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由 詩詞曲精品齋 發表于 運動2022-09-21
簡介看來酒家是有的,但是妙在詩人並不明確告訴我們到底在何處,而是意味深長地寫出了“遙指杏花村”五個字,帶給人無窮的想象,這也是杜牧藝術上的高明之處,“綠葉萬枝紅一點”,有時候,引起人們聯想,比直接告訴答案,要有韻味多了

宿的宿怎麼組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杜牧這首詩,寫清明時節,路上遇雨,雖然柳綠花紅,但天氣的突變,卻撩動著詩人內心那曲折幽深的情感。

此詩乍看十分“普通”,全詩沒有一個難字,沒有一個典故,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營造出了生動、清新的意境,能讓每一個讀過的人都印象深刻。從古至今,寫清明的詩歌何止千百,但沒有一首能夠像杜牧的這首這樣耐人尋味。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為何杜牧這首通俗易懂的小詩,能營造出這樣豐富的意境,帶給人這樣無窮的韻味呢?圍繞這首詩,都有哪些“文化”現象呢?且讓我們一一道來。

一、賞析

此詩不難理解,但細微曲折處,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說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這首關於清明的經典詩作。

杜牧在首句便點明時節和環境,說“

清明時節雨紛紛

”。正是清明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回升,萬物復甦,草木一片向榮,清明時春雨也逐漸增多,諺雲“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雨

”。但清明時,氣溫雖然有所升高,然而一旦陰雨綿綿,溫度就會下降,帶給人淒冷的感覺,所以“紛紛”的春雨,正是杜牧眼前所見之景象,亦是清明時最具代表性的天氣。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如果第一句是寫景,第二句便是寫情,更確切地講,是寫了一種情緒:“

路上行人慾斷魂

”。春雨本就帶給人寒冷之感,而清明時節,又是緬懷先人、祭祀祖先的時節,這是莊嚴肅穆的時刻,也是中國人非常重視的事情,在唐代,尤其如此。

有說唐人祭祀祖先,在寒食而非清明,這其實並沒有那麼明確的界限(可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但祭祀先祖卻是重要之事,唐人柳宗元因為貶謫在外,一連四年無法回鄉祭祖,竟至“

北向長號,以首頓地

”,可見當時人們對祭祖之事的重視和情懷。無疑,杜牧看到路上來來往往的人們“欲斷魂”是和清明祭拜先祖有關的。冷雨春風,本就帶給人愁緒,而杜牧一異鄉客居之人,無法回鄉祭祖,自然淒涼無限,所以“斷魂”二字,實在是杜牧心中最真實的感受。

或許正因為詩人心中愁情頓起,所以才想借酒消愁,於是便發生了一個經典的鏡頭,詩人用最簡練的語言,記錄下了這一幕: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詩人恰好看到一個牧童,便詢問他何處有酒家?牧童不答,只用手指了指那杏花深處的一所村莊。看來酒家是有的,但是妙在詩人並不明確告訴我們到底在何處,而是意味深長地寫出了“

遙指杏花村

”五個字,帶給人無窮的想象,這也是杜牧藝術上的高明之處,“綠葉萬枝紅一點”,有時候,引起人們聯想,比直接告訴答案,要有韻味多了。

你看,短短四句二十八字,詩人便描繪出了在清明這一特定日期,紛紛春雨這一特定天氣下,詩人自己和路上行人的哀傷情緒,帶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而且清明祭祖,本就是具有典型社會意義的事情,在杜牧筆下,更加詩意化、含蓄化,很能帶給人共鳴感。

當然,關於此詩的主旨,尚有其他爭議,我們來看。

二、3種意蘊

有人說,此詩的意蘊所在,並非是詩人不能祭祀祖先的感傷,而是其他,因此對這首詩的主旨解讀,大致產生了三種說法。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第一,是踏春說。

有人說,這首詩所記敘的,只是杜牧一次踏春遊春的活動,他在清明時節,信步閒遊,恰好遇雨,因此而寫下了這首詩,所謂“斷魂”云云,只是傷春而已。然而,清明雖然有踏春習俗,但主要還是祭祀先祖,古人宗族觀念極強,清明是懷念先祖的節日,是莊嚴肅穆的。杜牧身處異地,不能回家緬懷逝去的親友,心情無疑是沉悶的,紛紛的春雨更加深了這種情愫,此詩處處流露出這種哀沉的感覺,所以不僅僅只是單純地傷春而已。

第二,是春雨感傷說。

這種說法,有不少人支援,他們認為,一個在異鄉行路的人,本來在清明時節便會有無限心事,再冒雨前行,心境必然會更加悽迷,羈旅之人,最易觸景傷情,所以會產生感傷的情緒,這是詩人內心沮喪頹唐的表現。但我認為這種說法,忽略了產生心事的根本原因,因而不夠全面。

第三,是清明哀悼說。

即詩人本就有清明不能回家祭祖的哀傷感,而現在行走在他鄉道路上,又遇到春雨悽迷,因此更增

這種

感傷,所以寫下了此詩。

本人比較支援這種說法,上面的賞析,也是依此而展開的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但這三種所謂的“意蘊”,雖然看似不同,感情上卻是相通的,即都表現了詩人哀沉、傷感、惆悵的情緒,只不過,產生這種感傷情緒的原因不同而已,所以,也沒有必要太過糾結,杜牧此詩最感人的地方之一,也是因為描繪了一種古今相通的情緒。

當然,除了感情上的共鳴之外,杜牧這首詩,在藝術上也是無與倫比的精品,至少存在3大美感。

三、3大美感

杜牧此詩的經典之處,不僅在於讓人讀罷產生與之相通的情緒,還在於藝術上的爐火純青。

首先,是意境之美。

這首詩用詞用句都很簡單,所描繪的意象也是常見的,但組合起來,卻構成了一幅非常含蓄美好的意境,讓人讀之如臨其境,雖然情緒不免低沉,但帶給人沉靜的美感。整個畫面,好像親眼所見一般,彷彿千載之下,我們又穿越回了晚唐時,看到杜牧與牧童之間的親切互動。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其次,是清新自然之美。

許多詩論家,都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作為論詩的標準,認為自然流露而出,毫無雕琢感的作品,才是絕佳之作,杜牧這首詩,便帶給人這種自然清新的美感,這無疑是因為詩人爐火純青的寫詩藝術。要知道,詩歌是人為寫出的,為什麼有的人所寫之詩,讀來意境自然,有的人卻讓人感到生硬拼湊,毫無美感呢?這就是詩人的藝術水平高低了。

比如說,這首詩的最後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妙就妙在“遙指”二字,真實的場景中,或許牧童回答了詩人的問話,但詩人卻只用了“遙指”二字,立馬便生動豐富,神韻無限,倘若普通之詩人,必然寫如“牧童答曰杏花村”之類的句子,便索然無味了。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第三,是敘事曲折之美。

雖然這首詩只有短短四句,但整首詩讀來,正如一個緩緩放映的電影鏡頭,曲折生動,景色、情緒、對話,無所不包,卻又依次展開,並無一點凌亂之感,所以我們讀來,毫無遲滯之感,順理成章,又曲折變化,先寫紛紛之景,繼而烘托斷魂之情,最後再以詩人問路,牧童遙指而結束,曲折而又豐富,渾然天成,將詩人當時的情緒感染給了每一個讀者。

要知道,一首詩具備了以上妙處,已經是一首佳作了,然而圍繞這首詩,後世又衍生出了無數“改編”,讓這首詩的文化內涵,變得更加豐富和廣闊。

四、《清明》詩的文化外延

千百年來,圍繞杜牧這首《清明》,衍生出了各種改編“版本”或與之有關的文化現象。

比如,清代大才子紀曉嵐,認為此詩不夠簡練,於是進行了“

縮減

”。他認為,首句“清明”二字已然在題目中引出,再用即是累贅,因此可刪除;次句“行人”必然是在路上,所以“路上”二字可刪;三句“酒家何處有”本身就是問句,所以“借問”二字多餘;末句“牧童”不必出現;如此一來,七絕成為五絕,即:“

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再如,透過重新組合,形成了各種“

變體

”,最有名的,是將其改為一首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雖然只是改變了斷句的位置,卻別具一番風味,讓人覺得有趣而又清新。

一首《清明》千古新:3種意蘊3大美感數種改編,鑄就清明第一詩

還有如

效仿

改動的諷刺詩:“

清明時節亂紛紛,城裡先生欲斷魂;借問主人何處去,館童遙指在鄉村。

”無疑是一位避亂的人,以幽默犀利的語言,表達了對戰爭的反感。

再有,還有所謂的“

爭名”

風波,因為杜牧這首詩太有名了,而寫詩的地點又非常模糊,所以導致全國有近二十個地方,都叫“杏花村”,而以“杏花村”命名的酒店、酒名,無疑也不在少數,可見,大家對杜牧這首詩的喜愛。

除此之外,還有如

“謎語”、“典故”、“對聯”

等等方面的延伸,感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一讀。

五、小結

你看,一首二十八字的小詩,竟能產生如此多的文化內涵和外延,可見其影響力之廣,傳唱度之高,或許杜牧當時寫下這首詩時,並沒有想到過,在後世竟能產生這樣大的影響吧!

寫清明的詩歌,本就佳作不多,名句亦不甚多,而杜牧的這一首,幾乎更是無人超越的,尤其是宋代以後,其影響力和圍繞其產生的話題,更是其他清明作品難以比擬的。所以,將杜牧這首詩,列為清明第一詩,相信支援的人,不在少數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