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所謂自由,就是接納自己被人討厭

由 喬喬讀書分享屋 發表于 運動2022-12-06
簡介哲人向我們指明瞭方向: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而從起點到達終點的過程中,我們則需要做到自我接納、他者貢獻和他者信賴

賢字有什麼寓意

書名《被討厭的自由》

作者:岸健一郎 古賀史健

譯者:渠海霞

本書是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細細品讀能夠使我們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收穫更多的幸福。

全書講的是一位困惑的青年和哲人互相爭辯各自的想法,最後青年終於頓悟的故事。

所謂自由,就是接納自己被人討厭

作者將阿德勒的思想巧妙地穿插在哲人和青年的對話中,內容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阿德勒深刻且睿智的思想吧。

首先,

哲人的總觀點是——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都可以獲得幸福。

而支撐該觀點的前提條件是“人們只活在自己所構造的主觀世界中”,正因如此,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在人們合理的主觀理解之下得到更好的解釋。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在生活中極大地避免想成為誰誰誰的煩惱,從而能夠更好的悅納自己,也不會再因為難以改變的事情而黯然神傷,取而代之的是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

因為我們擁有什麼並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才是關鍵。

當然,改變並不簡單,我們缺乏的是下定決心改變的勇氣,這是因為“不改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我們的“善”,但是不改變的我們將長時間地活在困惑、迷茫和痛苦之中。

之後哲人提出“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也就是說沒有人際關係我們也就感覺不到煩惱,但這在現實生活中顯然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更好的做法是正確地看待人際關係,並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由此便引出了有關人際關係的討論。

人際關係使我們感到煩惱的原因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競爭,而競爭會不可避免地給我們帶來“自卑感”並使得我們無法衷心祝福他人。

此外,在賞罰教育的培養模式下,我們還會傾向於尋求他人的認可,儘管根據他人的認可來生活是一種相對簡單的生活方式,但這是一種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周圍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那麼如何面對人際關係中的難題呢?

哲人向我們指明瞭方向: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人際關係的終點是共同體感覺,而從起點到達終點的過程中,我們則需要做到自我接納、他者貢獻和他者信賴。

課題分離

的意思是不管別人怎麼做,也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們都只需要在意自己的課題,同時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我的建議是這樣,首先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同時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自我接納

需要我們明白“我們雖不同但平等,我們不是與他人比較,而是和理想的自己比較”,由此,我們便可走出將自卑感當作某種藉口使用的誤區,從而打破自卑感的主觀臆造,把人類追求優越性的自卑感轉換成一種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他者貢獻

要求我們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不是考慮他人能夠給我什麼,而是思考我能給他人帶來什麼。他者貢獻能夠使我們更好地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在人際關係中收穫更多的幸福和自信。

他者信賴

是指我們無條件地、曠日持久地去相信他人,甚至即使是在遭到背叛的情況下,我們也能選擇繼續相信。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一直做個傻瓜式的老好人,而是把這當作一種搞好人際關係和構建橫向關係的手段。我們也只有拿出透過他者信賴進一步加深關係的勇氣之後,人際關係的喜悅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悅也會隨之增加。

共同體感覺

之所以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是因為幸福是一種貢獻感,而貢獻感是一種主觀感覺,如果我們能夠始終感到自己存在於一個更大的共同體中,我們便能時刻都擁有一種貢獻感,這樣,我們就可以在不尋求他人認可的情況下,同時收穫幸福和自由。

最後,哲人指出:

“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點的連續。”

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地享受此時此刻,我們便能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我們將既看不見過去,也看不見未來!

最後的最後,青年終於頓悟而我也對阿德勒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放下書本,靠在椅背上,我的腦中始終迴盪著青年的心聲“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

這裡是喬喬讀書分享屋 日常感恩大家喜歡

我們下本書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