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由 李秋言 發表于 人文2022-06-28
簡介徐霞客漫遊西南的時候,有一次,在湘江邊遇到一夥強盜,財物被搶劫一空,同伴也死了,但這些沒有動搖他探索自然的決心

學問的故事明白了什麼道理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時間如切如磋,學海無邊無涯,在浩如煙海的知識裡航行,勤奮是最好的划槳。岳飛有詞《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是啊,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趁著年輕,掌握好時機,努力勤奮地學習知識,才是硬道理,切莫到老徒後悔。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1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徐霞客是我國傑出的地理學家,出生於一個富庶的江南之家。他的父親不願為官,也不願衣依附權貴,受父親影響,徐霞客從小就不愛讀那些儒家典籍,而更愛讀地理書籍、圖冊等,並學到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但是,徐霞客不滿足於書本上的知識,從22歲開始,他就經常外出遊歷,增長自己的見聞。他一路上跋山涉水,足跡踏遍了中華大地。

徐霞客漫遊西南的時候,有一次,在湘江邊遇到一夥強盜,財物被搶劫一空,同伴也死了,但這些沒有動搖他探索自然的決心。

有人勸他回家,他堅定地說:“天下間何處不能埋我的屍骨呢?”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都要記錄一天的見聞。在野外露宿時也要蹲在篝火旁寫日記。

徐霞客去世後,遺留下大量日記。經過實地考察,他糾正了過去地理書上的錯誤,發現了很多前人沒有吧記載過的地理現象。後來,有人把他的日記編成了著名的《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一步一步完成了他的旅行,成為歷史名人。我們在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也應該腳踏實地,不斷地使自己達到新的境界。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2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漢朝時有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名叫賈誼。漢文帝聽說賈誼很有才學,就破格將賈誼召為博士,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

後來,賈誼又被任命為太傅。他談到太子的教育問題時曾說:“太子剛生下來時,周圍就應該全是品行正直的人。習慣與品行正直的人相交往,那麼自己的行為就不可能不正直;習慣與品行不端正的人相交往,那麼自己的行為就不可能端正。孔子也曾經說過:‘小時養成的習慣就像是自然的天性一樣。’”

賈誼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官位也並不高,但是他的建議,最後大部分都被文帝採納了。

小時候的習慣非常重要。文帝和賈誼都深知這點,因此賈誼才向文帝特別指出此事,文帝也依賈誼的話照辦。這樣,漢朝才出現了空前盛況的“文景之治”。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3

學須靜,才須學。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禮成學。

諸葛亮是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年輕時住在南陽的隆中,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

在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深入研究政治和兵法,並和很多名士成為好朋友,相互研討學問。

在鄉村寧靜的環境中,諸葛亮讀了很多書。他志向遠大,心境淡泊,在學習時很懂得融會貫通,學到了很多有用的本領。

諸葛亮27歲那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諸葛亮成為劉備的軍師,促進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六次北伐曹魏,但都沒有成功。最後,諸葛亮病死在軍營裡。

諸葛亮晚年寫下了著名的《戒子篇》,文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

諸葛亮善於給自己營造一種寧靜的環境,這一點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4

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見者易,學者難。

從前,有個叫薛譚的年輕人,跟著歌唱家秦青學習唱歌。他學了一段時間以後,還沒把秦青的技藝真正學到手,就自以為學得差不多了,於是向老師告辭回家。秦青沒有阻攔他,而是親自把他送到城外的大道旁,和他飲酒話別。

臨別的時候,秦青輕輕地打著節拍,唱了一首十分動聽的曲子。那美妙的歌聲震撼林木,響徹雲霄,連飄在天上的雲彩也停住不動了。

薛譚沒想到世上還有如此優美的歌喉,他聽得入了迷,這才知道自己學到的東西太少了。他急忙向老師道歉,要求回去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提回家的事了。經過勤學苦練,薛譚最終也成為一位優秀的歌唱家。

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情,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半途而廢,那就只像薛譚一樣,在真正的高手面前自愧弗如。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5

古語云:

鈍鳥先飛,大器晚成。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可他小時候記憶力很差,別人讀一遍短文,三遍五遍就背熟了,而司馬光非要讀到幾十遍,才能勉強背出來。

別人讀書到外面玩去了,司馬光卻只能繼續一遍一遍地讀,直到背熟為止,所以,他經常讀書讀到半夜。

有時候,他讀書太疲倦了,眼睛都睜不開,只要往床上一倒,便會一直睡到天亮。這樣幾天下來,他覺得晚上的時間全浪費了,非常可惜,於是便想出一個辦法來。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原著無刪節24冊】文白對照資治通鑑正版大字全本全集

檢視

他用一段圓木代替枕頭,只要睡到半夜,一個翻身,枕頭滾走,他就能馬上醒過來,又可以繼續讀書了。這個辦法果然有效,他再也不會睡過頭了。司馬光把這個枕頭叫做“警枕”。

司馬光一生勤奮好學,從不懈怠,終於編成了史學鉅著《資治通鑑》。

司馬光小時候不聰明,後來卻比他的同學更有學問。可見,人的智力雖然存在差異,但決定一個人成就大小的,是他的學習態度。

學習要靜心獨守,讀了這些小故事,你或許會明白學習和時間的關係

6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記得少年騎竹馬,看看又是白頭翁。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他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蘇洵年輕時,讀書不努力,直到二十七歲才發憤學習。一年之後,他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他這才認識到,學習是非下苦功不可的一天,蘇洵的書房裡忽然冒出黑煙。家裡人急忙走進去一看,只見蘇洵正把一沓沓的文稿往火爐裡送。

原來,他要把自己過去的作品全部燒掉,決心從頭開始。從此,他閉門攻讀,手不釋卷。就這樣過了好幾年,他的文章終於變得很好了。

後來,他帶著兒子蘇軾、蘇轍來到京師開封,蘇軾、蘇轍都考中進士,而他自己也因為文章寫得好,出了大名。蘇洵老了以後,還時常懊悔自己年少時沒有好好學習。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