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運動

頸椎病的常用輔助檢查

由 脊柱外科林紅教授 發表于 運動2022-07-18
簡介頸椎CT檢查可以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及硬脊膜受壓情況

頸椎病專科查體怎麼寫

頸椎病的診斷需要症狀、體徵、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相結合進行判斷。常用的輔助檢查有:頸椎X線攝片,頸椎CT,頸椎MRI及肌電圖檢查。

頸椎X線攝片雖只能瞭解骨性結構,仍有重要意義。可以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例如生理前凸減小、反曲,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贅形成等。特殊體位還能顯示頸椎節段不穩定。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習慣的改變,頸椎始終處於過屈的強迫體位,頸周韌帶和肌肉受力不平衡,出現頸椎動態不穩。然而這種動態不穩在頸椎正側位片,乃至頸椎MRI都難以發現。在常規攝片的基礎上加拍過屈過伸位片對該病變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頸椎過伸過屈位片是指患者在極度屈曲伸直頸部拍攝的頸椎X線。過屈過伸位片主要適用於頸椎不穩的診斷。

CT可顯示椎間盤突出、鈣化,黃韌帶骨化,頸椎管矢狀徑變小,脊髓受壓。CT基本原理建立在人體各組織對X線不同吸收能力上。CT用X線對待檢部位進行投射,透過接收器接受投過的X線,再經電子計算機數字化處理,用不同的灰度值表示接收到的X線量,重新構建成這一檢查部位的斷層影象。頸椎CT檢查可以清楚地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態、和神經根及硬脊膜受壓情況。還可以顯示黃韌帶肥厚、小關節增生、椎管或側隱窩狹窄等情況。CT對骨的成像比MRI清楚,所以在顯示椎間盤鈣化和後縱韌帶骨化方面較核磁共振(MRI)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CT對脊髓和軟組織的顯示沒有MRI清楚,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

頸椎病的常用輔助檢查

典型頸椎病CT影像(中山醫院)

MRI可顯示致壓物引起的硬膜囊間隙消失,脊髓損傷在脊髓內出現高訊號區。MRI利用人體不同組織中的運動質子的密度不同,應用磁共振的原理,在外磁場中對人體發射無線脈衝,使質子發生共振現象。當脈衝停止後,透過接收釋放的能量轉換成數字訊號,重建成不同灰度的磁共振影象。MRI對軟組織的解析度非常高,而且能從多個角度對待檢部位進行成像,因此在軟組織清晰度和靈敏度上都優於CT,也沒有放射性,對人體無害。MRI在頸椎病的診斷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陽性率可達99%以上。較之CT,可以多方位成像(橫斷面、冠狀面、矢狀面和斜面),解剖結構細節顯示更好,對組織結構的細微病理變化更敏感(如脊髓變性、脊髓空洞),由訊號強度可以確定組織的型別(如脂肪、血液和水),對軟組織病變的解析度更敏感。可以更加清晰地觀察病變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程度、形態及其與硬膜囊、神經根等周圍組織的關係,尤其對於椎管內腫瘤及其他疾病如結核等的鑑別更有幫助,所以對頸椎病的檢查,MRI最有優勢。

頸椎病的常用輔助檢查

典型頸椎病MRI影像(中山醫院)

肌電圖檢查可以明確神經損傷的數量、位置,以及鑑別其他神經相關疾病,例如腕管綜合徵、周圍神經病變等。肌電圖是對周圍神經與肌肉的電生理檢查方法,可用於觀察並記錄肌肉在靜止、主動收縮和支配其的周圍神經受刺激時的電活動,同時也可用來測量周圍神經的傳導速度。在頸椎病的診斷上,肌電圖主要透過檢查雙上肢肌肉的興奮性來反映相應神經根的狀態,並根據異常電活動的分佈範圍來判斷椎間盤突出和神經根受壓的節段。在鑑別頸椎病與胸廓出口綜合徵、肘管綜合症、尺管綜合徵及周圍神經病變的準確率>90%,但與MRI相比並不是首選的檢查手段,可用於輔助診斷和判斷神經根的受壓情況,同時也是和神經內科疾病鑑別的重要參考依據。它也可以用來作為判斷治療後神經恢復情況的指標之一。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