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讓閱讀迴歸日常

由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表于 人文2022-06-27
簡介經常出現這種現象:中高考規定要考哪幾本名著,學校就要求學生讀哪幾本名著,關於整本書閱讀的書籍看似琳琅滿目,但實際所涉及的書目無非就是那幾十本而已

歸讀什麼拼音

許多學校開設了轟轟烈烈的“整本書閱讀”課程,但從具體的實施現狀來看仍有許多問題。“整本書閱讀”往往與“名著閱讀”畫上了等號,而名著閱讀又與考試閱讀緊緊搭接在一起。經常出現這種現象:中高考規定要考哪幾本名著,學校就要求學生讀哪幾本名著,關於整本書閱讀的書籍看似琳琅滿目,但實際所涉及的書目無非就是那幾十本而已。

可以閱讀的“整本書”多矣,為什麼必須是名著呢?即使是名著,從古至今、從中國到外國,名著也可謂多矣,為什麼非要讀那幾本名著呢?名著閱讀具體應該怎樣開展呢?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教育者認真面對並深入思考的。

名著之所以為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它無限的可解讀性。無論一種策略、一種解讀有多麼優秀,都不能代替個人的閱讀、個體的體驗。如果要求在同一個策略之下尋求共同的標準答案,這已經嚴重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也違背了閱讀的個性化原則。將名著閱讀“標準化”之後提供給學生,這與把工業生產線上的“標準件”提供給消費者沒有任何區別,這種閱讀的趣味又在哪裡呢?學生不愛讀名著,教師又要想盡辦法把名著裹了糖衣塞給學生,結果很可能是“糖衣”被吃掉了,“炮彈”卻被打了回來。

以考試為驅動,常常讓閱讀淪落為關於情節、知識的記憶。但閱讀的內容遠不只是情節,還有其他更豐富的內容比如結構、語言等,一旦忽略了這些,書籍就彷彿被抽乾水分的蔬果,只剩下渣滓而沒有任何味道,令人難以下嚥。比如讀《水滸傳》時,金聖嘆的點評固然獨到,但不能用金聖嘆的點評代替每個人的閱讀感受;同樣,只是道聽途說記住了“武松景陽岡打虎”這個情節也遠遠不夠,只有沉澱下來、沉入進去,才能在小說一波三折的敘述中感受閱讀真正的趣味所在。

既然整本書閱讀存在這麼多問題,那麼還要不要開展與整本書閱讀相關的課程呢?當然要,但是首先應該釐清整本書閱讀的基礎是什麼。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先學會走,然後才開始跑,讀書也是如此。從最初的藉助圖畫閱讀只有幾句話的繪本,慢慢過渡到純文字的篇章,再從一篇篇文章過渡到完整閱讀一本本書……整本書閱讀不能跨越式前進,也無法彎道超車。

該如何打好整本書閱讀的基礎呢?我認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閱讀興趣的培養是從孩子識字開始的,不能把識字當成目的,而是要當成手段,要讓孩子從小對一切與文字相關的東西感到有趣,這樣他們將來就會因資訊、情感攝入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主動增加閱讀量,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整本書閱讀階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閱讀只要踏踏實實地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讀下去就好了。

第二,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之下,學生大量的時間被各種各樣的習題和作業所佔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寥寥無幾。閱讀是實踐性活動,沒有時間的積累很難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教師先要讓學生愛上讀書,然後透過合理的課程設定和社團活動,留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指導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

第三,放開整本書閱讀的限制。教師不要刻意規定學生必須讀哪本書,個體不同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年級、同一年齡的學生,仍然存在性別、能力、個性等方方面面的差異。整本書閱讀可以走“能讀、愛讀、擴充套件讀、深入讀”的道路,但是在這個道路上每個人遇到的書籍應該是不同的,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個性化閱讀。不要誤以為沒有讀過某一本書就會產生完全無法彌補的損失,事實上書籍中所講的許多東西是相通或互補的,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而非限定他們的閱讀書目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能做到以上幾點,閱讀課程的開設就會輕而易舉。讓閱讀迴歸閱讀,讓閱讀迴歸日常,則學生幸甚,閱讀幸甚。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1年04月28日第7版

作者:於曉冰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