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以史為引:科舉制度邏輯背後的利益制衡

由 蟲二尤在 發表于 人文2022-07-02
簡介考試的作用是制衡,不是創造更多的“能人”,不利於結構穩定,社會遠遠沒有發展到施展個體才華從而進行合理分配利益的地步,起碼既得利益者不願看到如此發生

詭寄田糧是什麼意思

銷售人員的都知道,老闆要的是業績,以考產品知識為主,對企業生存的最終結果來說是災難。這個淺顯的道理李世民自己不知道?

以史為引:科舉制度邏輯背後的利益制衡

科舉進階極難,秀才已相當於重點本科生

科舉制由楊堅提出,楊廣創立,但真正確立併發揚東亞各國是從大唐貞觀年開始。李世民自豪的說“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對於這句話,通常的解釋是,英雄都來了我這裡,誰還能與我匹敵?其實這句話解釋的不夠透徹。什麼還沒做,怎麼就是英雄了?作為唐帝國真正的締造者,凌煙閣那幾位誰參加科舉?他手下的文臣武將哪一個不是實戰出來的。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有志向的人都去考試了,從此再也沒有能與他為敵的英雄了,因此他是無敵的,這個邏輯更符合其人生經歷與性格。

回到文初,既然一個公司真正的利潤來自一線的實戰結果,那唐代的國家機器也一樣。所以唐初太宗巧用翰林院把這些考試的“英雄們”豢養起來做“籠中雀”,以供陪玩。實際掌權者還是開國功勳及其派系們。

最重要的問題是,秦實行郡縣制後,從漢的“舉孝廉”到“九品中正制”,也沒見近一千年時間裡中國各朝代缺人才,為什麼到了隋唐就必須得用“科舉制”,非的考試了?教科書答案是南北朝給世家大族的衝擊,導致門閥制度的衰落……

以史為引:科舉制度邏輯背後的利益制衡

主流觀點門閥的衰落原因

這就有問題了,按市場規律,王老吉和加多寶打架,死的應該是和其正才對。老士族敗落就一定有新士族崛起,即使兩敗俱傷也會有新勢力取代。何況唐初地方豪族實力極其強大,強大到認為一國天子的李家門楣太低,不願與皇家通婚的地步。

門閥制度的由來可上溯到秦漢,誰家裡有一兩本書,比如有部《尚書》,就可世代做官,因為普通老百姓家裡沒有書,這叫家學。長期的知識壟斷、權利壟斷,最終必然會形成土地兼併、經濟壟斷,從而覆滅王朝。這才是經歷過漢晉傾覆,又引發大規模異族入侵後,楊堅與李世民想要改變的,改變利益的分配。

但有唐一代只是布棋,效果甚微,科舉為什麼沒幹過一幫不學無術的大頭兵,最後藩鎮割據,讓一個販鹽“學渣”,“沖天香陣透長安”。

以史為引:科舉制度邏輯背後的利益制衡

印刷術徹底衝擊知識壟斷

原因有很多,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印刷術還沒有成熟及流行,“家學”並沒有受到致命衝擊。所以宋朝那幫平民大學士可以在岳陽樓慨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又可以在大西北抵夏御遼,真正做到了出將入相。

以史為引:科舉制度邏輯背後的利益制衡

北宋名將狄青,49歲,抑鬱而終

以上有關考試製度的優缺點其實完美契合唐宋兩朝。表面看,宋考試由外崩壞,唐不考試由內崩壞。但制度只是手段,每個朝代的崩壞都是在試錯制度。宋就是有了印刷術的唐代,必然會走上平民階級的文官道路,韓琦指著樞密使、國家軍委主席狄青的鼻子說,“你算什麼男兒,西華門外唱名者方為男兒”。這話相當於李斯罵王翦、桑弘羊罵衛青、魏徵罵李靖,說一代名將不是男人。在宋以前不敢想象。

大部分平民階層讀書人掌握權力之後,會裹挾著社會底層的“暴戾”,從那時開始就有了“幾代培養一個貴族”的認知傾向,還是擺脫不了“門閥”思維。

唐宋既然沒有透過考試,跳脫改朝換代的週期論,為什麼後來朝代依然實行該制度。比如元著名的“九儒十丐”,社會地位只比乞丐高一層,元實行的科舉制,更像是安慰劑,並不會以此擢拔漢人為重要官員,何況當時文人已然流行“詩詞歌賦”誇耀於世、而不懂經世之學,這也是考試最大弊端“紙上得來終覺淺”。但元的快速崩盤不是因為考試,而是民族壓迫的統治。

經歷元打斷漢人世族的統治,明代再也沒有“三代”以上的世家豪族。即使開國皇帝更是厭惡考試上來的文官,和宋形成鮮明對比,但也不得不用考試製度來為帝國篩選官員,畢竟歷史已經徹底進入平民社會。不論宋明兩代對文人的態度如何大相徑庭,亡國背後都有文人做以推手。

滿清吸取元的教訓,立國之前就大量啟用投降的漢族文人及世家武將。此時的科舉制又像是回到了唐代,用考試製度作為漢人不滿的發洩渠道。但清一代的政治特點就是“防漢”。

以史為引:科舉制度邏輯背後的利益制衡

開清第一功臣,洪承疇只封三等輕車都尉

從考試製度看唐宋元明清,就可以窺探歷史在螺旋式的上升發展,它本作為手段來進行各階層的利益分配,達到相互制衡以保證社會的正常執行。但它的影響力遠不止於此,唐太宗也不會想到,他的一個舉措會造就整個東亞人的性格。

論考試能力在全世界,東亞人已入化境的水平,無出其右。不論是朝鮮、韓國、日本等這些主要國家,每個人都想用考試參與到資源分配的角色。這就足以說明上個世紀,整個東亞為什麼會淪落入“劣等民族”,因為只想參與已有的資源分配中,再沒有精力去探索發掘新資源,最後不得已全面西化進行追趕。

如今的考試製度,考上的人多了提高分數線、考不上的人多了降低分數線。它的本質還是制衡,因為資源有限,它必須人為製造出階層來,達到社會結構上的“維穩”。

難道現在的社會水平達不到孔子兩千多年前提出來的“有教無類”嗎?可以,商家都可以知道每個人的喜好,中西醫也知道根據不同人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法,教育體系就不能根據個體的差異化,給每個人一個客觀的評分嗎?起碼在這個時代很容易做到,但不能做。考試的作用是制衡,不是創造更多的“能人”,不利於結構穩定,社會遠遠沒有發展到施展個體才華從而進行合理分配利益的地步,起碼既得利益者不願看到如此發生。

郭德綱說過,拋下一捧米粒,會形成一個小堆,大量的米在底下,而米堆尖端是少量的,但總有許多米會滾落到其他地方,而這些米也是尖端的。

以史為引:科舉制度邏輯背後的利益制衡

每個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命,選擇擰巴的抗爭固然偉大,但放棄亦是人生真諦。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能在傳統體系裡搏殺,更證明了自己有無限可能,何不“扶搖直上九萬里”……

蟲二尤在 於2022。6。21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