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西南聯大通識教育:大師遠去,文化財富永久留存

由 丁明的光影世界 發表于 運動2022-09-27
簡介《西南聯大哲學課》中,馮友蘭、湯用彤、賀麟就中國哲學的淵源開啟,從諸子百家到漢代儒學,到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再到宋明理學再到清代思想,隨著時間的車輪,可以看到中國哲學的發展起伏及其中的哲學思想

兀兀窮年是什麼短語

星劃過長空,卻在中國教育歷史上留下重彩的一筆。

這句話用來形容西南聯大一點也不為過。

在中國的大學史上,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聯大,註定不會被歷史遺忘。

這是一個時代的無奈,因為聯合並不是主動為之,西南聯大存在時間雖短,卻

孕育

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百來位兩院院士及人文大師,卻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對於學校的歷史背景、建立及傳奇經歷,曾有一部紀錄片《西南聯大》進行了完美呈現。

1937年,因時局動盪,被迫遷移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初學校再遷昆明時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至此西南聯大正式誕生。

西南聯大通識教育:大師遠去,文化財富永久留存

當年,梅貽琦在初任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說時說的: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南聯大雖是臨時合併,卻是延續了當時大學辦學的理念,大不在於校舍,而在於是否是大師雲集。

西南聯大彙集了當時最具名氣的大師們: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陳寅恪、湯用彤、張蔭麟、羅庸、遊國恩、吳大猷、馮友蘭、

費孝通等等。

大師們教的課程各有千秋,同時也譜寫了一個時代的最強音。

其中,關於通識教育,則不得不說一番了。

對於通識通才的教育見解,最典型的當是在1941年,梅貽琦和潘光旦兩位先生為西南聯大撰寫的《大學一解》中,就通識通才進行了一番論斷: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其結果不為新民,而為擾民。

西南聯大通識教育:大師遠去,文化財富永久留存

如今,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已經不必多說了,幾乎成為一種共識,國外的通識教育讀本,引進國內的就在牛津通識及哈佛通識,

中的內容也非常精彩。

當時,在閱讀這二套通識教育的一些書書時,也在感嘆中國的大學是否也有類似的出版物呢?

這個想法卻在這西南聯大的通識讀本中展現出來。

那麼,當年西南聯大是如何進行通識通才的教育?

一套西南聯大的通識讀本叢書共七本,計有《西南聯大國史課》,《西南聯大哲學課》,《西南聯大文化課》,《西南聯大詩詞課》,《西南聯大古文課》、《西南聯大國學課》、《西南聯大文學課》。

西南聯大通識教育:大師遠去,文化財富永久留存

正如此套叢書的編者按說的:

時代遠去,我們無能為力;大師遠去,我們卻可以把他們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財富以文字的形式永久留存。

當大師們組成的中國教育史上的夢之隊在艱苦的環境中開啟講學之時,也代表著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就此展開,只是當時的大師們並沒有在意這些。

畢竟環境惡劣,未來充滿迷霧,而教育卻是一國之本,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在當下,哪怕是在戰火

紛飛的時代,教書育人依舊不能停息。

正如當年

西南聯大的校訓:

剛毅堅卓

西南聯大通識教育:大師遠去,文化財富永久留存

時代遠去,大師們的風采和精神透過此套叢書卻閃閃發光。

從歷史、人文、哲學再到國學,西南聯大的這套通識課精彩紛呈。

從大師們開設的課程來看,涉及到的課程範圍很寬廣,在各自獨立的同時也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這樣的關聯,個人倒是覺得非常有意思,比如國學課中羅庸講儒學,不可避免會提到孔子與儒家的學說,馮友蘭在哲學課中談論孔子及儒家之初起,朱自清在文學課中講先秦諸子,文學課上聞一多談什麼是儒家等等。

同樣是孔子,同樣是儒家,就看大師們從不同維度進行闡釋。

比如談到孔子時,透過這些不同的課程分類,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孔子時,一個多維立體的形象,同時對於一個時代的理解也就更加清晰。

西南聯大通識教育:大師遠去,文化財富永久留存

如朱自清在《先秦諸子》中談到孔子時說:第一個開門授徒發揚光大那非農、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階級的,是孔子。

他所謂“述而不作”,其實是以述為作,就是理論化舊文化、舊制度,要將那些維持下去。他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便在這裡。

在談到孔子與六藝的關係時,馮友蘭就認為與孔子的述而不作是差不多一致的,也就是六藝並不是孔子專有,只是孔子以六藝作為講授的材料。

而其他各家才開始也講六藝,只是慢慢地各家開始講授自己的專用之學,而儒家一直是以六藝為主,最終導致看上去好像六藝就是儒家專有了。

馮友蘭對孔子的點評也很到位,認為孔子是把“士”這個階級發揚光大了,開戰國的遊說之風。

認為孔子的行為,與希臘之“智者”相仿

等等。

和朱自清在文學課中談到孔子這個“教書匠”時,能看到馮友蘭和朱自清的觀點還是有相同之處,從不同的角度闡釋,倒是讓人會心一笑,看來是英雄所見略同。

如此的關聯,在這套叢書中隨處可見,也讓讀者透過不同的維度去了解歷史人物及一門學問。

當年的學生實在太幸運了,可以親臨感受大師們的精彩言論和思想。

七本書,既是透過西南聯大這四個字關聯,同時也透過通識這兩個字連線。

不過在連線之餘,每本書同樣是獨木成林,自有一本書應該有的邏輯和脈絡。

《西南聯大哲學課》中,馮友蘭、湯用彤、賀麟就中國哲學的淵源開啟,從諸子百家到漢代儒學,到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再到宋明理學再到清代思想,隨著時間的車輪,可以看到中國哲學的發展起伏及其中的哲學思想。

西南聯大通識教育:大師遠去,文化財富永久留存

哪一種哲學思想算是中國的代表性思想呢?

是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還是孟子的浩然之氣,抑或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這個答案很難,各位大師們並沒有一錘定音,而是以探討的態度把這些哲學體系講述出來,最終還是以引導學生們不斷地探討和理解了。

正如賀麟在把知行合一詳細地拆分為自然的知行合一及價值或理想的知行合一時,借用了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及格林的《倫理學導言》。

在最後謙虛地說,對於這兩位思想的解釋和敘述,目的在借來表示知行合一或平行的意思,是否完全符合他們的

意,我是不敢保證的。

這種不敢保證的態度,才是大師們治學的嚴謹所在,畢竟對於一門學科的理解,對於一個理論的理解,不是簡單的一加一就等於二,更多的則是思想交流和碰撞,最終讓每個人在這種交流和引導中走自己的一條路罷了。

這也是讀這套書比較有感觸的地方,是一種百家爭鳴,求同存異,思想之活潑的氣氛在內,也許這也是西南聯大為什麼成為時代傳奇的另一個原因。

如彗星劃過夜空,西南聯大的課程遠不止這些,但是透過這套叢書卻能夠感受到西南聯大曾經的大師們精彩的人文底蘊。

而這種底蘊造就的人才則給中國帶來許多人傑的人物,正如在紀錄片《西南聯大》中一位校友說的:我的根源在西南聯大,根源是聞一多、錢鍾書。。。。

大師遠去,但是大師們的文字和精神卻長存。

推薦閱讀:

改變思維,與壓力和諧共處,過有意義的人生

《於是生活像極了生活》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和女人

《人間逍遙遊》:上天入地,鯤鵬變幻,如何讀懂《莊子》?

《洞見不一樣的自己》人生是一場與他人無關的自我修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