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由 風雨不迷路 發表于 人文2022-07-01
簡介透過閱讀《高分讀書法》,我們知道,真正讀懂一本書,需要小心“以為自己讀懂了”的陷阱,需要向作者提出疑問並自己找出答案,最後輸出自己的感想,從而將書中的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

盤踞是什麼意思呢

安眠藥最快也要30分鐘才生效,而我只要拿起書,不超過10分鐘就眼皮打架。

一本書看了後面忘了前面。

書中講的知識/方法都知道了,但到了生活中卻總是忘了用。

這些問題很普遍,但究其根本,是你需要一個正確的讀書方法。

幸好有這本《高分讀書法-成績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以下簡稱

《高分讀書法》

)能夠給喜歡讀書,更希望樹立正確讀書目標,掌握正確讀書方法、提高讀書效率的人,一個正確的指引。

這本書雖然列舉了57個讀書要點和選書方法,但是我認為,該書最有價值的內容,就是要用正確的方法來主動閱讀:

獲取資訊不等於記住它們,所以你讀書總是忘。

學會提問,能幫助你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沒有輸出,所以你不會應用所學到的知識。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而《高分讀書法》的作者西岡一誠,也是挺有趣的人物。

他讀一所不知名的高中,高三時在一萬考生裡面排名九千開外。

但他決定要報考日本的頂尖大學——東京大學。

可是他的成績太辣眼睛,復讀到第2年,依然看不到希望。

幸好他突然醒悟:東大要的

不是死記硬背的“兩腳書櫥”,而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

於是西岡一誠改變了讀書的方法,以重點訓練自己的思辨能力為目標,將被動讀書變為主動讀書。

就這樣讀啊讀,學啊學,他最終以全日本第四名的成績考上了東京大學。

而他將自己多年總結的讀書和學習方法寫成了這本《高分讀書法》,立即在日本成為了暢銷書。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要想書裡面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則需要正確、有效的讀書方法。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無論是希望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成年人,還是希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學生,都適合一讀,也許馬上就會不一樣。

01

你不知道資訊與知識的區別,所以容易看了就忘

閱讀時最該警惕什麼?——最該警惕的是你“感覺自己讀懂了”。

這是因為,書籍/文章的字數越多,傳遞的資訊量就越大,你讀後就越容易產生“自己收穫了很多”的感覺。

但其實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識,很有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讀書的時候,你很容易產生錯覺,認為自己讀懂了。

你會誤以為將書中得到的資訊,轉換為了自己的知識。

資訊與知識是兩回事。

當你看書的時候,感嘆道:“原來是這樣啊”的時候,你接收到的就是資訊。

而你將這些資訊轉換為自己的本領,並且是你自己能掌握和應用的,才叫知識。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舉個例子。

你讀書看到一句話:“換位思考是溝通藝術的基礎。”(《換位溝通》山本昭生著 人民郵電出版社)

這句話就是一個資訊。

你被動的接受所有的資訊,那麼你理解的內容一定不會太多。

你只是看到文字羅列在你面前,資訊一閃而過,這樣的閱讀有什麼意義呢?

你只是接受了資訊,卻沒有理解其要義,所以這就不是你的知識,你看完了當然就忘。

而正確的做法是,你透過讀書,瞭解到作者在多處都強調了換位思考的溝通方法。

那麼你可以整合成為你自己的理解:

溝通效果是由聽者決定的。

僅學會溝通技巧不足以保證溝通能順利進行。

考慮問題和溝通時,不要片面地強調自己的主張和看法,應從對方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

尤其要認真對待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觀點。

這樣,你對換位思考就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在實際應用時,你會想起來,如果用換位思考來溝通的話,效果會不會更好。

資訊,查多少有多少,但你不知道怎麼用。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這些資訊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做支撐,有什麼意義?”

只有在閱讀時經常這樣提出問題,你就能記住這些資訊並主動尋找答案。

那麼,該如何提問呢?

02

讀書時不能邊讀邊問,你就無法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既然要邊讀邊問,那麼你讀書的時候,是應該質問作者還是向作者提出疑問?

質問:對本質提問,也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追究對方的一切可疑之處。

疑問:提出懷疑,這到底是不是真的,或許沒有確切的答案,只是我覺得有些奇怪而已。

比如,我們讀這本書時,看到這樣一句話:

“ 一邊思考、一邊做筆記,一邊閱讀,才是正確的閱讀方法。”

這句話就是一個資訊。

如果只看這句話,對你讀書、理解文章,學習知識乃至實際應用,根本無任何幫助。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去提出疑問:

我要思考什麼?

做筆記的話,是照抄書中的金句和結論嗎?書中的方法、結論、案例,我該如何使用,才能幫助我?

各種各樣的書,都該用一種閱讀方法來讀書嗎?我該如何記住書中的內容呢?

提出這樣的疑問後,你就從書中找作者列舉的方法、資料、案例、應用場景來分析,並且思考,

作者這樣說對不對,他的結論是如何得出來的。

針對這個問題,如果是我,我該怎麼做。

而更深層次的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我沒有想到這個方法或者結論”。

只有這樣的思考和實踐,才能讓這本書提供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提出的疑問,不一定要區分對錯,但起碼證明,你開始思考了,這才是最關鍵的。

敢於懷疑的人,都是先從常識和書本中跳出來,向前多邁出一步。

所以,提出疑問是人類向前一步的動力。

很多偉大的思想和發明,都是從提出疑問開始的。

地球真的是宇宙的中心嗎?

比空氣重的物體能飛起來嗎?

火箭發射後還能回收再利用嗎?

汽車一定需要有人駕駛嗎?

無條件接受作者的觀點,就是被動閱讀,

這樣無法提高你的思辨能力和洞察力。

你要做的,

就是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

和作者“對話”,向作者提問,洞察作者的意圖和思想,並驗證作者最終想要表達的觀點和內容。

OK,是不是你記住了知識,提出了疑問,就能應用這些知識了呢?

不一定,你還需要一定的“輸出”。

03

讀完後不能輸出感想,書裡面的知識你就不會用

讀書是一個“讓書籍單方面發表演講”的過程,我們只能被動的“聽”,別的什麼也做不了。所以知識才很難在腦海中“盤踞”下來,更別提活學活用了。

1、輸出的感想,才是你的知識

從書籍裡獲取資訊,是輸入。

而只瞭解某方面的知識,但並不懂得靈活使用,那就是一味地輸入。

與此相反,把自己的想法向外界表達,傳播,就是輸出。

只有輸出感想,才能做到活學活用。

只有活學活用,你才能將書籍中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方法。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2、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和理由

看書的時候,只會說“好棒”、”和我想的一樣“、“好爛”,這可不是感想。

閱讀的書籍/文章是原料,

而你發表的感想是最後的成果。

只有把讀到的內容掰開了,揉碎了,用自己的觀點有邏輯地表達出來,才叫發表感想。也就是說,發表感想就是把輸入轉化成輸出的過程。

請注意,輸出的感想,不是把作者的原話拿來用,這只是照搬原文,不叫輸出。

輸出感想,是把想照搬的話變為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一定要用“自己的話”,才說明你掌握了書中的知識。

而且,沒有明確表達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那就不叫感想。

3、該如何輸出你的感想呢?

輸入和輸出是相輔相成的。做到輸出,輸入才沒有白費;做到輸出,輸入的質量也會很高。

讀完一本書,你只是完成輸入任務而已,想要把輸入的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輸出自己的感想這一過程必不可少。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按照《高分讀書法》給出的建議,我結合自己的想法,總結了3條:

用自己的話,寫一篇140字內的總結。

假設你可以向作者提出1-3個問題,你會問什麼?

如果你可以為這本書寫腰封,你要怎麼寫?

後2個問題挺難的,如果你想挑戰一下自己,可以試試,這才是真正考驗你是否讀懂這本書的分水嶺,也是你能否將書中的知識活學活用的試金石。

而第1個寫出140字以內的感想,剛好是可以發在微博或者朋友圈的字數。

輸出感想,不論你是看了一本書以後”顯擺一下“或者”學會了馬上升職加薪“,都會成為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這是隻屬於你的讀書感悟,並持續帶給你收益。

你用自己的話總結的感想,

可以是提出疑問的答案,也可以是自己閱讀目標是否達成或者閱讀收穫,甚至可以是為了更深層次的研究制定的下一步閱讀計劃。

04

總結

叔本華說過:“比讀書重要的是思考。”

在資訊空前爆炸的時代,我們缺少的不是資訊和書籍,缺少的是洞察力、思考力和判斷力。

資訊化和多元化時代的洞察力是什麼?

是學會在海量的資訊中甄別有價值的資訊,學會在有價值的資訊中提煉有洞見的觀點,學會用有洞見的觀點改造我們的生活和孩子的思維結構。

努力讀書和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知識的儲備量,

而是為了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愛讀書不是錯,讀完後書還是書,你還是你,那就錯了

讀書是培養我們的洞察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透過閱讀《高分讀書法》,我們知道,真正讀懂一本書,需要小心“以為自己讀懂了”的陷阱,需要向作者提出疑問並自己找出答案,最後輸出自己的感想,從而將書中的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

正確的閱讀一本書,能使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從紛繁複雜的人生和社會現象中撥開迷霧,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獲取定力和洞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