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由 常棣tandy 發表于 運動2023-01-04
簡介5、炎帝與太皞同族史家多謂太嗥(伏羲)為其母華胥氏在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以龍紀而龍師龍名,《路史·太皞紀》說太皞“龍身牛首”,《帝王世紀》說女登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路史·炎帝紀》說炎帝“弘身而牛顛,龍顏而大唇”

牛字為什麼這樣寫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在古史傳說中太皞與伏羲又常常被混而為一,或位列“三皇”,或位列“五帝”,被奉為“繼天而王”的“百王之先”。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西漢劉歆為拼湊“五德終始說”,而將太皞之稱冠於伏羲之前,合稱“太皞伏羲氏”,從而造成了這種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撲朔迷離的身份標籤,凸顯了古史人物關係和稱謂上的混亂。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反過來,梳理弄清造成這種混亂的原因,又可幫助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這種混亂的背後所隱含的合理史實。

1、太皞是誰?

《山海經·海內經》:

“西南有巴國。大皞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淮南子·覽冥訓》:

“故蒲且子之連鳥於百仞之上,而詹何之騖魚於大淵之中,此皆得清淨之道,太浩之和也。”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及《昭公十七年》、《山海經·海內經》可見有關太皞事蹟的記錄,也是《尚書》、《論語》、《墨子》等“祖述堯舜”的文獻之外,所見太皞事蹟的最早記錄。

在較為可靠的,包括《國語》在內的其他先秦同期文獻中,卻未見有關伏羲的隻言片語,說明太皞被納入古史傳說蒐集者視線的時間早於伏羲。

其他有關太皞的記述還見於《楚辭·遠遊》、《荀子·正論》、《逸周書·太子晉》和《淮南子》之《天文訓》、《時則訓》、《覽冥訓》,但都比較零散。

在這些文獻中,伏羲之名時或見於其不同的篇章、段落,但未見其與太皞有任何關聯。說明在漢代初期以前,太皞與伏羲還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古史人物。

伏羲,也作伏犧、伏戲、庖儀、虙羲、虙戲、宓犧、炮犧等,是中華民族創世紀始祖之一,社會發展階段應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或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遊牧漁獵經濟相適應。

《易·繫辭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斷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易·繫辭》假託孔子所撰,影響甚大,是目前所見有關伏羲傳說記述較為詳盡的最早文獻。

除此之外,則以《莊子》為最早,其共同特點是言太皞則不言伏羲,言伏羲則不言太皞。

說明在先秦著述者的眼中,伏羲、太皞並無瓜葛。

莊周好古,“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虛虛實實,大多為託典設譬,借事寓理。難以作為“史記”。但這些記載足以證明,在戰國中晚期,伏羲已為人們所熟知。否則,以“羲”事設言,就成了毫無意義的瘋人囈語。

《莊子》之外,如《管子》、《商君書》諸書所記伏羲,與《莊子》所記大致相類。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荀子·成相篇》“文武之道,同伏戲”,與《正論篇》所記太皞,並無交叉。

《世本·作篇》有“伏羲制以儷皮嫁娶之禮”,《帝系篇》有“太皞伏羲氏”的篇名,但其所列內容均以伏羲,此篇名應為後人輯錄時新增的。

漢初《淮南子》的不少篇章也提到伏羲;《史記》紀古起於黃帝,卻也借他人之口留了伏羲的蹤跡。

《太史公自序》餘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與太皞也沒瓜葛。

太皞是上古東夷部族的首領和祖先,衍化為東方宗神,伏羲則是遊牧時代的創世紀式傳說人物,《易·繫辭下》清楚地闡明瞭庖犧氏和神農氏的時代次序和經濟模式,所處時代應比太皞早很多,與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虞舜似乎更難扯上關係。

2、太皞為何和伏羲合稱?

什麼原因使其兩者聯為一體的呢!

最先將太皞冠諸伏羲之前而聯名並稱的是西漢末年劉歆所作《世經》。

劉歆據《左傳·昭公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的記載,倒推出“少皞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皞故先言黃帝,上及太皞”的結論;然後“稽之於《易》,炮犧、神農、黃帝相繼之世”,證明太皞、炮犧為古帝之首。

其謂“《易》曰:

炮犧氏之王天下也,是說炮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皞。作罔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

班固《漢書·律曆志》完整地轉錄了這段內容。

自此“太皞庖犧氏”便成為約定俗成的專用稱謂,東漢時期的治經史者多因太皞以解伏羲。劉歆此說,除滿足新莽政權以木、火、土、金、水為序的新“五行相生,五德終始”說的政治需要外,也並非完全無據。

依前文所論,歷史上的帝嚳,特別是帝舜,就是東方天帝太皞的神話影像或化身;而帝舜又是儒墨諸子心目中的千古一帝。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易·說卦》:“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震為東方,“萬物出乎震”,就是說“春”起於東方。按照劉歆的邏輯推演,上引《繫辭下》“古者王天下”之包犧氏(伏羲)就是位居東方,主春的“帝”。《左傳》郯子以太皞為“東方之帝”的“首王”,“出乎震”的伏羲則非“首德始於木”的太皞莫屬。

《拾遺記》:

“春皇者,庖犧之別號。…以木德稱王,故曰春皇,其明叡照於八區,是謂太皞。皞者,明也。位居東方。”即此之謂也。

荀悅在《漢紀·高祖紀》亦說:

“及至劉向父子,乃推五行之運,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於漢,宜為火德。其序之也,以為《易》稱帝出乎震,故太皞始乎震,為木德,號曰伏羲氏。”

有學者認為:

“伏羲實即風羲,前者得之於太皞之姓,後者得之於太皞之名。”

從音韻學的角度解釋說:伏為並紐,風為幫紐,同屬唇音,伏、風一聲之轉。

《文選·秋懷詩》注:“羲者,日也”;《尚書考·靈耀》:“東方曰皞天”;《爾雅·釋天》:“夏為皞天”;《廣雅·釋天》:“東方界天”、皞天即上天,為太陽當空之狀,羲與皞義近相通。

概言之,太皞與伏羲本為同一族群不同時代的代稱,關係密切。在後世“層累”構建的古史體系中被混而為一,今天更難作出具體的區分。

3、太皞伏羲氏的特徵

結合《易·繫辭下》,可將太皞伏羲氏諸事歸納為以下四個特徵:

其一,無父而生,結繩而治,以佃以漁,取犧牲以充庖廚諸事,具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漁獵遊牧的經濟特徵。

其二,出於雷澤,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都陳,具有東方尚日部族的特徵。

其三,觀天法地,制嫁娶之禮,知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具有新石器時代中期父系氏族的特徵。

其四,作八卦,造書契、甲歷、琴瑟,立九相六佐,制九州島,知有君臣之義,百官立,王道乃生,具有新石器時代晚期早期文明社會的特徵。

不難看出,“太皞伏羲氏”似乎是一個跨時代的“歷史綜合體”,其中第一條可視為伏羲氏事蹟,第二條與處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炎帝族繫有密切關聯。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後兩條所列諸事則屬於原始社會末期至早期文明社會的表象。據此推測,“太皞”或曰“皞族”應是東方尚日部族的泛稱,故而伏羲、帝嚳、帝舜均得以“太皞”為稱,而炎帝和少皞也是皞族的重要成員。

4、太皞與炎帝

《鹽鐵論·結合篇》:“黃帝戰涿鹿,殺兩曎、蚩尤而為帝。”

《潛夫論·志氏姓》:“伏羲姓風,其後封任、宿、須句、顓臾四國,實司大曎與有濟之祀,且為東蒙主。”

《潛夫論》的記述與《左傳·僖公二十一年》所記基本相同,但把太皞記作“太曎”或“大曎”,可證《鹽鐵論》之“兩曎”即兩皞,“大曎”即“大皞”。

在古籍中,皋、睪常寫作睪,為同字之別體,從白從日即為皞、暤、曎,知暤、曎均為皞之別體。

徐旭生說,“涿鹿之戰,黃帝的敵人,蚩尤之外還有兩曎”,“兩曎就是兩皞,指太皞與少皞兩氏族”。

涿鹿之役,東方參戰的首領人物只有炎帝、蚩尤和少皞三人。

所以《鹽鐵論》“殺兩曎、蚩尤而為帝”中的“兩曎”只能是炎帝和少皞。

由此證之,炎帝亦得以太皞為稱。換言之,炎帝亦屬太皞之族。

不過,僅憑《鹽鐵論》“黃帝殺兩曎、蚩尤而為帝”一語,即論定炎帝與太皞、帝舜為同一部族集團族,證據似嫌不足。

5、炎帝與太皞同族

史家多謂太嗥(伏羲)為其母華胥氏在雷澤“履大人跡”而生,以龍紀而龍師龍名,《路史·太皞紀》說太皞“龍身牛首”,《帝王世紀》說女登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路史·炎帝紀》說炎帝“弘身而牛顛,龍顏而大唇”。

又《伏羲廟殘碑》:“少典君於顓臾,以奉伏羲之祀。”今本《竹書紀年》:帝舜“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

《帝王世紀》:“(舜),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有聖德。”

《路史·有虞氏》:“舜長九尺,龍顏…目童重曜,故曰舜,而原曰重華。”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太皞母曰華胥,少典有子女華;少典君於顓臾奉祀伏羲,而炎帝出於少典;太皞、炎帝同為“神龍之子”,帝舜有著龍的面孔,表明他們應有著相同的族源。

《潛夫論·五德志》“伏羲,其相日角”;《路史·後紀》羅蘋注引宋均:“木精之人,日角,額有骨表,取象日所出”;《帝王世紀》太皞帝庖犧氏“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拾遺記》“皞者,明也”;《文選·秋懷詩》注“羲者,日也”;《白虎通義》“炎帝者,太陽也”;《尚書考·靈耀》“東方曰皞天”。

又伏羲“始作八卦”,炎帝“重八卦為六十四”;《世本·作篇》“伏羲作琴瑟”,“神農作琴瑟”;《帝王世紀》、《三皇本紀》“炎帝作五絃之瑟”等等,表明太皞、炎帝都為尚日部族的太陽神,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

《國語·楚語下》:“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韋昭注:“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史記·五帝本紀》:“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正義引孔安國曰:“九黎之君號蚩尤。”

《路史·太皞紀》:“太皞伏羲氏…生於仇夷,長於起城,龍身牛首;自有句而應世,故又曰有句氏;都於宛丘,故陳為太皞之墟。”

仇夷即九夷、九黎,學界普遍認同蚩尤為炎帝族裔,九黎之君。從另一側面證實了炎帝與太皞的族緣關係。

6、炎帝與太皞都來自東方部族

《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哀九年:“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

《管子·輕重戊》:“炎帝作鑽燧取火,以熟葷臊。”

《淮南子·泛論訓》:“故炎帝於火而死而為灶。”

《尚書大傳》:“燧人為燧皇,以火紀官。”

《帝王世紀》:“燧人氏沒,庖犧氏代之”;“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故《春秋傳》‘陳,太皥之墟也’。於漢屬淮陽,神農氏亦都陳,又營曲阜,故《春秋》稱,魯有大庭氏之庫。”

庖犧代燧人而皇,世人多以其為同族;炎帝為火神,以火紀官;燧人亦以火紀官。燧人鑽燧取火,炎帝亦鑽燧取火。說明二者關係密切。丁山則徑以燧人氏即為炎帝;陳為太皞之墟也,伏羲、炎帝亦都陳;炎帝(大庭氏)繼女媧之後,亦襲庖犧之號。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明指炎帝也是“皞族”的成員,故而得襲庖犧氏之號。

《山海經·北山經》:

發鳩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衛精,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路史·太皞紀》:女媧“殞洛,是為洛神,代所謂伏妃者”。

《文選·洛神賦》李善注:“《漢書音義》如淳曰,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

女媧為風姓太皞族人,可視為鳳鳥部族。無論女媧為妃、為妹,還是為女,這位鳳鳥“女媧”與炎帝少女“女娃”的溺水而死化為鳥都有著密切的關聯。崇日與尚鳥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

《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

高誘注:“踆,猶跗也,謂三足烏。”《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

大汶口文化獨有的三足陶餐多為“引頸朝天歌”的禽類形象,正是三足烏的物相符號。

7、炎帝與舜的關係

《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韋昭注:“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祭法》以烈山為歷山也。”

《禮記·祭法》:“故歷山氏之有天下也。”鄭注云:“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

《三皇本紀》:“神農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歷山氏。”索隱:“今淮陽有神農井,又《左傳》魯有大庭氏之庫是也。”

《路史·炎帝紀》:“(炎帝)肇跡列山,故又以列山、歷山為氏。”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以烈山氏之子柱,為舜之田正稷;《大荒西經》說帝俊生后稷,降以百穀。故知烈山、列山、厲山均為歷山之音轉。

即舜所耕之歷山。虞舜穿井脫險,乃是婦需皆知的掌故。司馬貞說歷山氏穿鑿神農井,意當有所涵指。

《水經注·漻水》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汲一井則眾水動”,與虞舜所穿之旁通之井則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舜子商均(叔均、羲均)的“方耕,始作耕,播百穀”亦可與此相對應。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舜的“龍顏”、“龍顏大口”則與炎帝的“神龍之子”和“龍顏大唇”相吻合。結合炎帝亦可稱太皞的考訂,似乎可以說,起於烈山(厲山)的炎帝與起於歷山的虞舜,也是“一事化二、化三”之說。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姜姓是炎帝的族姓,黍食則是神農之世的生活特徵。與炎帝與太皞,帝俊與帝舜的稱謂可以互換正相符合。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

《世本》:“(帝嚳)次妃陬訾氏之女曰常儀,生帝摯。”

《路史·炎帝紀》在炎帝后裔帝臨、帝承、帝魁之下謂:

“炎帝明,帝魁之子也,明生直;炎帝直,直生釐,是為帝值;炎帝釐,釐生居,是為帝來”;“炎帝居母曰聽訞,承桑氏之子也”;“炎居生節莖,節莖生戲,戲生器。”

按,訞、姚同音,聽訞之“訞”與虞舜之姚是否具有某種關聯?

伏羲常被記作伏戲、虙戲、犧皇、羲皇。

《尚書大傳·略說》:“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

戲即羲,其言戲皇,亦即羲皇、犧皇。

而《路史》所稱“炎帝直”與帝嚳之子“帝摯”,“炎帝釐”與太皞(炎帝、帝俊、帝嚳、帝舜)所生季釐,節並(節莖)所生戲器與帝舜所生之戲、太皞伏戲之“戲”,以及帝釐之妻,炎居之母“承桑氏”與少皞之“窮桑氏”等,都出現了很難用“巧合”來解釋的多重關聯。

從音訓的角度說,帝摯即帝直,帝釐即季釐。結合“伏羲作琴瑟”、“神農作琴瑟”、“炎帝作五絃之瑟”、“舜作五絃之琴”等記述,應可窺見“戲”祖炎帝、“戲”父帝舜與太皞伏“戲”之間緊密而錯綜複雜的內在關聯。

此外,《楚辭·遠遊》“指炎帝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嶷”,《帝王世紀》炎帝“崩,葬長沙”,《海內經》“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五帝本紀》“(舜)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將炎帝和帝舜的身後葬處也放到了同一個地方。

太皞、炎帝、大舜,風馬牛不相及的3人,為何來自同一東方部族?

凡此等等,無不反映太皞、伏羲、帝舜與炎帝非同尋常的密切關係。不僅伏羲、炎帝、帝嚳和帝舜均得以“太皞”為稱,而帝嚳、帝舜有時也是“炎帝”的化身。

故知“太皞”、“炎帝”乃是同一族群的不同稱謂(最初或有自稱和他稱的區別),伏羲、神農、蚩尤、少皞、帝嚳、帝舜是同一族群不同時代的代表人物,帝俊則為該族群“眾偶像”神化後的歷史影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

推薦文章

  • 2 千元鍍金牛排太奢侈,這些米其林餐廳牛排你也能做

    秘魯風味醃牛排,圖片來源:greatbritishchefs他用日本醬油、大蒜、紅酒醋、牛至和小茴香的混合調料醃製牛排 5 小時,再放在一個猛火烤架上烤制,最後與秘魯奶油玉米、酸味醃魚醬(escabeche)、阿馬裡洛辣椒醬(aji ama...

  • 《海王》傑森莫瑪成新晉男神 竟也很“少女心”

    踏足娛樂圈走上“狂野之路” 高強度訓練成就性感身材在影片中,傑森·莫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身性感的肌肉與魁梧身材,他甩著長髮、半裸紋身、皮褲的狂野造型一亮相就瞬間點燃了觀眾的熱情,所詮釋的另類超級英雄令觀眾大開眼界...

  • 童年吃過的最難吃的5種零食,如果你都吃過的話真的是太倒黴了!

    生薑糖生薑糖,顧名思義它是用生薑做的,它外面抹上了一層糖,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這種東西,生薑的味道那麼怪,竟然和糖混在一起,即使是甜的發齁的糖,依然拯救不了生薑的味道,那種又辣又甜的味道,估計很多人吃過一次後,都不想再吃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