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由 慢話詩詞 發表于 運動2023-01-09
簡介因這一年冬天,吉祥寺牡丹二度開放,知州陳襄約了蘇軾一起賞牡丹,並先寫了四首絕句,才有了蘇軾和詩四首的佳話

塗的拼音組詞是什麼

有“國色天香”之稱的牡丹,也被人們譽為“花中之王”,它雍容華貴,傾國傾城,歷來被文人墨客所喜愛。每年四月,不同品類的牡丹花競相開放,奼紫嫣紅,分外妖嬈。

劉禹錫在《賞牡丹》中說:“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劉郎的眼裡,牡丹大氣凜然,一夜竟放,不染瑕疵,富麗堂皇,比起媚俗的芍藥,牡丹花讓整個京城為之一振。

而唐代詩人徐凝更是把牡丹比作洛神,他筆下的牡丹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牡丹的姿容如此千嬌百媚,哪裡像是人間的凡花,一定是洛川仙子動用了仙界力量,才讓牡丹如此不俗。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詩人韋莊則獨愛白牡丹,他說:“昨夜月照深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

月華如水,香氣撲鼻,白牡丹沒有絢麗的色彩,卻暗香浮動,情懷似水,潔白的花朵在月光裡更加迷人。

唐人寫牡丹的詩詞很多,是因為早在唐代,洛陽牡丹就名聞天下。到了宋代,牡丹依然佔盡春光,它變幻無窮的芳姿倩影,它瑰麗大氣的炫目嬌妍,引得喜愛風雅的宋人,流連忘返,醉心觀賞。

宋人趙希路在《次蕭冰崖梅花韻》中感嘆說:“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詩人竟然把牡丹的地位置於梅花之上。可見對牡丹的欣賞喜愛之情不輸唐人。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熙寧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到以種植牡丹著稱的杭州吉祥寺賞花,賦詩《吉祥寺賞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寫出了夏初牡丹開放,詩人與民同樂,簪花遊街的盛況。

不過,大自然的造化偶爾也會偏離本來的軌道,熙寧六年,杭州的牡丹可是開了兩季。夏初開了一季,冬初又開了一季。這似乎在提醒蘇軾,牡丹雖美,偶爾也不按規矩出牌,似乎也告誡蘇軾,這似乎是仕途不順的一個讖語。

這一年的冬十月,杭州吉祥寺的牡丹二度開放,蘇軾和杭州知州陳襄一起去賞牡丹。陳襄,字述古,雖然是蘇軾的頂頭上司,但是筆墨才華十分了得,經常和蘇軾詩酬唱和。牡丹在冬日開放,本就是作詩的好題材,他們二人豈能不寫詩記錄此異象。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陳襄看到嚴寒天氣中的牡丹,嬌豔欲滴,詩興大發,提筆賦詩。蘇軾讀完陳襄的詩作,自然要禮貌和詩。今天我們只以第一首為例,來欣賞冬日的牡丹花。原詩如下:

和述古冬日牡丹

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題解:

詩題為《和述古冬日牡丹》,交代了詩人寫這首詩的原因。因這一年冬天,吉祥寺牡丹二度開放,知州陳襄約了蘇軾一起賞牡丹,並先寫了四首絕句,才有了蘇軾和詩四首的佳話。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註釋:

1。 妖紅:《蘇軾詩集》卷21《紅梅三首》其二有“不應便雜妖桃杏”之句。妖,特別的紅,非同尋常的紅。此處所云“妖紅”的“妖”,似有不適時而開之意。翠欲流:陸游《老學庵筆記》卷8:“東坡《牡丹》詩云:‘一朵妖紅翠欲流。’初不曉‘翠欲流’為何語。及遊成都,過木行街,有大署市肆日‘郭家鮮翠紅紫鋪’。問土人(住在當地而文化不高的人),乃知蜀語‘鮮翠’猶言鮮明也。東坡蓋用鄉語云。”陸游所以疑,因為“紅”和“翠”顏色不一般。鮮明,猶言鮮亮。

2。 “春光”句:是想象之詞。由於牡丹特別紅、特別鮮亮,到了春天,白色的雪霜交相掩映。雪霜感到羞愧,因為其白不能與之相稱。

3。 化工:自然的創造力。化:造化。呈:表現。

4。 “不放”句:意為各種花開,都有一定的季節,現在牡丹提前開放,弄得其他各種花不得閒暇,也不得不跟隨牡丹之後,想提前開放。這裡代群花訴委屈,暗喻新法擾民。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賞析:

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一朵妖冶的紅色牡丹開得十分明豔動人,那一抹紅色像流動的朝霞,絢麗多彩。似乎又回到了春天,春光普照,大地生機勃勃,奼紫嫣紅,白色的霜雪都羞於露臉。

據《烏臺詩案》記載:“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時,知州系知制誥陳襄,字述古。是年冬十月內,一僧寺開牡丹數朵,陳襄作詩四絕,軾當(嘗)和雲。……此詩譏諷當時執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畫,令小民不得暫閒也。”

原來蘇軾借牡丹在冬日開放一事,有所譏諷,對當時執政的某些朝臣實行新政,略有不滿。其實早在宋神宗嘉佑二年,也就是1057年,蘇軾登進士第,他“無所藻飾”的文風,令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青眼相加,對當時“奇怪奇澀”的“太學體”之“浮剽”習氣造成很大沖擊,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嘉祐六年,也就是1061年,蘇軾發表了一系列改革弊政的言論,指出“遼、夏大憂未去”,朝廷“歲出金繒數十百萬以資強虜”,長此以往,“天下之治終不可為”。隨後,獲得宋朝百年第一優異成績的蘇軾,被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很多人認為這是蘇軾低就。

隨後,熙寧二年,也就是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蘇軾對新法內容持異議。兩年時間,新舊兩黨各執一詞,蘇軾也在熙寧四年,也就是1071年,任杭州通判。

應該說,在杭州的三年是蘇軾最愜意瀟灑的一段仕途。他在這裡和陳襄、張先等人,一方面體恤民情,親自參與基礎建設,另一方面,流連於杭州的青山綠水,風物人情,寫了很多讚美自然山水的作品。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想呈現出一時令人奇巧的物象,就像這牡丹,偏愛在冬日開放,她一開放,其它的花也別想休息,都想追隨牡丹花,競相開放,而沒有片刻休息。

蘇軾藉此詩責備造物主,一味追求標新立異,不顧節氣變化,也沒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他責備得對,因為造物主自己把造化的規矩打亂了,讓牡丹一年開兩季,違反了自然規律。想必蘇軾這一問,造物主應該無言以對吧。讀起來是不是覺得清新不俗。

元豐二年,也就是,也就是1079年四月,蘇軾知湖州。八月,被指控在擔任地方官期間,寫了一些譏諷朝廷和新法的詩,這些詩就包括這一首《和述古冬日牡丹》。也就是說,這首先是一首政治譏諷詩,其次才是一首牡丹詩。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蘇軾和詩四首,譏諷是這組詩的共同基調。他在和詩的第二首中寫道:“漏洩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蘇軾被指“包藏禍心、謗訕時政”的作品主要包括《山村五絕》、《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陳述古冬日牡丹》等幾首詩。

蘇軾因此被逮進御史臺,史稱“烏臺詩案”。烏臺詩案是一次典型的文字獄,事主蘇軾因詩獲罪,被捕入獄一百多天,受盡折磨凌辱,對蘇軾身心造成巨大摧殘。文字本來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在蘇軾這裡,卻成了殺人不見血的兇器。

不過,蘇軾並不是第一個受文字獄陷害的人,除了“焚書坑儒”被構陷的四百六十餘人,《漢書》上還記載,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因《報孫會宗書》令“宣帝見而惡之”,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處楊惲腰斬。魏末嵇康因寫作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令司馬師“聞而惡之”而被斬於東市。

蘇軾這首牡丹詩,究竟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還是單純借花寫花

另外,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也就是450年,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編纂的國史直書揭露了北魏統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恥屈辱的歷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誅,同時株連被殺的還有崔浩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和河東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稱“國史之獄”。

今天,我們重讀這首詩,只覺得蘇軾童言無忌,只不過他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素養比常人要高,他善於“體物”,所以寫詩能夠做到“隨物賦形”,善於“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這才讓他的詩詞極具藝術張力和審美特質。

清代評論家紀昀在《蘇文忠公詩》卷11評此詩與其二“二首寓刺卻不甚露,好在比而不賦”。意思是,這首詩只是借花說花,借牡丹說牡丹,並沒有涉及新法之事。雖略有譏諷之意,但是委婉含蓄,這不正是我國傳統詩教提倡的嗎。

您如何評價這首詩呢,歡迎評論區留言探討。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