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由 史書傳音 發表于 運動2022-09-22
簡介可是,等他撤軍到了約定處卻發現僅他一人,潘美、王侁等卻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力竭被俘,木心措絕食而死

潘美是奸臣嗎

看過楊家將系列的影迷們一定對潘仁美這個角色恨之入骨,此人狡猾奸詐,公報私仇逼得一代忠烈楊繼業絕食而亡。

不過,北宋歷史中並沒有潘仁美,只有潘美。那歷史上的潘美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且隨著那風聲一起走進當時的北宋。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潘美

驍勇善戰殺敵勇,明察秋毫定成敗

潘美和楊業一樣,五代時期便鮮有成就。他少年時正值後漢王朝統治時期,少年的他便看出此王朝命不久矣。但是即使如此,他還是渴求建功立業,所以後漢周後,他仍然選擇了在後周任職以完成自己的鴻鵠之志。在為後周效力期間,他深得皇帝周世宗的器重和信賴,而且多次在戰爭中屢戰屢勝,英勇殺敵。

潘美與趙匡胤曾同為北周大將,而且私交很好。周世宗死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便命潘美返回汴京城處理文官事宜。潘美趕到汴京城,給文官下了一紙詔書,說“皇帝已經姓趙,後周完了,爾等還是束束就擒。”

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面對強權只能跪拜稱臣,從此天下就姓趙,北宋政權就這樣建立了起來,所以潘美也就成為了北宋的開國功臣。但是潘美沒有選擇以死亡結束紛爭,相反,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單槍匹馬地去到袁彥帳中,為他剖析了天下形勢,更把個中利害關係擺到了他面前,袁彥終於被潘美所打動,決定歸順趙匡胤。

北宋政權稍稍安定以後,潘美依然為了北宋南征北戰,四處奔勞。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宋太祖

在宋太祖下令討伐南漢時,潘美僅憑他的一個發現便在須臾之間取得了勝利。潘美隔江遠望,他注意到南漢計程車兵們渡河筏子都是用竹木做的,竹木最怕火,要是一把火燒進去,那必然是渡不了河,而且南漢士兵必然士氣大挫,所以他在這次戰爭中巧妙地採用了火攻的方式,不費一兵一卒的就大戰告捷,立下了一大戰功。

開寶八年,趙匡胤率軍攻打南唐南唐,潘美率軍渡過長江,將所有抵抗的南唐軍隊隊都打倒在了長江對岸。宋軍氣勢洶洶地來到了金陵城下,可是面對溫柔無波的秦淮河,他們卻是犯了難,因為渡河的船隻還沒有準備就緒,可是潘美卻覺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百萬雄兵豈能因為這一衣帶水而延誤戰機,聽罷此言,宋軍士氣大振,一人領頭,萬人徒步過河,搶佔先機,兵臨城下。那一戰,潘美所到之處皆是屍橫遍野。終於,城破,李煜也成為了屈辱的亡國之君。

可見潘美他為將驍勇善戰,為臣忠君愛主,一切都從君王的角度考慮,為君王排憂解難。這樣的潘美,並不是戲本上所說的奸佞之輩。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潘美

被戲本冤枉,但是也難辭其咎

小說和戲本中將楊業之死的全部責任都歸咎於潘美,甚至誇大其詞地講是他逼死了楊業,故意為之。可是在我看來,一個是降將,一個是肱骨大臣,即使楊家將贏了幾次戰爭,但是這份器重和信任卻遠遠比不上潘美所得的神眷和恩寵,所以在我看來,潘美是沒有理由冒著被罰的風險迫害這樣一位將領的。那歷史真相到底是如何呢?

986年,大遼大舉進犯北宋,宋軍兵分三路出面,真出面迎戰,其中主將為潘美,副將為楊業。將領商議後,決定兵分三路分頭出擊,最後三軍會師幽州,合力殲滅契丹主力。剛開始,東路軍所向披靡,不曾想,卻在歧溝關被契丹主力殺打敗,損失慘重,只得暫時退出戰鬥,儲存實力。

再看中路和西路軍更是戰果赫赫,出師僅兩個月就收復了四州,此戰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是有大獲全勝的可能。不過因為東路軍的失敗,還不能貿然前進,中路軍暫時退守定州,西路軍暫時定守代州。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契丹軍

正是這短暫性的猶豫給了契丹軍反守為攻的機會,火力全開向宋軍襲來。這場戰爭的戰況急轉而下,宋軍處在劣勢。分析作戰計劃的時候,楊業提議

“此戰不可急,現在大遼軍士氣勢洶洶,不適合硬攻,應該暗中等候合適的時機,一舉制勝。

咱們暗中通知守軍護送保住百姓撤離,造成一種空城的假象,遼軍一定會進攻,此刻我們再打好埋伏,讓弓弩兵數箭齊放,這樣既可以保全百姓,也可以大獲全勝。”

對於楊業這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監軍王侁卻被之前的勝利衝昏頭腦,盲目輕敵,說

“帶著一眾精兵,卻是怯懦不堪,焉能制敵。沒想到外號”無敵”的楊家將也不過如此。“

楊業道:

“你們要是執意如此,我只能以死報國以表忠心。”茫脫

卻不想,一語成讖,楊業真的沒回來。臨行前,楊業交待你們務必在兩翼布持強列置強有力的弓箭手。可是,等他撤軍到了約定處卻發現僅他一人,潘美、王侁等卻早已離開了谷口,楊業得不到接應,陷入重圍,力竭被俘,木心措絕食而死。

此戰是楊業此生最後一戰,也導致了楊業的死亡。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楊業

小結

潘美作為全軍統帥,副將戰死,他是脫不了關係的。如果潘美可以計劃得更周密一點,或許此戰還有一線生機,楊業也不至於被俘後絕食而亡。楊業戰敗被俘,除了作戰計劃失誤,後援不足是直接導火索。潘美為什麼見死不救,也許他是為了保實力,所以犧牲了楊業一人保全大局。但是其實,以潘美的軍事才能他其實是完全有能力拼死一博救出楊業的。

其實通過歷史事實,害死楊業的人,參軍才是主謀。潘美也確實難辭其咎,但是他的想法絕不是戲本上所說的那樣齷齪。潘美面對突發情況,選擇了保全自己。宋朝,帶兵打仗,參軍的權利要比統帥還要大上幾分。

所以很大程度上參軍決定了一切,而且王侁、劉文裕他們兩個監軍中劉文裕還是皇親國戚,潘美對他還是很忌憚的,所以他也只能選擇丟軍保帥。

而且從宋太宗的處罰來看王侁對潘美的處罰很輕,只是降了他三級俸祿,很快就升職了。所以,由此看來,潘美根本不是主責。

但是戲本撰寫者並不這樣認為,甚至藝術性地給楊業加了一句

“皇上厚待我,期望我討賊捍邊以作報答。我卻被奸臣逼迫,致使王師敗績,還有什麼面目活在世上呢!”

這樣的臺詞,卻是引得此戰的失敗一定要找出一個居心叵測之人,一傳十,十傳百,才導致了潘美擔了這一世罵名。

潘美真的是陷害楊家將的奸臣嗎?這個黑鍋不該由他來背

楊業

潘美此人雖然不是良善之輩,但是他也幹不出殘害忠良之事。而且楊業也沒有威脅到他的地位,他犯不著非要置人於死地。誠然,他要負責,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錯誤歸咎於他。

一人千面,不可能只是戲曲中的大白臉,如果非要算,他大概就是一個忠於自己的人。

他想要幹成一番大事業,他便不在乎誰是君王,只要可以給他功名利祿他可以為他忠誠。他的忠誠不對任何個體,只對他的野心。

趙匡胤欲成大事,他便一心輔佐,跟隨趙匡胤征戰天下,北宋的天下少不得他的一份功勞。也許,他不是純粹的好人,可是也不是純粹的壞人,他還是有一顆惻隱之心的。面對周世宗柴榮之子,他知道這個中風險,但是還是選擇了收養他們。

所以,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不可過於片面,要全面考慮,功過都要,才能看到一個人的全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