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古人為何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假如殺了使者會有什麼後果?

由 萍姑娘說歷史 發表于 運動2022-12-05
簡介春秋時,楚國與宋國交惡,於是楚派大軍圍困住了宋的都城,時間一久,宋漸漸扛不住了,於是派出使者向晉國求助

一個奚一個谷是什麼字

在各種名著典籍中,每當出現兩軍對壘的情況時,我們總能看到一句話,那就是: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這句話在古典名著中出現的頻率之高,簡直令閱讀名著的我們都下意識地把這句話當成了戰場上的“潛規則”。那麼,這句話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中華歷史悠久綿長,在歷史上又是否曾經出現過違背這個誓言的人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

古人為何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假如殺了使者會有什麼後果?

這句名言最早收錄在清朝時期李寶嘉的著作《官場現形記》中,其典故源自於春秋時期。春秋時,楚國與宋國交惡,於是楚派大軍圍困住了宋的都城,時間一久,宋漸漸扛不住了,於是派出使者向晉國求助。但晉也剛剛兵敗於楚,不敢出兵,只派出解揚為使,勸宋力戰,不要降楚。

但不曾想,解揚在經過鄭國時被人出賣,押給了楚。楚王對他威逼利誘,讓他向宋喊話,說晉不肯出兵救援。解揚於是表面上答應下來,但等到了喊話時卻勸宋繼續堅守,晉國一定會來救援。說完以後面無懼色,向楚王求死。楚王見此也很無奈,最終也沒殺他,而是把他放回了晉國。

古人為何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假如殺了使者會有什麼後果?

最後,眼見宋國境內已經出現

“易子而食”的景象,大夫華元趁夜劫持了楚軍統帥,逼大軍後退三十里。最終華元以自身為代價,令楚宋簽訂合約,而他則終身被留在了楚國。此後,楚宋兩國在此戰中的規則被延續了下來,後世便將其稱為“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而且解揚與華元的義舉,也讓後面整個春秋時期的外交使者,都擁有了不可侵犯的尊嚴。

而對於後世的朝代來說,這個規則也是很有必要遵守的。因為當戰爭發動時,除了那些天性好戰的君主,對於其他那些慧眼獨具的君主來說,戰爭只是一種手段,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那麼當戰爭進行到一定階段時,就需要派出使者。那麼如何保證使者能夠安全來回,並完成外交任務呢?答案便是自己以身作則,不僅要先遵守規則,還要保證自己絕對不做率先打破規則的人。

古人為何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假如殺了使者會有什麼後果?

縱觀中華歷史,凡是強盛的國家與朝代,都從來沒有打破過

“不斬來使”這個規則,只有那些邊陲小國和不毛之地沒什麼見識與大局觀念的井底之蛙,才敢突破下限。13世紀初,成吉思汗手下曾經有一隊通商使者在

花剌子模

這個地方同當地人發生衝突,最終被首領全部殺害。而當時成吉思汗聽聞訊息後也並沒有失了大國氣度,而是另派三位使者去要求

花剌子模

首領交出兇手。

古人為何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假如殺了使者會有什麼後果?

但不知道天高地厚的

花剌子模

人不僅又殺掉了主使,還將從使的鬍鬚剃光羞辱他們。成吉思汗得知後無比憤怒,於是集結兵力,最終不僅殺了

花剌子模

的首領,還將他們族人幾乎屠殺殆盡。此外,在明成祖年間也發生過同樣的事。當時正逢鄭和下西洋,他來到錫蘭山國時遭到了對方襲擊,鄭和本想派隨從與其國王講明情況,結果隨從被殺。最終鄭和帶人反擊,一舉攻破了錫蘭山國,俘虜了國王。但霸氣的明成祖並沒有殺死國王,而是將其放回,並給了他許多天朝上品,錫蘭山國王最終感恩戴德,發誓永生臣服大明。

古人為何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假如殺了使者會有什麼後果?

由此可見,凡是敢於打破這一規則的國家,最終無不是落到國破身死的下場。而遵守這一規則,則不僅能彰顯出大國氣度,也可以讓自己在戰爭中獲得有利地位,佔據輿論高地。古語云:得人心者,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因此,孰優孰劣,諸君心中也應該有了答案。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