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天才少年投河自盡”:自私的父愛,到底是如何擊垮孩子的?

由 漫風慢慢說 發表于 運動2022-08-16
簡介也許看完這個故事,有的父母會反駁:我也知道逼孩子學習不好,但是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

卡爾威特長大後怎麼樣了

01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黑塞在小說

《在輪下》

中,講述了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少年漢斯自幼就才華過人,被大家視為天才。他本來喜歡親近大自然,但是因為“盛名在外”,為了不辜負師長的眾望,就犧牲一切愛好努力學習。

成績優異的他,考上了他人夢寐以求的神學院,彷彿一隻腳踏入了上流社會的大門。機緣巧合下,漢斯結識了同樣天賦過人的赫爾曼。但是後者卻視功名為糞土,鄙視苦行僧一樣學習的漢斯。

“其實你是不喜歡用功的,只不過是害怕老師和你父親罷了。就算得了第一名或第二名,又能怎麼樣呢?雖然我是第二十名,但並不表示我就比你們笨。”

在赫爾曼的影響下,好似“學習機器”一般的漢斯,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迷茫中,他學習下滑,最終退學收場。從小就指望海斯透過學習,不嚴苛對待兒子的父親幾乎要崩潰,在學業和家人的雙重打擊下,漢斯選擇了投河自盡。

一位天才少年,就此隕落在“車輪下”。

“天才少年投河自盡”:自私的父愛,到底是如何擊垮孩子的?

也許看完這個故事,有的父母會反駁:

我也知道逼孩子學習不好,但是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如果只一味強調“快樂童年”,那麼他們長大一樣要被社會淘汰啊!

其實,在硬逼著孩子努力,和放縱孩子之間,總是會有第三條道路可選的。

這就是

《正面管教:卡爾·威特的教育》

的教養方式。

“天才少年投河自盡”:自私的父愛,到底是如何擊垮孩子的?

02

卡爾威特,本來是德國的一位鄉村牧師。為了幫助智商較低的兒子小卡爾,能和正常孩子一樣走入社會,他堅持用科學的方法教養孩子學習,最終讓兒子成為了我們眼中的“天才”。

9歲的小卡爾,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等五國語言,通曉動植物學、物理學,尤其擅長數學;

在他還未滿14歲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哲學博士學位;

兩年後,16歲的小卡爾又取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經過多年海外遊離的經歷,在23歲那一年,成為了學校的簽約教授。和漢斯“天妒英才”的悲慘結局不同,他在83歲時才去世,並獲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緬懷。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與老威特堅持的教育理念有關。

他認為,決定孩子成長的關鍵因素,並非是天賦,而是後期的早期教育方式。和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著更舉足輕重的作用。

也許有人會不屑一顧,這想法現今誰不知道啊,還用提出來單獨強調嗎?

可是你別忘了,老威特他們所屬的時代,是100多年前的的德國。當時的人們,還普遍認為學習是有害健康的,鄉村也充滿了酗酒和賭博的亂象,遠非現在人人都重視教育的現代社會。

可以說,卡爾·威特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已經超脫於當時的社會環境,用著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兒童的教育問題。

因為他的傑出貢獻,所以卡爾·威特被稱為

“兒童早期教育之父”

,他的教育理論凝結成《正面管教:卡爾·威特的教育》穿越時空,仍熠熠生輝,讓全球千萬家庭受益。

截至目前,這本書已在全球銷量累計超過2億冊,中國大陸銷量突破500萬冊。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被宋慶齡稱為“萬世師表”的陶行知先生,就這樣評價:

“《

卡爾·威特的教育

》這本書出來以後,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煩惱。這本書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

“天才少年投河自盡”:自私的父愛,到底是如何擊垮孩子的?

03

卡爾·威特在教育小卡爾的過程中,一直遵循的目標,是引導及訓練兒子在幼年這段可塑造及發展性極強的時期中的判斷能力,即“引導孩子正確地思考問題”。

正是基於這一目標,老威特在培養孩子的啟蒙過程中,並不是進行單純地知識堆砌,而是從各個方面進行全面引導。

在孩子還沒有學會說話前,他就和兒子描述周圍各個物品的名稱,以及人體部位的名稱。在介紹的過程中,寓教於樂是關鍵點,比如在小卡爾面前晃動“中指”、“小指”等,並且不斷清晰明白地重複這個單詞。

等孩子大一點了,父親就帶著兒子走出房間,去街道、公園裡散步。面對兩棵高矮不同的樹,父親會指著矮小的樹,說“這棵樹非常小!”然後指向另外一棵高樹,“這是棵比較高的樹”。

這種擴充套件兒童認知的方式,都是以玩耍的方式進行的,所以不會讓孩子感到無趣。

“陪著孩子玩應該是一項輕鬆且讓人愉悅的事情,它能夠喚醒、引導以及激發孩子潛在的力量。我們應從最普遍、最易感受到的東西著手,因為對小孩子來說那些精美的事物沒什麼意義。”

等孩子長大一點,老威特就會帶著小卡爾,踏上短途旅行。其他城市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動植物園、藝術展覽館等場所,都會讓孩子增長見識,將書本中的知識真正融入血液。

“天才少年投河自盡”:自私的父愛,到底是如何擊垮孩子的?

老威特和兒子交流的過程中,從來都是把對方當做平等的個體來對待的。他不會使用疊詞等“寶寶語言”,也不會降低自己的語言水平來遷就對方。他認為,對本國語言的早起領會,會讓兒子的只能水平日益進步,也使他擁有更好的學習外語能力。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老威特也給自己定下了2個要求:

一是作為父母,自身一定要對要介紹的事物本身,有著恰當的認知。加入自己做不到,那就主動去學習。

二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認真對待他們的提問。“習慣了思索的孩子,每一刻都在學習。”

“天才少年投河自盡”:自私的父愛,到底是如何擊垮孩子的?

寫在最後:

卡爾·威特和《在輪下》漢斯父親相比,對兒子的嚴苛要求絲毫不遜色。但為什麼小卡爾可以一生幸福美滿,而漢斯卻選擇親手結束生命呢?真正的原因,還是和兩位父親對成功的定義不同所決定的。

漢斯的父親為了讓兒子成功透過考試,禁止他參與一切娛樂活動,更不要提自由時間了。小漢斯為了提高成績,每天到不同的老師家中補課。因為父親希望藉由兒子的成功,“向著自己所遙不可及的尊貴領域衍生而去。”

所以漢斯的自我價值,是完全附加在自己的“學習好”上的。一旦他退學回家,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都完全崩盤,只能選擇自我終結。

同為父親的卡爾·威特則不同,他希望將兒子變成“一個健康、壯實、開心的年輕人”,而並非是一個孱弱多病的學習機器。因為小卡爾的內心充滿陽光與溫暖,認同自己的存在意義,遇到困難和挫折也不容易被擊垮。

著名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詩:

“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

孩子是藉由我們誕生人間的生命,但是他們不屬於任何人,只屬於自己和未來。父母只能做的,也只是各展所長,引導他們發現內心更多的力量罷了。

感興趣的父母,可以點選下方連結下單,早讀早受益~

“天才少年投河自盡”:自私的父愛,到底是如何擊垮孩子的?

注: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