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劉備到底算不算一個仁君?

由 子夢奇談 發表于 運動2022-12-03
簡介原因在三國志中也很明白,諸葛亮那麼多人不選,選中劉備,並不是看重了劉備的仁,在亂世中,可以說,仁慈或者有”德“在生存面前,不僅要靠後站,而且微乎其微

野沃是什麼意思

最近,劉備與劉璋的恩恩怨怨又被成了出來。結果,我的蜀黑方辯友掰扯了半天,還是以前的論點,這裡,順便@南宮小滿,這個對方辯友的主力兼隊長。

首先,咱們先澄清一個概念,說劉備這不好,那不好,我不反對,因為劉備確實又一些人格上的天生缺陷,這點不像劉邦,倒是像劉邦的死對頭,項羽。有那麼一丟丟的婦人之人,這應該和劉備的成長環境有莫大的關係。

劉備到底算不算一個仁君?

畢竟,曹操那種生來就有一定權利,在上層社會里鉤心鬥角的童年和青年時代,劉備是沒有機會了。所以,劉備身上有一點平民老百姓的和善之氣,也就成了劉備仁的一個文藝創作加工點。

作為一個正史人物,劉備的仁,在三國志裡,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在三國志的宇宙中,劉備是從來沒有標榜過自己仁的。

說到這裡,我們看這個“仁”字。除了我們通常理解的認德 意思外,這個仁在古代,還有一種“有德者”的意思。比如

劉備有德嗎?有,劉備出身草根,有著和大多數人一致的是非觀念,這也是為了劉備總和曹操反著來的底層原因。

但是,《隆中對》之後,在出兵益州這件事上,劉備的反應,並不能說明劉備是“失德”。原因在三國志中也很明白,諸葛亮那麼多人不選,選中劉備,並不是看重了劉備的仁,在亂世中,可以說,仁慈或者有”德“在生存面前,不僅要靠後站,而且微乎其微。

這件事也有佐證,在三國志的故事中,有這麼一段事,堪稱劉備一生最難的時候。

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將布。布令備還州,並勢擊術。具刺史車馬童僕,發遣備妻子部曲家屬於泗水上,祖道相樂

一個看著自己的軍官互相吃啖吃的人,又怎麼能說得上仁義呢?

所以,諸葛亮也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他稱讚劉備是”信義著於四海“而不是”仁義“著於四海。言下之意就是,亂世之中,人命尚且難以苟全,說自己有德,那也得等你把亂世終結了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亂世之中,人的信用比人的仁德,在諸葛亮看來更值錢,這說明三國時代普通士大夫的基本觀念也是這樣。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時候,還是普通士子,在他看來,拯救普通人是責任,但是不是最終和最重要的東西。天地不仁,萬物狗雛。那些有關於普通人生老病死的”德“,要讓位置給信和義。

這就是為什麼劉備伸張的是信義,而不是仁義。對於諸葛亮而言,義的最高目標就是”還於舊都“,為了這個目標,他捨生忘死得奮鬥了一輩子。

在翦除兇頑,還於舊都的最高目標驅使下,所謂的仁,就成了手段。所以,諸葛亮多次幹出了不仁的事情來。

劉備到底算不算一個仁君?

第一次,提議劉備攻打劉琮。劉備表示,不可以。當然原因比較複雜,劉備不忍心,可能是婦人之人,也可能是基於流亡形式的最終判斷,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最終結果是沒打,但是諸葛亮策劃的這件事,確實歷史記載了。

第二就是益州,益州看上去是副軍事龐統謀劃的,但是很明顯,這個事情就是隆中對的主要部分,沒有益州,就沒有隆中對。而且,這件事還是劉璋先對不起劉備,逼著劉備去送死,那劉備還不能正當防衛,真這樣劉備乾脆不能叫仁,得叫傻。益州險塞,野沃千里。益州不僅是隆中對的軍事基礎,也是政治核心,這本來就是上天遺留給劉備的,劉備不拿就是失去了最大的信義。

最大的信義是什麼,北伐呀!

第三次失信的還是諸葛亮,三國時代的南中地區遠離中原,是多個部族雜居之地,山嶺縱橫,河流密佈,地形與民情均頗為複雜。劉備在世時,蜀漢憑藉強大的軍事壓力,藉助當地的地方豪族與酋長雍闓、高定、硃爆的勢力,還能勉強維持對此地的統治。

,《華陽國志》記載,“其地富產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富產金銀礦藏、耕牛戰馬,是蜀國重要的後勤物資補給重地。三國之中,數蜀國的面積狹隘、資源緊缺,因此南中地區也一直被蜀漢視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但劉備一死,南中各郡縣的地方豪族們立刻心懷二志,想要乘人之危,擁兵自重。南中牂牁太守朱褒,與軍閥雍闓暗中勾搭,南中地區形勢緊張。諸葛亮對此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益州從事常房,趕赴南中地區視察當地情況,安撫當地百姓。常房是個忠誠正直之人,他來到牂牁後,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調查,認為牂牁太守朱褒確實有重大謀反嫌疑。於是常房當機立斷,把朱褒手下的一個主簿拘捕,經過審訊後,此人如實供出了朱褒勾結雍闓、圖謀造反的實情。

劉備到底算不算一個仁君?

諸葛亮接到稟報後,立即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之事:“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雋,欲以安之”,按照謀逆大罪追究常房的責任,把常房的四個兒子全部斬殺,還把常房的四個弟弟流放到南中的越雋,任由當地那些豪族處置,想以此安撫南中豪族。

這件事,看上去是諸葛亮一生犯過的最不可原諒的一個嚴重錯誤。連裴松之所說:“房為褒所誣,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奸慝?斯殆妄矣”,認為諸葛亮此舉大錯特錯,明知南中豪族謀反迫在眉睫,常房是含冤被害,不僅不明察秋毫為常房恢復名譽,反而把常房的四個兒子無辜殺害,以此取悅安撫南中豪族。

但是,大家開個天眼就能明白,諸葛亮隨後就南征度過瀘水,由於這些軍閥現在合併一處,蜀軍僅用一個秋天就解決了他們,如果他們分散為戰,這場戰爭就像美國打越南,最終被拖死的就是蜀漢中央軍。而且,藉由這次戰役,蜀國 的國境線一度打到了印度、緬甸核心地區。所以,諸葛亮有一次失信了,這一次失信是為了保住蜀國的兵力,發展蜀國的國力,最終目的還是圍繞著大義目標的完成。

而且,這一次,還可以看做一場”李代桃僵“的奇謀,用最小的代價——烈士人頭,換來了快速平定南中。諸葛亮能三戰殲滅南中主力,不僅表現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證明了這次奇謀的有效性。

諸葛亮最後一次失信,就是坑孟達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為蜀漢量身定做,為此付出了一生。他的最終目標雖然沒有實現,但是那種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不被誘惑的品質以及鞠躬盡瘁忘我無私的精神,永遠都是一面旗幟,值得我們景仰。

如今,漢帝國已經不在了,但是,漢族中興,中華復興的歷史責任,卻落在我們每一個人中國人的肩膀上。我們都應該以諸葛亮為榜樣,這樣,我們的民族復興,必然到來!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