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蘇聯:拿著美援打衛國戰爭,不丟人!

由 海邊的西塞羅 發表于 運動2022-10-16
簡介赫爾松地區近期的攻防戰,說來也真的很有意思,9月初烏軍在南線發起進攻時,最初因為進展不大,被很多親俄博主們說成是“吃癟”、“打給美國金主看的政治仗”,甚至有人說赫爾松將成為“俄烏戰爭中的斯大林格勒”,認為俄軍將在赫爾松城下大批殲滅烏軍(這個

為何蘇聯解體

俄烏戰場上又曝出訊息,既北線收復利曼之後,烏軍在南線的赫爾松也取得重大進展。沿著第聶伯河由北向南收復了大批村落。

蘇聯:拿著美援打衛國戰爭,不丟人!

赫爾松地區近期的攻防戰,說來也真的很有意思,

9

月初烏軍在南線發起進攻時,最初因為進展不大,被很多親俄博主們說成是“吃癟”、“打給美國金主看的政治仗”,甚至有人說赫爾松將成為“俄烏戰爭中的斯大林格勒”,認為俄軍將在赫爾松城下大批殲滅烏軍(這個比喻腦回路很清奇,我印象中沒錯的話,跑到烏克蘭領土上搞特殊軍事行動的應該是俄羅斯)。

到了九月中旬,烏軍在北線哈爾科夫進攻中收復大量領土,人們又猜測可能赫爾松是佯攻,是為了吸引俄軍精銳在南線與其對耗,而騰出手來打北方。

而直到最近,大家才恍然,原來烏軍的北線與南線進攻都是認真的。目前烏軍張開的鉗形攻勢,兵鋒直指剛剛“公投”入俄的赫爾松城。現在整個第聶伯河西岸聚集的俄軍精銳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處境——如果撤退,將赫爾松讓給烏克蘭人,那麼這一把臉丟的太大了,而且該城負責供應克里米亞的水源,如果城市丟了,下一步克里米亞喝水都會成為問題。可是如果不撤,不僅補給跟不上,俄軍現在還面臨被烏軍抄後路包餃子的危險。而與北線戰場上的傷亡大多是填戰線的烏東親俄民兵和普通陸軍炮灰不同,堅守赫爾松的眼下全是俄軍最精銳的空降兵部隊。俄上次軍改中碩果僅存的第

76

近衛空降兵師,第

106

空降兵師,目前都在這個方向上抗線,這些部隊可都是俄軍的骨幹,也是俄軍下一步若想要擴大戰爭必須保留的“種子師”。硬生生在這麼一片死地上拖了一個月,如果最後被烏軍就這麼把脊樑骨打斷,那可真是虧大發了。

所以,也許之前親俄博主們說的也對,赫爾松下一步真有可能成為“俄烏戰場上的斯大林格勒”,只不過,轉折意義,很可能是反過來的。

另外,俄羅斯國防部在報道相關戰事時用的說法也很有意思。發言人科納申科夫的說法是:烏軍憑藉優勢坦克部隊,在赫爾松地區的佐洛託伊巴爾卡和亞歷山德羅夫卡附近突破了俄軍防禦,但隨後攻勢被俄軍擊退。隨後俄軍撤出了該地區。

為什麼俄軍在成功阻擊了對手,還要主動撤出辛苦防禦的陣地?這種細節咱就不在意了。有一個詞兒需要劃重點。“優勢坦克部隊”,是的仗打了半年多,原先外界普遍認為的俄方存在的裝甲兵優勢,目前至少在赫爾松方向上已經消失了,未來戰局中“鋼鐵洪流”可能都要出現“倒灌”了。

可是烏軍的坦克部隊是如何獲得優勢的呢?這非常有意思,據俄方的爆料,赫爾松方向上進攻烏軍非常“狡猾”,他們為了避免俄空天軍的打擊,往往選在夜間對俄軍陣地發起攻擊。烏軍憑藉北約支援的先進的夜視裝置佔盡優勢,而俄軍因為相關裝備比較老舊(夜戰裝備自蘇聯時代起就是俄方的弱項,

2014

年以前,俄軍的該裝備甚至相當一部分依賴直接從歐洲進口),只能被動挨打。更要命的是,烏軍先頭部隊的車輛,往往會刷上俄軍“

V

”或“

Z

”的標識,烏軍因為有北約支援的敵我辨識系統,所以不會擔心造成誤傷,而俄軍只能拿肉眼看,本來夜裡就看不清,現在看清了也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猶豫之間,可能就被對方一炮消滅了。

顯然,現在在烏克蘭進行的,是一場明眼人與瞎子之間的搏鬥,是一支高度資訊化部隊與工業時代部隊之間的戰爭。烏克蘭軍隊的優勢,並不是在數量上,而是熱兵器對冷兵器的那種質上的優勢。美歐對烏的援助正在呈現越來越大的效果,

蘇聯:拿著美援打衛國戰爭,不丟人!

而這一幕,又讓我想起了我這幾天讀的那本講蘇德戰爭的《巨人的碰撞》,在該書中,作者曾提到過一個細節:蘇聯二戰中的明星坦克

T-34

,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雖然已經裝備,但並沒有展現後期那種亮眼的戰鬥力。究其原因,除了乘員經驗不足之外,還有一些非常細節的問題。

比如車載電臺,戰前的蘇聯由於有限發展重工業,無線電是其發展的弱項,

1941

年以前的

T-34

坦克電臺裝備率約為

30%

,也就是沒個坦克排(三輛坦克)才能分到一個電臺,排長與車長之間要透過旗語、手勢甚至喊叫來溝通,協同性非常差。

再加上蘇聯當時生產的無線電裝備聊勝於無,有效距離不足

6

公里,且經常出故障,所以蘇德戰爭初期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蘇軍當先的一輛

T34

被伏擊的德軍摧毀了,後面一堆

T34

還茫然無知,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於是接二連三在同一個地方被德軍的

88

炮或坦克殲擊車點了名。

當時的蘇軍坦克,在佔據資訊化優勢的德軍面前,就是聾子、瞎子。

這種戰法曾讓德軍屢試不爽,但越到戰爭後期,德軍發現他們越這樣玩不動了。原因是蘇軍坦克的無線電裝備率和質量都上來了。

1941

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和英國等盟友開始大規模進行對蘇援助,在美國人的幫助下,蘇軍的坦克車載電臺準備率和質量上都獲得了迅速提升,到

1943

年庫爾斯克會戰打響時,參戰的蘇軍坦克已經基本做到了每輛上都載有一部收發兩用的美式車載電臺。這些看似很“軟”的準備在實際戰爭中起到了非常“硬”的作用——在庫爾斯克戰場,蘇軍坦克之間可以依靠車載電臺實現非常漂亮的協同作戰,你德國人的豹式、虎式坦克確實厲害,但我透過高度協同,幾輛圍著打你一輛,你照樣沒轍。

蘇聯:拿著美援打衛國戰爭,不丟人!

捎帶說一句,在整個二戰中美國對蘇援助的上,無線電臺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同時代美國支援蘇聯的物資還有很多,

機車

1900

臺、鐵路貨車

1100

輛、貨船

90

艘、獵潛艇

105

艘、魚雷艇

197

艘、戰列艦

1

艘、錫

2。94

萬噸、輪胎

378。6

萬副、皮革

4。9

萬噸、鞋子

1700

萬雙、彈藥

90

萬噸、糧食

600

萬噸等等

等等……

整個二戰當中,美國對蘇聯的援助總額達到了110億美元,這個數字在當年是非常恐怖的。

蘇聯:拿著美援打衛國戰爭,不丟人!

說這些,並不是想說蘇聯離了美援就打不贏,而是想說,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保家衛國的時候接受一點別國的援助一點都不丟人,你們出錢,我們還出命呢!只要能擊退侵略者,照樣是偉大的衛國戰爭。

你看如今很多親俄的人看俄軍戰場上越來越打不過,就罵美國人給烏克蘭的援助太多,說烏克蘭人打的是“代理人戰爭”,是“美國人的狗”云云……得說,這個思路很“古典”啊!當年納粹德國後期打不過蘇聯的時候也這麼罵的,說蘇聯是“英美的代理人”,同期日本鬼子也這麼汙衊我們的先烈的。

而面對這種無恥讕言,你真不知怎麼跟他們講理——從什麼時候起,保家衛國也有錯了?

我們不妨提一個有趣的問題

——

為什麼在得到援助前,蘇聯自己無法完成這種初步的

資訊化

呢?

回答是生產體系問題。眾所周知,蘇聯當時的生產體系,是高度命令化的,且在斯大林的規劃下,高度的

要大炮不要麵包

,軍用重工業突飛猛進,而民用輕工業嚴重缺課。而斯大林雖然號稱

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全學科的天才

,頭銜全列出來能有兩頁紙。但他沒有辦法想到,無線電這種東西,在未來的戰爭中,竟然會起到如此關鍵的作用。

斯大林能看到坦克好,於是下令蘇聯工業優先造坦克,他看到了冬裝的重要性,於是下令蘇聯情報部門一門心思的注意德軍有沒有在準備冬裝。但他真的很難想到,無線電臺對坦克部隊戰力能起到如此質的飛躍。

所以就像拿破崙錯過了蒸汽輪船一樣,斯大林必然會帶著蘇聯一起錯過無線電工業,當然諷刺的是,其對手德國雖然底子更好,但在希特勒的瞎指揮

下錯過的東西更多

——

正如我們上篇文章說過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大林和希特勒,比的不是誰更英明,而是誰給他們自己的國家添的亂更少。

蘇聯:拿著美援打衛國戰爭,不丟人!

粗觀二戰歷史,無論是德軍前期的閃電突擊,還是蘇聯後來的鋼鐵洪流,都容易給人產生有一種錯覺,好像那種“要大炮不要麵包”的思路似乎也是正確的,能贏的。但細看之下我們會發現,一個急功近利片面追求軍事的國家,是很難笑到最後的——窮兵黷武的德國當然沒贏,優先重工業的蘇聯,如果得不到車載電臺、肉罐頭、皮靴、棉襖的支援,能不能呈現後來我們看到的那種“鋼鐵洪流”式的氣魄,怕也難說。

或者說的更確切些,所謂“鋼鐵洪流”,從來不是戰場上的決勝因素,更重要的是民心、經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

這個道理,當年如此,如今也一樣。

蘇聯:拿著美援打衛國戰爭,不丟人!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