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沒有詩詞大會,也沒有《星星詩刊》,古代詩歌是怎麼流傳開來的?

由 味詩頻道 發表于 運動2022-08-10
簡介還有一位唐朝詩人項斯,沒有成名的時候,也捧著詩作去見前輩詩人楊敬之

傳怎麼組詞語

古代出版業不發達,傳播工具更是幾乎一片空白,在沒有詩詞大會、《星星詩刊》、朋友圈、詩詞群的年代,詩人們的詩詞歌賦是怎麼做到眾所皆知,並流傳後世的?

有人會說:口耳相傳唄。

可惜“世人”並不全是“詩人”,雖然兩個字聽起來只是聲調不同,絕大部分世人欣賞詩歌的水平還停留在打油詩的層次,風華絕代的好詩,傳播門檻都是很高的。

所以,在沒有經過“地毯式掃盲”的古代,

指望一群目不識丁的老百姓傳播詩歌,無異於說笑話。

就算口耳相傳行得通,聽說過

“以訛傳訛”嗎?經過的環節多了,難免會越來越失真,最後變得面目全非,連作者都會張冠李戴。

沒有詩詞大會,也沒有《星星詩刊》,古代詩歌是怎麼流傳開來的?

元朝詩人貢性之有一首《湧金門見柳》:

“湧金門外柳垂金,三日不來成綠陰。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

這首名詩已經夠膾炙人口了,可是明朝徐《筆精》和清朝錢謙益《列朝詩集》還以為是日本人的作品,袁枚《隨園詩話》又把它歸在李金娥名下。

所以錢鍾書先生打趣說:

“也許都因為這首詩流傳得很廣很遠,險的回不來老家了。”

好在雖然險些

“流落異鄉”,這首詩畢竟倖存下來,歷史上無數詩歌就沒這麼幸運了,像一粒粒塵灰,湮滅在歲月的風沙裡。

比如杜甫,現在流傳下來的詩篇,據說都是他

40歲到58歲去世前的作品,40歲以前的詩作已經下落不明。

又比如李白,他去世後,其族叔李陽冰將他畢生的詩稿整理成《草堂集》

10卷,可是最後也失傳了。

像李杜這樣光焰萬丈的

“雙子星座”,其詩作都無法倖免,更何況那些無名詩人呢?

沒有詩詞大會,也沒有《星星詩刊》,古代詩歌是怎麼流傳開來的?

所以在古代,詩人似乎是一個

“高危行業”,只能鉚著勁地和時間玩命賽跑。

要讓自己的作品不曇花一現,只有兩個途徑:一是

“主動傳播”,儘量提高自己作為詩人的地位和知名度,用名氣包裝作品,才能夠最大範圍地廣為人知;

二是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透過合適的渠道“發表”,爭取在民間各種歌曲、詩話、甚至軼聞裡實現

“被動傳播”,做到婦孺皆知。

東邊不亮西邊亮,誰知道會遇上什麼機緣,讓自己孤心苦詣生出來的“孩子”一夜成名,甚至名垂千古呢?

今天先說說

“主動傳播”的第一種方式——向

名流

大腕

“投稿”。

古時候文人要突破階層固化,進入上流社會,最好的捷徑是走科考之路,而科舉考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考詩賦。

由於科舉考試始於隋朝(公元605年),格律詩又完備於唐朝,所以在很長時期內,科場都是考格律詩。

為了提升名氣,爭取順利及第,當時形成一種預設的社會風氣,

應試的舉子們在正式開考前,通常會把自己得意的詩作呈送給京城政壇和文壇的前輩大佬,希望他們能垂以青眼,向主持考試的禮部推薦,及第的

希望就會大得多。

沒有詩詞大會,也沒有《星星詩刊》,古代詩歌是怎麼流傳開來的?

眾所周知,李白一夜成名,就和詩壇大

V

賀知章一次至關重要的

“點贊”分不開。

李白剛到首都長安,前去拜會詩人

前輩

賀知章,並呈上古風長篇《蜀道難》。

賀知章

“讀未竟,稱歎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

老賀稱讚李白為“謫仙人”,高興地解下身上的金龜飾品換來美酒,和李白喝得酩酊大醉,沒過多久,李白就大名震於長安了。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白居易。這位後來的詩界大佬十六歲時到長安參加考試,考試之前,也去拜見著名詩人和著作郎顧況。

顧況讀了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聞名於世的那首詩),馬上改變輕視的態度,收回剛才對他打算留在長安的嘲笑,

讚不絕口道:

“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詩,留在長安當然容易了!”

沒有詩詞大會,也沒有《星星詩刊》,古代詩歌是怎麼流傳開來的?

另一個詩人

的經歷,則富有傳奇色彩。

也是唐朝,詩人朱慶餘揹著行囊到長安應試,寫了一首詩呈獻給張籍,希望得到這位著名詩人和高官的賞識。

《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醜媳婦要見公婆了,忐忑不安地問,相公,我眉毛到底畫得好不好嘛?

比喻蘊籍妥貼,筆調幽默大膽,

但是

對自己和張籍身份地位的把握非常到位,“拿捏得死死的。”

張籍成功地被他撩到了,讀後哈哈大笑,也以詩作答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媳婦,你明明知道自己很漂亮,還故意這樣問我。放心吧,你好極了,隨便哼首曲子,都迷死人!

這種風雅的

“枕頭風”吹來吹去,結果是朱詩人不出意料地登科及第。

沒有詩詞大會,也沒有《星星詩刊》,古代詩歌是怎麼流傳開來的?

還有一位

唐朝詩人

項斯,沒有

成名的時候,也捧著詩作去見前輩詩人楊

敬之。

楊敬之和藹可親,特別喜歡這個後生

(苦愛之)

贈詩

一首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小項啊,我早就是你的忠實讀者了,沒想到你的人品比詩還好!像你這樣的人才,沒有理由把你藏起來,老夫以後逢人就說你的好話!

果然,小項第二年就高中進士,這個典故還誕生了一個說情界的專業術語:

“說項”。

就這樣,隨著詩人們魚躍龍門,進入官場,社會地位大大提高,對於

傳播

他們的詩作自然大大有利了。

所謂“居高聲自遠,非是

藉秋風

”,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您有什麼想法,歡迎關注,留言交流。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