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由 驛路筆記 發表于 人文2022-07-02
簡介這種達觀的思想,在蘇軾詞中表現得極為普遍,而在這首詞中則更明顯,詞人俯仰天地,縱覽古今,得出的結論“一切無情”

俯仰天地的上一句是什麼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序文中寫道: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似乎用再多的筆墨,也寫不盡東坡先生的傳奇人生。一千個讀者心中,會有一千個東坡居士的形象。不妨去詩詞中獨自品味,學習瞻仰他豁達的人生態度。

01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節,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時所作。當時蘇軾正和胞弟蘇轍分離,在中秋節之夜望月懷人,故作此詞,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望月懷人,勾勒出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孤獨境界,可謂遺世獨立。透過對月亮陰晴圓缺的追問,表現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味,達到了社會和自然的高度契合。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被後世千古傳頌,經久不息。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02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蘇軾貶官黃州時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几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乃一閒職。他在舊城營地闢畦耕種,遊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他胸懷豁達,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

透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

03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鬃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公元1075年,蘇軾在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在一次打獵活動中,蘇軾寫了這首氣勢雄渾的詞。這首詞

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後又作出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04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一首悼亡詞,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蘇軾19歲時與16歲的王弗結為連理,兩人恩愛情深。十年後,王弗去世,給蘇軾以很大的打擊。1075年,蘇軾任密州知州,年已四十。當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夢見王氏,故作此詞。詞的上闋記實,下闋記夢,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05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這是一首紀遊詞,以時間為序來鋪敘景物。詞的上片寫早春景象,下片寫作者與同遊者遊山時以清茶野餐的風味。作品充滿春天的氣息,洋溢著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健勝進取的精神。詞作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閒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06 定風波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如果心靜,世界自然清靜。其實世界萬物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我們有了分別心才有了世界永珍。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謂“寵辱不驚”。蘇軾在這裡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哲理,歸去之後(可理解心靈的皈依),心靈進入了寧靜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風雨或陽光,哪有什麼區別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勸人既不要因風雨而擔驚受怕,也不要因陽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處之。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07 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透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複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

08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此詞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豐六年(1083年)初作於黃州。定慧院,位於湖北黃岡縣東南,是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初居之地。在這首詞中,作者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託物寓懷,表達了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此詞借物比興。人似飛鴻,飛鴻似人,非鴻非人,亦鴻亦人,人不掩鴻,鴻不掩人,人與鴻凝為一體,託鴻以見人。東坡又有詩云:“人似秋鴻來有信,去如春夢了無痕。”

09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溼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首詞又名《快哉亭作》,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全詞透過描繪快哉亭

周圍壯闊的山光水色,抒發了作者曠達豪邁的處世精神。此詞描寫的物件,主要是“快哉亭”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圖景,展現出一片空闊無際的境界,充滿了蒼茫闊遠的情致。“知君為我新作”兩句,交待新亭的建立,點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關係,反客為主、詼諧風趣地把張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說成特意為自己而造,又寫亭臺窗戶塗抹上青紅兩色油漆,色彩猶新。“溼”字形容油漆未乾,頗為傳神。

10 滿庭芳·蝸角虛名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幹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

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

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

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這首《滿庭芳》以議論為主,夾以抒情。上片由諷世到憤世,下片從自嘆到自適。它真實地展現了一個失敗者複雜的內心世界,也生動地刻畫了詞人憤世俗和飄逸曠達的兩個性格層次,在封建社會中很有典型意義。

蘇軾在詞中擅長抒寫人生。他高於一般詞人之

處,在於他能從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渦中解脫出來,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蘇軾描寫的人類心靈就比別人多一個層次。這也是他的詞能使人“登高望遠”的一個重要原因。

詞人重在解脫,在感情生活中表達了一種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議論入詞。此首《滿庭芳》便表現出這一特色。詞人“滿心而發,肆口而成”,意顯詞淺,帶有口語化的痕跡,似毫不經意,然又頗具匠心。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11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參寥,即僧道潛,為蘇軾好友。公元1091年,蘇軾由杭州知州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在即將離開杭州時,蘇軾作此詞贈予參寥。

詞作起勢不凡,以錢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分地表現了詞人的豪情。首二句寫江潮“有情”而來,卻終“無情”而歸,似有情而實無情。“幾度斜暉”的發問,又寫出天上陽光的無情。地上潮水無情而歸,天上夕陽無情而下,則是天地無情,萬物無情。“俯仰昔人非”寫人世轉瞬萬變,如同夢幻,這又是社會人生的無情。對此無情的人生,詞人的態度卻很樂觀,“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人傷心,也不必為現實憂慮,因而他能超脫時俗,“白首忘機”。這種達觀的思想,在蘇軾詞中表現得極為普遍,而在這首詞中則更明顯,詞人俯仰天地,縱覽古今,得出的結論“一切無情”。因此,他的“忘機”,就帶有深刻的悟性。

詞中抒寫出世的高想,表現人生空漠之感,卻以豪邁的氣勢出之,使人惟覺其氣象崢嶸,而毫無頹唐、消極之感。詞人強調達觀和“忘機”,使人感到的卻是他對友情的無比珍重。蘇軾達觀中充滿豪氣,嚮往出世又執著於友情的個性,於此可見一斑。

12

臨江仙·夜歸臨皋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作於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後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餘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的心聲。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13 蝶戀花·春景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本詞為傷春之作,上闋寫暮春的景象:花落殘紅、楊花漫天、芳草萋萋。下闋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裡,“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透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14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曾到過蘄水清泉寺。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上闋寫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15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蘇軾曾率眾人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途中寫就《浣溪沙》片語五首,此為第四首。本詞描寫了農村風光優美、民風淳樸、農事忙碌的景象,充滿於鄉間趣味。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16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此詞作於蘇軾貶謫黃州時期,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自我寫照。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全詞描繪了一幅夏日雨後的農村小景,表現出作者雨後遊賞的歡快、閒適心境。全文看似寫景,實則是一種心境的鋪墊。“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17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是一首讚美西湖美景的詩。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作者暢遊西湖,從早到晚,一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思,意篤八極,神遊萬仞。於是乎寫就了這首傳誦一時的佳作。

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的不同景色。“水光瀲灩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

詩的後兩句進一步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

18 東欄梨花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感情,讓人們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詩人完成這首詩已年屆不惑,翻來覆去也才只看過了40個清明,心中無法揣測還有幾度梨花可看。清明年年如期而至,梨花歲歲伴著漫天飄揚的柳絮,而如寄的人生則只有一個盛年,誠如作者在另一首詩中所嘆:“夢裡青春可得追?”這正是這首梨花詩深藏著的綿綿不盡的情思,它寄託了作者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細膩而真實的寫照。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19 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

“烏臺詩案”,蘇軾差一點就死在獄中。在這期間,蘇軾寫下了兩首詩給弟弟,這是其中第一首。

全詩寫詩人與蘇轍之間的感情。

前四句,重在託付家人,希望得

到蘇轍的照料。

後四句則言兄弟之情。

詩人對於生死之事本來不太執著,無論是何處的青山都可以作為埋葬我的地方,但是,當自己故去之後,恐怕每逢夜雨秋燈之時,孤身一人的弟弟都將會苦苦地思念死去的兄長。

20 初到黃州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接,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這首詩語言平實清淺,卻深刻揭示出蘇軾初到黃州時複雜矛盾的心情。以

自嘲口吻開頭,此前詩人一直官卑職微,只做過杭州通判,密州、徐

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僅兩月便下御史臺獄,年輕時的抱負均成泡影,只能說為口腹生計而奔忙。

“老來”,詩人當時方四十五歲,這個年齡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蘇軾作於密州的《江城子》詞中便有“老夫聊發少年狂”之句。

“事業轉荒唐”指“烏臺詩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無端的牢獄之災更使他檢點自己的人生態度,“荒唐”二字是對過去的自嘲與否定,卻含有幾分牢騷。

面對逆境,蘇軾以平靜、曠達的態度對待

這首詩一反古代詩人在遭受打擊時鳴冤叫屈、嘆老嗟卑的慣例,雖自嘲不幸,卻又以超曠的胸襟對待,後世詩作唯有魯迅的一首“運交華蓋”與其相似。

21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作者結合生活中的情景發出對人生的見解。前四句一氣貫串,自由舒捲,超逸絕倫,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聯兩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一開始就發出感喟,有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並挑起下聯的議論。

全詩悲涼中有達觀,低沉中有昂揚,讀完並不覺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種眷戀之情盪漾心中,猶如冬夜微火。於“懷舊”中展望未來,意境闊遠。詩中既有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又有對前塵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詩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則具體地表現在後四句之中,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先前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及後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蘊。全篇圓轉流走,一氣呵成,湧動著散文的氣脈,是蘇軾的名作之一。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22 題西林壁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時而看到起伏連綿的山嶺,時而看到是高聳入雲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事實上,人皆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更應客觀地思考問題。

23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1094年(紹聖元年),蘇軾抵惠州貶所,不得籤書公事。他從1097年(紹聖四年)六月十一日與蘇轍訣別、登舟渡海,到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歸,在海南島渡過了三個年頭的流放生涯。這就是所謂“茲遊”。本詩回顧了詩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經歷,表現了他北歸的興奮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堅強自信、曠達豪放的襟懷。全詩多次運用“比”的手法,韻味深遠。

24 送子由使契丹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雲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不辭驛騎凌風雪,要使天驕識鳳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應夢武林春。

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公元1089年,蘇轍奉命出使遼國,蘇軾作此詩送別胞弟。這首詩以送別為題,寫出蘇軾對子由出使遼國的複雜心理,一再勸勉,諄諄囑咐,殷殷盼歸。語言平實,自然流暢,屬對工穩,用事精警。寫尋常之題材,寄兄弟之親情,明國家之大義,此乃蘇詩中抒寫愛國情懷之佳作。

25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這是一首贈別詞。全詞一改以往送別詩詞纏綿感傷、哀怨愁苦或慷慨悲涼的格調,創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議論風生,直抒性情,寫得既有情韻,又富理趣,充分體現了作者曠達灑脫的個性風貌。詞人對老友的眷眷惜別之情,寫得深沉細膩,迴環婉轉,一波三折,動人心絃。

蘇軾一生雖積極入世,具有鮮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張,但另一方面又受老莊及佛家思想影響頗深,每當官場失意、處境艱難時,他總能“遊於物之外”,“無所往而不樂”,以一種恬淡自安、閒雅自適的態度來應對外界的紛紛擾擾,表現出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曠達、灑脫情懷。

蘇軾經典詩詞欣賞|人生如逆旅,縱然處境艱難,也要有豁達的心境

編輯/排版:驛路筆記 公眾號:毛姆讀會書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驛路筆記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