-15
簡介因此,隨著畢節市“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實施,大力推動糧食單產提升,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巖孔鎮也將根據7月11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下發的《關於2022年貴州省優勢特色產業叢集建設專案實施方案的批覆》精神,將一部分壩區“旱改田”,擴大水稻

禾子男裝質量好嗎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中新網貴州新聞7月16日電(劉燎 陳世海)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巖孔街道努力把產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來抓,依託富饒的土地資源、獨特的民族風物、優越的旅遊資源,深入實施“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戰略,以巖孔壩區、雙箐壩區、安河壩區為主線,建成以糧食、蔬菜等農作物、經濟作物為主的產業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農旅一體化程序提供基礎保障,為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形成了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良好局面。

貴州金沙岩孔街道:“三足鼎立”夯實發展根基

稻田與鄉村。劉勇 攝

糧油安全織就“金色巖孔”

盛夏的金沙縣巖孔鎮,分佈在三個壩區的5000多畝稻苗鬱鬱蔥蔥,微風拂過,綠浪翻滾。那獨有的稻禾芬芳,陣陣撲鼻,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田園的溫情和對鄉間的嚮往。

巖孔鎮是遠近馳名的“金沙糧倉”。在這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大型壩區就有三個:巖孔壩區,6030畝;雙箐壩區,3600畝;安河壩區,690畝。除去大棚經濟作物所佔用的面積,今年全鎮稻田的實際種植面積就有5400畝。在今年畢節市和金沙縣聯合實施5000畝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樣板建設中,巖孔鎮就佔了1700畝!為把這裡打造成全市樣板,畢節市農機部門的技術人員還定點在這裡開展生產全程機械化指導服務。

7月14日,驕陽似火,但位於巖孔壩區的3000多畝稻苗卻長勢喜人。映襯著田野邊紅牆綠瓦的漂亮民居和蜿蜒的通村、通組公路,入眼的盡是恬靜、富庶的現代鄉村景象。據瞭解,這一片稻田覆蓋了東光、雲巖、金白、板橋四個社群,受益人口2。4萬人。社群主任張發忠告訴記者,這些稻田均由各家各戶栽種,除了傳統的一些老品種外,今年還擴種了一種名叫“野香優”的品種,畝產量預計在600公斤以上。因為這種稻米顆粒細長、做飯醇香,上市時的售價預計在每公斤10元以上。

巖孔鎮黨委副書記何康告訴記者,巖孔鎮群眾歷史以來就有種植水稻的良好習慣和經驗。前些年,雖然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佔用了一些農田來建大棚,搞其他經濟作物種植,但測算下來,種植水稻的成本和風險都要小得太多,收入也比較穩定。

因此,隨著畢節市“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實施,大力推動糧食單產提升,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巖孔鎮也將根據7月11日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下發的《關於2022年貴州省優勢特色產業叢集建設專案實施方案的批覆》精神,將一部分壩區“旱改田”,擴大水稻和油菜的種植面積,並將機耕道、旅遊步道延伸到壩區中央,積極完善供排水系統,為推動糧油綜合示範樣板點高質量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何康介紹,巖孔鎮有耕地4。5萬畝,在旱地,主要種植高粱和烤煙。目前,全鎮種植專供茅臺酒廠的訂單高流就有1。2萬畝,訂單價格是每公斤11。2元。

在青河社群,連片種植的580畝高粱青蔥茁壯,在驕陽的照耀下散發出陣陣幽香,一條小河順著高粱地邊蜿蜒東流。何康說,這裡的土質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在下個年度,也將把這裡有條件“旱改田”的土地改為水田。他說,種植水稻,給人的印象是似乎要富裕一些、有靈氣一些;而種植高粱,給人的感覺是要貧瘠一些、“像老高山”一些。

除了旱地之外,在上述三個壩區中,主要是實行水稻和油菜的輪作。在秋季稻穀收割完以後,群眾就接著翻地平土,將油菜籽種植下去。到了春天,萬畝油菜花爭奇鬥豔,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巖孔油菜花還在幾年前榮登過央視。而油菜的收入也不小,每畝能產油菜籽180公斤以上,種植得好的農戶,油菜稈粗壯得“可以當扁擔抬水”。

春來菜花馥郁,秋來稻穗飄香。在巖孔鎮的幾個壩區,將隨著設施農業和機械化水平的提升,隨著產業鏈的逐步融合和延伸,“農業現代化、旅遊產業化”的美好圖景將很快呈現,一個產業興旺的“金色巖孔”、一個村容富足的鄉村振興樣板將引領著更多地方闊步向前。

貴州金沙岩孔街道:“三足鼎立”夯實發展根基

交流技藝。劉勇 攝

民族服飾增亮鄉村底色

“媽,怎麼他們喊一萬二你就毫不猶豫地給一萬二呢?難道不可以給他們講講價嗎?”“孩子,我知道,這種品質和工藝是值得起這個價格的,不用談。”

這是前不久,在巖孔鎮的上山村少數民族手工作坊裡,一位遵義遊客帶著兩個女青年來這裡購買一件苗族服飾時發生的對話。當她們認真地作了鑑別買好服飾後,一家人高高興興地駕車離去。

上山村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村寨。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裡的苗族同胞自己種植苧麻和栽桑養蠶來作為製作衣物的材料。他們白天在地裡勞作,晚上就在桐油燈下織布、刺繡。他們織出的麻布有120釐米寬,是用黃柏和其他一些植物的樹皮、根莖來熬煮,製作成染料給它們消毒、上色。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全都是用蠶絲做成的絲線來縫紉、刺繡。但絲線容易褪色,人們始終找不到好的辦法來改進。成年男子出門時,要穿一身長衫,腰間繫一根腰帶,這樣顯得闊氣。如果在家時,就穿一身短衫,方便勞動。待字閨中的少女,每人都要為自己親手製作一套漂亮的嫁妝,出嫁時穿在身上。

上世紀80年代五顏六色的細毛線出現以後,人們就用細毛線來代替蠶絲線,而且刺繡的顏色豐富、不褪色,為苗族同胞的刺繡工藝增添了不少動力。

據多次獲得貴州省傳統民族服飾大獎的上山村民族刺繡領頭人王洪英介紹,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不斷興起,民族服飾有著旺盛的市場前景。上山村在金沙縣民宗局的支援和幫助下,將幫扶的4。5萬元資金建起了民族服飾手工作坊,並組織外出返鄉的婦女積極加入。家中老人就負責製作麻布,他們要將未染色的麻布染成青色,並對其拋光、打蠟。如果是有客人看上那些為染色和打蠟的麻布,就按120元一米的價格賣給他們。

為了為民族服飾的發展壯大儲備力量,手工作坊還把當地的小學生組織起來,每週為他們開展兩節課的手工製作培訓。目前,在手工作坊參與刺繡的婦女有50人,其中有20餘人是專心呆在作坊裡刺繡。她們製作的刺繡服飾,一件短男裝的售價3000多元,一件短女裝2000多元,一條裙子5000多元,一套旗袍1萬多元。一個手藝嫻熟的女工,一個月就可以製作出一套服飾。

王洪英介紹,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手工作坊下一步還將製作如箱包、扇面、滑鼠墊等富有民族風情的旅遊商品,透過電商、網購、直播帶貨等方式拓寬銷售渠道,為把上山村民族風情旅遊商品做大做強、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玉簪花海蘊足旅遊商機

“銅雀春深鎖二喬”。如果將位於赫章“貴州屋脊”韭菜坪的萬畝韭菜花比作三國時期絕世美女大喬的話,那麼位於巖孔鎮大婁山脈西起點一個叫“綠峰樑子”上的玉簪花則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小喬,她們遙相呼應,高聳雲端,構築起畢節市境內原生態草本植物的“花海雙璧”。

巖孔玉簪花是野生品種,總面積4萬餘畝,是當今發現的全世介面積最大的野生玉簪花帶。盛夏的午後,山下依舊熱浪翻滾,而海拔1681米的綠峰樑子上卻是凉風習習、滿身清爽。

山頭,一排排傲然挺立的風力發動機宛如一個個龐大的紙風車,帶著風聲不停地轉動,蔚為壯觀。而散佈於一座座山頭和山間的玉簪花,則搖曳著紫紅的身姿,散發著淡淡的幽香,在一片片蔥綠的草叢中煞是惹眼,著實讓人憐愛。據說,它們將持續開放到8月底。所以那些待放的花蕾,矜持得像古代美人頭上的髮簪,溫婉淡雅,遺世獨立。

貴州金沙岩孔街道:“三足鼎立”夯實發展根基

夕陽下的玉簪花海。楊曉剛 攝

這一片玉簪花海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王母娘娘對女兒的管教向來嚴格,小女兒則自小無拘無束,嚮往人間生活。一次,她趁赴瑤池為王母娘娘祝壽之機,想溜到人間走一遭。但王母娘娘早就看穿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脫身。無奈的她便將頭上的紫玉簪子拔下,拋向人間,對它說:“你代我到人間去安身吧。”一年後,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長出了像玉簪一樣的花,為世間造就了一片美景。

時近黃昏,佇立在這玉簪花棲身的傲世山頭,置身於這翠峰如簇的晚籟,看著如血的殘陽慢慢地沒入地平線,眺望山腳下次第亮起的萬家燈火,倏然覺得,有誰還能在這晚霞與山色一體、燈火與星光相融的景緻中不會忘情和流連?

而坐擁這一片得天獨厚玉簪花資源的巖孔鎮,也是積極籌備,初步將旅遊公路毛路修到山頂,結合當地具有苗族特色蠟染、刺繡的民族產品和一年一度的踩山節(有表演蘆笙、滾碗、滾血牛皮、上刀山、鬥四方等民族特色文藝專案)打包開發,將其打造成金沙全域旅遊示範區,不負眾望地融入畢節市重點旅遊景區,藉此吸引四海賓朋,造福十里八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