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真沒錢了?控股股東24年來首次減持,復星醫藥前路如何?

由 證券之星 發表于 運動2022-09-17
簡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復星醫藥此前定增鎖定期為半年,與控股股東減持區間銜接

重藥控股怎麼讀

9月5日,復星醫藥(600196。SH)A股股價跌停,截至收盤,復星醫藥A股報36。19元,跌幅10。00%;H股收報21。85港元,跌幅12。948%。

上週五晚,復星醫藥公告,控股股東復星高科技擬減持不超過8008。97萬股A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比例3%,按9月5日收盤價36。19元/股計算,此番減持可套現約29億元。

真沒錢了?控股股東24年來首次減持,復星醫藥前路如何?

上市來首次減持

翻看歷史,可以發現控股股東自復星醫藥1998年上市來從未減持,這在A股上市公司中極為罕見。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減持並非尋常的高位拋售,復星醫藥自去年8月初最高90。5元/股跌至9月2日收盤40。21元/股,區間跌幅高達55。57%。

一般而言,減持的原因有三種:一是公司經營情況不善,股東不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二是股東缺錢了,不得不減持;三是股價大幅度上漲後處於高位,此時的股價對股東有著絕對的“吸引力”。

從復星醫藥股價走勢來看,顯然不屬於第三種。

從財報上看,復星醫藥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13。40億元,同比增長25。8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47億元,同比下降37。67%。利潤減少主要是由於復星醫藥投資的BionTech公司股票價格縮水所致(從最高457。93美元跌至截止報告期末的143美元)。

因此,第一種也可排除在外。

復星系真缺錢了

復星高科技由在港上市的復星國際100%持股,復星國際為整個復星系的控股平臺。稍早前,國際評級巨頭穆迪將復星國際所發行債券的高階無抵押債務評級從Ba3下調至B1。穆迪方面指出,復星在控股公司層面的流動性弱,控股公司持有的現金不足以覆蓋未來 12 個月到期的短期債務。

此外,該公司的經常性收入 (主要包括相關投資的分紅) 不足以支付其利息和運營支出。

同時,預測復星將擴大資產出售規模來償還到期債務。但是,由於市場波動和談判過程或監管審批流程可能較為漫長,復星出售資產的執行速度和實際收益均存在不確定性。

果不其然,九月後復星系便丟擲一份近29億的減持計劃。

事實上,復星醫藥目前負債壓力較大。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末,復星國際總資產為8063。72億元,其中6031。58億元均為負債,資產負債率為74。8%。

目前復星國際的資產負債率還在攀升。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復星國際的資產總額為8496。85億元,其中負債為6511。5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6。6%。

為了釋放債務壓力,復星系在2021年不得已開啟了接連減持之路。

2021年復星醫藥出售了天津藥業25%股權、佛山禪曦100%股權、台州浙東醫養投資75%股權、亞能生物29。02%股權、金石醫檢所100%股權等五家公司股權,累計回籠資金達41。32億元。

但這還沒完,2022年復星系又接連減持A股上市公司海南礦業、青島啤酒(清倉減持)、中山公用、中山公用、金徽酒等公司股權,粗略計算回籠資金約75億元;6月還以1。85億元出售了頸復康藥業25%股權。透過以上計算,2022年至今復星系透過減持回籠資金超76億元。

同時,復星醫藥還在7月展開了新一輪定增,發行了1。07億股A股,發行價格為42元/股,募集資金總額44。84億元。但按照定增規劃,這其中只有12。6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儘管目前復星系已回籠超100億元的資金,但這些資金,對於復星系即將到期的債務來看,顯然是無法覆蓋。目前,復星國際合計存續宅規模約為47。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30億元),其中一年內到期19。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37億元)。就在10月9日,公司將有一筆3。8億美元的債券到期。

復星國際半年報顯示,目前其“現金及銀行結餘”為1171億元,而其整體流動負債為3754億元。

再看復星醫藥,截止2022年6月30日,復星醫藥賬面短期債有172。61億元,但其賬面上現金也只有122。6億元。雖也是現金無法覆蓋債務,但總比母公司復星國際“美觀”。

復星醫藥的未來如何?

此前,一直在“買買買”的復星醫藥一度被稱為“披著醫藥公司外衣的投資公司”。但近一年內,在業績不增、投資收益下滑背景下,復星醫藥債務壓力驟增,公司畫風明顯轉變,“買買買”變為了“賣賣賣”。對此,也有網友將復星醫藥比喻成了當年的萬達、恆大。

債務壓力驟增下只能靠賣資產緩解。

真沒錢了?控股股東24年來首次減持,復星醫藥前路如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復星醫藥此前定增鎖定期為半年,與控股股東減持區間銜接。等復星高科技減持實施完,這批機構的定增股份恰好解禁,復星醫藥很有可能又面臨新一批減持的衝擊。

作為投資者而言,除了要關注公司自身業績走勢外,還需注意各方減持對股價帶來的影響,警惕低估值“陷阱”。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