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武漢三大文化新地標呼之欲出:“鼎”中看編鐘,“田”裡賞名畫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運動2022-10-01
簡介城市文化場館不僅是城市地標更是一座城市內修的“氣質”武漢的“氣質”即將“升級”三座文化地標建築即將陸續完成建設在不久的將來一一向市民“揭開面紗”也讓外地遊客近距離觸控這座城市的“文脈”琴臺美術館位於漢江之濱、月湖之畔,梯田式的白色建築彷彿從

鼎字幾畫什麼結構

美術館、博物館、科技館……

城市文化場館不僅是城市地標

更是一座城市內修的“氣質”

武漢的“氣質”即將“升級”

三座文化地標建築即將陸續完成建設

在不久的將來一一向市民“揭開面紗”

也讓外地遊客近距離觸控

這座城市的“文脈”

琴臺美術館位於漢江之濱、月湖之畔,梯田式的白色建築彷彿從地裡“長”出來一般,由內而外的“精緻感”令其本身就是一件極富欣賞價值的“藝術品”,在全國的城市美術館之中也是獨樹一幟,特色鮮明。

10月12日到15日,湖北省博物館(簡稱“省博”)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搬家”,從二期的老館搬到新建的三期新館之中,“住進”裝修考究、環境智慧的“新家”。而新建的三期與老館一起,也使得湖北省博物館現有總面積達到11萬多平方米,位居全國博物館前列。

位於光谷核心區域的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建成後也將躋身全國五大科技館之列,是中國地區最大、最先進的科技展館及科教重地。館內擁有全國最大的球殼混凝土結構,結構內部的沉浸式觀影球幕影院還未建成就已經備受期待。

琴臺美術館

屋頂上建起層層疊疊的“梯田”

武漢三大文化新地標呼之欲出:“鼎”中看編鐘,“田”裡賞名畫

琴臺美術館屋頂建起層層疊疊的“梯田”,上面鋪滿白色礫石,較低處種上佛甲草,俯瞰整座建築物像從地面“長”出來的一件藝術品。記者任勇 攝

10月19日,記者來到琴臺美術館施工現場,一座如綿延山丘般的銀白色建築物矗立眼前。中建三局琴臺美術館專案總工範立介紹,主體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處於裝飾裝修的收尾階段。

“請穿上鞋套。”進入琴臺美術館大門前,一雙鞋套塞到記者手中,這也是記者第一次進入在建工地時被要求穿鞋套。和其他藝術展館或精緻或奢華的裝飾風格不同,琴臺美術館這座國內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單體建築主打“素顏”:清水混凝土牆面、石材地面、灰白色金屬張拉網吊頂,一眼望去,都是深深淺淺的“高階灰”。

琴臺美術館的地面微微泛光,有鏡面效果,範立稱這種精磨石地坪經過養護處理,目前還在保養期,“工人每天都是穿著鞋套進出”。除了地面,館內的混凝土承重柱都包裹了塑膠薄膜,以防受損。

沿扶梯上樓,施工人員正在鋪設地板,這是琴臺美術館內“高階灰”之外的唯一顏色——原木色。記者留意到地板都是中空的,牆面、地面一根電線都看不到,原來館內所有的機電管線均埋在地下或隱身牆內,以達到一根明線都沒有的至簡美學效果。

琴臺美術館總建築面積約4。3萬平方米,分地下一層、地上二層(區域性夾層),共有古代、現代、當代、特殊展廳等4個展廳。記者在館內各處穿行,如走迷宮,時而沿扶梯上行,時而又沿緩坡向下,以為進了房間,突然身在室外。順著棧橋,記者走上屋面,層層疊疊的“梯田”鋪滿白色礫石,較低處種上佛甲草,俯瞰之下,整座建築物像從地面“長”出來的一件藝術品。

湖北省博物館(三期)

高空俯瞰如一個“鼎”字

武漢三大文化新地標呼之欲出:“鼎”中看編鐘,“田”裡賞名畫

省博建築群總建築面積將達11萬平方米,從高空俯瞰如一個“鼎”字。記者任勇 攝

10月19日,記者站在東湖邊靠省博路這一側的入口處廣場,望向新建的省博三期建築,大氣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氣息撲面而來。“這可能就是新館與老館的最大區別,場館雖具有歷史氣息,卻給人一種更輕快的感受。”施工方中建三局專案經理甘猛說。

此前,省博一期、二期均由中建三局建設。在建設者眼中,這座湖北人心目中最具歷史文化氣息的建築,正在從厚重的歷史沉澱之中徐徐走出來,進入更為廣泛的大眾視野,增添明快、現代的氣息,讓觀展者去博物館擁有更豐富的體驗感。現代與歷史在這裡實現“交融”,這座建築處處可見楚文化元素。

立面處是楚文化代表的元素——青銅器饕餮紋立體浮雕,各處裝飾板、入口處的門廊處、下沉式庭院的裝置口裝飾,均可見到這種花紋;楚文化器皿元素“鼎”,高空俯瞰場館外觀仿似“鼎”,館內連門把手都是“鼎”的樣式;紅色的選擇也很講究,展廳門廊處的紅色就是從20多種楚文化紅色之中篩選而來。

與一期、二期不同,省博三期有大面積的玻璃外牆,館頂設計能透光的“光井”,館內明暗動線分明,虛實結合,暗處多為文物“房間”,明處則是可以自由體驗的區域。比如打通2樓和3樓的兩處旋轉式樓梯,正對面就是玻璃外牆,從館內可以180度觀看遠處的東湖湖景;4樓戶外設大型觀景平臺,更是270度觀看湖景,平臺上設定咖啡茶座,讓遊客參觀完歷史感的文物之後,再來這裡感受現代城市自然景緻,放鬆身心。

甘猛介紹,三期新館“軟體”更“聰明”,博物館是要求“恆溫恆溼”的場所,不同展廳照明、空調需求細分,以前可能需要工作人員到不同區域去調整控制,新館的照明、排風、排水、調溫等環境系統均整合到智慧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可“一鍵控制”所有的系統,高效便捷。

據瞭解,新館將增設一些新展,目前布展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湖北省科技館(新館)

設計融入“天圓地方”傳統美學

武漢三大文化新地標呼之欲出:“鼎”中看編鐘,“田”裡賞名畫

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天圓地方”的造型引人注目。記者李子云 攝

10月19日,記者來到光谷高新大道與花山大道交會處,只見一座白色帶有螺旋曲線造型的立方體建築靜靜矗立,其左側有一個巨大的銀色圓球,右側是一條弧形的景觀橋,“天圓地方”的造型引人注目。湖北省科技館新館作為全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科技館,尚未開館已然成為武漢市的地標之一。

省科技館新館工程專案經理曾慶峰介紹,省科技館新館主體建築面積7。03萬平方米,其中展覽教育面積達4。4萬平方米,設定有展廳、兒童科學樂園、特效影院、科學教室、科普報告廳、公共空間展示區等,為觀眾提供多種多樣的科普體驗。

在科技館二層展廳內,記者看到章魚、海星等充滿童趣的裝飾,施工人員正在完善飛機、樹洞、蜂巢等大型仿造結構。原來,這是專為小朋友們設定的“兒童科學樂園”,聚焦3至10歲兒童的科學啟蒙,創設符合兒童生活經驗的真實情境,讓兒童在體驗中學到知識、養成各項能力。

長江流域科技文明緣何而起,又將如何傳承?觀眾可在科技館三層的“科技瑰寶”展廳探尋答案;場館內的三個特效影院未來將成為最具體驗感的場所,分別為球幕影院、沉浸式影院和巨幕影院,目前三個特效影院的結構都已完工,等待內部裝置進場安裝。

在曾慶峰看來,場館能夠滿足多個年齡層人們的需求,孩子們和家長既可以一起去看球幕影院,也可以分頭去玩各自感興趣的專案;年輕人也可以來感受城市文明、體驗巨幕電影,不會有人覺得“被忽略”。

場館的細節處處體現“科技感”,如工程採用光伏發電、被動式通風、地源熱泵、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日光照明、視覺化智慧能源控制系統等一系列綠色環保技術,作為國際一流的現代科技館,為建設“創新湖北”增添新動力。

目前,工程主體已完成,布展施工和展品製作安裝工作正加速推進。

長江日報記者:龔萍 王慧純 見習記者:丁傲岸 通訊員:王騰 謝傑夫

武漢三大文化新地標呼之欲出:“鼎”中看編鐘,“田”裡賞名畫

原標題:《武漢三大文化新地標呼之欲出:“鼎”中看編鐘,“田”裡賞名畫》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