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由 歷史百科談 發表于 運動2022-09-09
簡介就《戰國策》一書來看,平原君主要參與了接收韓國上黨之地、維繫趙國與魏國、韓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以及推薦齊國田單將趙軍抵禦燕國入侵等對趙國有著重大影響的事件,可以說,趙國由盛轉衰的三次戰役:拒燕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都與平原君有著莫大的關係

趙勝是趙國的君王嗎

平原君名趙勝,為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孝成王之叔,這樣的身份,註定了他會在趙國的政治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據文獻記載,平原君輔佐趙國兩代君王,

幾次出任趙相,對趙國的政治、外交均有重大影響。

就《戰國策》一書來看,平原君主要參與了接收韓國上黨之地、維繫趙國與魏國、韓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以及推薦齊國田單將趙軍抵禦燕國入侵等對趙國有著重大影響的事件,可以說,

趙國由盛轉衰的三次戰役:拒燕之戰、長平之戰、邯鄲保衛戰都與平原君有著莫大的關係。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此外,《戰國策》一書中還透過趙國的敵對國——秦國君臣的評價,直接或間接地塑造了平原君的政治形象。《戰國策》之外,《荀子》一書也對平原君的形象有所補充,

二者共同塑造了平原君名高權重、忠君輔國以及寡謀淺慮的政治形象。

一、政治行為:忠君輔國

作為趙國之相,平原君盡己所能,輔佐國君,為趙國的發展和延續立下了汗馬功勞。荀子在《臣道》篇中,將社稷之臣分為諫、爭、輔、拂四類,

認為平原君可稱輔國之臣。

荀子以為,諫、爭、輔、拂之臣“從道不從君”,而平原君能率群臣百吏矯君之過,除國之患,不失為輔國社稷之臣。結合《戰國策》中的記載,

荀子所指的應是平原君盡力合魏縱以及解邯鄲之圍等事。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據《趙策》記載:“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從於趙。三言之,趙王不聽。出遇虞卿曰:

‘為入必語從。’”戰國之際,

七國形勢瞬息萬變,合縱連橫之事不絕,魏國想要與趙合縱,從當時七國的形勢考慮,這無疑是對趙、魏有利的。

平原君多次向趙王言及此事,在遭到趙王拒絕之後,他仍叮囑虞卿說服趙王與魏聯合,間接參與促成趙、魏兩國合縱之事。從這件事情來看,

平原君的確可稱輔國之臣。

此外,《趙策》又載,趙接收韓上黨之城,秦國不快,圍趙邯鄲,平原君派人向魏國求援之事:“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於魏。”國家危亡之際,平原君派人向鄰國求援,勉力支撐,

最終使趙國順利度過危機,對趙國命運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戰國策》透過虞卿之口肯定了平原君對趙國的貢獻。虞卿以為,邯鄲之圍之所以能解,平原君有莫大的功勞,因此請趙王增加平原君的封地。趙王亦肯定了平原君的功績,贊同了虞卿的建議。邯鄲之圍中,平原君的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宋代黃震也說:“邯鄲之獲全,固平原君力也。”肯定了平原君的功績。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出於多方考慮,秦、趙最終媾和。幾年後,秦昭王養民繕兵,想要再次攻打趙國,秦將武安君白起以為不可。白起以為: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君臣一心,奮發圖強,已經與長平之戰時的景況大不相同,

平原君等人更是不遺餘力,復興趙國,因此,此時不是伐趙的時機。”從這裡可以見出,平原君等人為趙國復興所付出的心力,以至令白起有所忌憚。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戰國策》還透過秦王之口,體現了平原君對趙國的貢獻。據《趙策》記載,秦王忌憚平原君二人,在趙使求見之時,故意威嚇,提出讓趙王殺了趙豹、平原君二人的要求。秦王的要求,也許只是為了給趙國使者一個下馬威,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秦王對此二人的忌憚與敵視。

從戰國並大兼小的環境以及二國的歷史淵源來看,

秦王口中的“趙豹、平原君,數欺弄寡人”

必定涉及二國的利益紛爭,這也從側面肯定了平原君對趙國的功績。平原君、趙豹二人身份尊貴,且此事涉及國家利益,使者自然不敢應秦王這一要求。從這一要求來看,平原君作為趙國的臣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很讓敵對國忌憚的,從中可以見出平原君對趙國的重要性。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平原君作為趙國之相,位高權重,亦深得趙王的信任。從他在合魏縱以及解邯鄲之圍中的作為來看,他也並未辜負國相之職以及君王的信任,恪盡職守,

為趙國的發展和延續傾盡心力,無愧荀子輔國社稷之臣的讚譽。

二、政治才能:寡慮淺謀

平原君在當時名重於七國,但由於本人的才智限制,他的行事也表現出短視淺謀的一面。應侯范雎對此有過評價。應侯以為,平原君之所以能夠顯名於天下,

是因為天下之王為表象所惑,但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平原君不過空有其名。

應侯有此評價的主要依據是趙公子成、李兌殺害主父,但平原君仍舊位居其下,並未為父親報仇。這就不得不說到其父趙武靈王的事。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趙武靈王十六年,娶吳娃。吳娃得武靈王愛重,其子何後被立為王,是為惠文王。惠文王三年,主父封長子章於代,為安陽君,公子章不服。惠文王四年,公子章謀反,失敗,前往沙丘尋求主父庇護,

主父不忍,開門納之。公子成、李兌圍沙丘,殺公子章及叛軍。

當時惠文王年少,公子成與李兌專權,因害怕主父事後責罰圍困沙丘犯上之罪,將主父圍困致死。此後,公子成為相,號安平君,李兌為司寇。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應侯認為,平原君曾位居殺父仇人之下,不能說是賢明之人。如果說,以應侯之言來要求平原君不免有求全責備之嫌,

那麼,在主張接收韓上黨一事上,平原君的確可稱短視。

趙孝成王四年,韓上黨郡守馮亭派使者告訴趙王,秦攻韓,韓難以抵擋,想要獻上黨於趙。趙王見了使者之後,召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趙豹認為,秦對上黨志在必得,馮亭此時獻上黨於趙,只是欲嫁其禍,因此不贊同接收上黨之地。

趙王不以為然,又召趙勝、趙禹商議此事。

平原君二人以為,秦攻韓,韓獻上黨,趙坐收漁翁之利,不費一兵一卒取上黨城邑,與以往的征戰相比,可算是大利,

因此主張接收韓上黨之地。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平原君這一決議,引起了歷代學者對其在長平之戰中的功過是非的探討。司馬遷以“利令智昏”四字評之,

說:“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他認為,正是因為平原君這一決議,趙國兵陷長平,損失慘重,以至邯鄲垂亡。

《史記集解》引三國譙周的話為平原君做了辯護:“長平之陷,乃趙王信間易將之咎,何怨平原受馮亭哉?”譙周以為,長平之戰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於趙王聽信秦國反間之言,以趙括代廉頗為將,不應該怨憤於平原君接收上黨的主張。譙周的言論有一定道理,但明代吳鼎對此提出了異議,

說:“信間易將固自趙王,而貪利啟釁,實由平原君始謀之不臧也。”

吳鼎認為,平原君畢竟在此事上考慮不周,有失謀劃,也應為長平之戰負一定責任。蘇轍直接為平原君定了罪,

他說:“及韓馮亭以上黨嫁禍於趙,趙豹明其不可,

而勝貪取之,長平之禍成於勝一言。”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蘇轍認為長平之戰這場禍事皆因平原君之言而起。黃震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說:“向使不受上黨之嫁禍,則趙必無長平之敗,亦必無邯鄲之圍。”

黃震認為,倘若趙國不受韓上黨之地,則秦趙之間必無長平之戰,趙國亦不必受邯鄲之困。因此,他以為平原君在邯鄲之圍中的功績不足以贖之前的誤國之罪。

鮑彪說得更明確:

“平陽嫁禍之言,豈不易曉,而孝成怒之,昏於利也。勝、禹人而順旨,以濟其欲,不幾於一言而喪邦歟?”

他認為平原君主張接收上黨的話已經達到了以一言而喪邦的程度,在虞卿想要為平原君存邯鄲之功請封的時候,鮑彪指斥平原君“失計於馮亭,以挑秦禍,幾喪趙國之半,馴致邯鄲之圍,何功之足論哉?”將長平之戰的失利與邯鄲之圍完全歸咎於平原君。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吳師道也說,平原君在邯鄲之圍中的功績仍舊是“功不贖過”。對於這樣的觀點,元代胡三省提出了異議,

他認為,“秦有吞天下之心,使趙不受上黨而秦得之,

亦必據上黨而攻趙,故趙之禍不在於受上黨,而在於用趙括。”胡三省從秦王的野心方面為平原君接收上黨的主張做了辯護,認為秦遲早會攻打趙國,趙國的失敗不在於接收上黨,而在於以趙括代廉頗為將。

清代全祖望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

“平原君受馮亭之邑,致喪師於長平,太史公以為‘利令智昏’,不睹大體。

全子曰:此成敗論人之言也。從來地有所必爭,興王定霸,必先據形勝之區。太行天下之脊,而上黨最為要害,勁兵出焉。……秦之所以必得此而甘心者,亦以囊括三晉,機關全系乎此,非徒以爭一日之勝也。……趙之所以幾於亡國而不復振者,不在受馮亭,而在用趙括,然固非平原之過也。”

全祖望指明瞭上黨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秦國的野心,認為秦趙之戰無可避免,上黨城邑對趙也很重要,不可輕棄,他與譙周、胡三省三人一致認為,長平之戰的失利,

主要原因在於趙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為將,而這一點,並非是平原君的過錯。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關於平原君在長平之戰中的功過問題,歷代學者爭論不休。應該說明的是,從平原君主張接收上黨到長平兵敗,再到邯鄲被圍,其間發生了諸如孝成王以趙括代廉頗以及拒絕虞卿親楚、魏以媾和的建議,

這些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長平戰敗以及邯鄲被圍的後果。

誠然,平原君在上黨一事上表現得過分急功近利,太史公所言“利令智昏”四字,確是恰如其分。但說平原君一人導致了長平之戰失利以及邯鄲被圍的後果,則不免有些牽強。

胡三省和全祖望先生的辯護之詞並非沒有道理,秦王的確野心勃勃,

想要吞沒趙國;上黨與趙唇齒相依,它的戰略地位對於趙國來說也的確很重要。從這兩點來看,平原君主張接收上黨一事似乎很容易被理解。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儘管如此,平原君在此事上仍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回過頭來看《戰國策》中的記載會發現,從始至終,平原君主張接收上黨的理由並非是上黨對於趙國的重要性以及秦趙之戰不可避免這兩點,

而是“此大利也。”

也就是說,他並未考慮到上黨的戰略地位以及秦王的野心問題,遑論無故之利所帶來的禍患。他只是貪圖眼前的利益,應承此事。作為趙國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

平原君似乎過於短視了,無怪乎太史公以“利令智昏”評之。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如果說因為上黨之事認定平原君短視淺謀有些勉強,那他推薦齊國田單將趙軍與燕國戰一事,更加印證了這一點。燕國封宋人榮蚡為高陽君,使他領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向趙王推薦了齊將田單領趙軍抵禦燕國,

代價是趙王割濟東三城市邑五十七給齊國。趙奢聽聞此事,前去詢問平原君。

趙奢將田單的算計以及這場戰爭的後果分析得很透徹。燕封宋人榮蚡為高陽君,使他領兵攻打趙國,這說明戰國時人並無太強烈的國家觀念,這也許是平原君推薦田單的理由之一。但田單畢竟為齊國宗室之人,且親手收復齊國失地七十餘城,被封安平君,他不可能對齊毫無感情,更不可能在燕趙之戰中毫無私心。趙奢對田單的分析是很準確的。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而平原君僅因為燕、齊之仇深,便認定齊將田單會一心一意幫助趙國攻打燕國,可以說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果然,田單有心消耗趙國國力,此戰曠日持久,趙國得不償失。對於平原君此舉,

鮑彪嘆道:“馬服之請將.自知明也;其策安平,知彼明也。夫安平,齊宗也,

其不強趙以奪齊之霸,人之情也。此言若易聽而不見聽,孰謂平原君智乎?”也許因為趙國貴族集團和官僚集團的對立,平原君放棄了官僚集團中的廉頗和趙奢,對趙奢如此簡明扼要的形勢分析視而不見,最終使趙國得不償失。

令秦王對其國家有所忌憚的趙國之相平原君,也有其短視淺謀的一面

三、總結

平原君身為趙國之相,權重名高,賢名遠揚,他聯魏抗秦,又與韓國交好,以至令秦王有所忌憚,這都體現了平原君對趙國乃至整個戰國格局的重要影響,也為他贏得了聲譽。但平原君貪圖韓上黨之利,又在戰時棄廉頗、趙奢而不用,割地以求他國之將,使趙國蒙受極大的損失,體現出短視淺謀的一面。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