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淺談秦漢陶塑——東漢俑

由 錦年文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6-26
簡介東漢時,和陶俑藝術發展最密切的社會現象就是厚葬

歷史上的西王母長什麼樣子

東漢墓葬文化有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槨墓退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磚室墓在東漢的普及令墓內空間大為舒展,俑群的發現也從西漢早期時的陪葬坑中紛紛轉入墓室內。另外,墓葬文化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使葬俑組合內容也隨之變動。從西漢早期以兵馬、侍婢為主轉而為東漢的俳優百戲、操作、曲部等內容為主。目前尚無東漢帝王諸侯俑的考古發現,由此也就缺少西漢那種動輒成千上萬的俑群。

陶俑資料多為地方民間製品,不如西漢帝王陵俑精緻。但東漢俑的分佈廣泛,內容更豐富,形象更生動,這些卻是漢代早期俑所不具備的。如果說秦和西漢時期陶俑藝術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那麼東漢就是陶俑藝術普及發展的時期。

淺談秦漢陶塑——東漢俑

由於帝王陵墓陪俑群的悄然息聲,東漢洛陽俑藝術和昔日長安不可同日而語,這種情況可能和當時帝王再三頒佈的厚葬禁令有關。另外其他帝王也崇尚節儉,如安帝

“詔三公明申舊令,禁奢侈,無作浮巧之物,殫財厚葬”。從目前考古出土看,顯然這些禁令在長安收到了成效。

東漢其它地方俑則有些不同,各地陶俑出土多勝於西漢。陶俑風格亦皆有異趣,其中以四川俑為突出。東漢俑極富有生活情趣,庖廚俑或烹或飪,俳優俑或詼或諧,箇中滋味與整齊莊肅的秦漢兵馬俑群截然不同。東漢俑的藝術感染力來自民間、來自地方,是當時社會生活情境的鮮活再現。顯然這時的東漢俑文化內涵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漢俑的發展需回溯西漢,不僅僅是因為一些如樂舞、俳優等內容的傳承關係。更重要的是,西漢構架起了東漢俑發展的社會文化基礎。

武帝之前,漢朝奉行

“休息無為”政策,崇尚黃老。中央皇權和地方勢力基本互不干涉,集權政治並未得到貫徹。武帝上臺後便推行一系列政策緊固中央集權,這些政策的實行成為諸多後事的開端。直接影響到墓葬文化的便是董仲舒推出的“獨尊儒術”之舉,儒家教義對厚葬風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令俑偶風行。

淺談秦漢陶塑——東漢俑

東漢時,和陶俑藝術發展最密切的社會現象就是厚葬。厚葬習俗無論在秦漢或是先秦都一直存在,它甚至是中國區別於周邊遊牧民族的的一種特有文化現象。但在西漢中期以前,厚葬多出於表現社會等級的禮制需要;而之後,厚葬被賦予更多儒學涵意。到了東漢,厚葬已經是儒家基本教義

——

孝的重要表現形式了。

據《禮記中庸》載:

“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如果說這段儒家經典闡述只是厚葬理論基礎的話,那麼《鹽鐵論》中的紀錄則是東漢社會在這種理論支援下的極端世象。厚葬寓意的轉變是俑像從兵侍內容向俳優庖廚等生活內容轉變的文化內因。

決定東漢俑發展的文化路標不止於此,但幾乎都可歸因於西漢中期武帝時代。武帝一朝的施政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對墓葬文化影響亦頗深。除了儒學本身,

“天子受命於天”等綜合陰陽學的天人感應說將皇權神話,併為之後的讖緯肆

行做

好了鋪墊。讖緯,這種釋經神學的風行加上社會本已濃厚的墓祀習俗,為墓葬文化發展注入了足夠多的精神原力。這些或許對俑藝術無直接影響,但卻給相關的墓葬習俗提供了滋育的溫床。

淺談秦漢陶塑——東漢俑

武帝還以

“舉孝廉”的方式籠絡地方人才以充漢廷,這種被地方掾史所控制的舉薦官選的做法滋生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

——

世家豪族。至東漢,這些地方豪族構成了一個與中央集權對立的新社會秩序,同時,一種新的莊園經濟也隨之而生。東漢俑中大量的形制,如俳優俑、曲部俑以及操作俑等直接反映了東漢地方豪族的生存狀態。更為重要的是,地方豪族,這種新起的勢力階層為陶俑藝術發展的提供了更為普遍的經濟基礎和消費人群。正因如此,帶著新鮮血液的陶俑藝術普及東漢全國各地。

另外,由於西漢武帝為鞏固皇權而對各諸侯國的打擊不遺餘力,據《晉書輿服制》載:

“漢武帝推恩之末,諸侯寡弱,貧者至乘牛車”。至東漢,封建諸侯已衰敗零落,其墓葬自然

難以秉承西漢之勢,那象徵等級禮制的大規模陣列俑群的衰落自是難免。

俑以外,漢代還大量出現了其他陶製雕塑明器,如動物、樓閣、田池、倉灶井廁等等。

漢代陶製動物明器於墓葬文化中無俑那般地位重要,但也由此少了許多禮制約束,形制較自由活躍。牛馬羊豬犬雞鴨魚等等在日常和人群密切相關的動物形象皆常現於墓葬中,其寫實求真者,工整嚴謹,一絲不苟;抽象不拘者,取意忘形,趣味天成。當中最能代表漢代藝術成就者當屬陶馬,漢馬造型雄渾,氣勢非凡,顯出漢朝

“王霸相雜”的氣魄風度。

淺談秦漢陶塑——東漢俑

如果說,畜物家禽等是出於

“事死如事生”的墓葬習慣,那麼漢代組合式倉灶井廁則還有另一番寓意。這種組合是伴隨墓葬

形制

由密閉式槨墓向開通式磚墓轉變時而出現的。它們在墓葬中按一定的方位擺置,且其中至今還剩存有祭祀品,其墓祀作用顯然。另外,倉灶井廁各自具備的通靈鎮邪等諸多功能,都反映出了漢代獨特的天地信仰及陰陽風水等世俗內容對墓葬文化的影響。

漢代墓葬中的陶製樓閣田池則是西漢後期出現的莊園經濟的直接反映。這些莊園建築情景模型往往寫實逼真,刻畫細膩。樓閣高者分七層近兩米,各組合部件達三十多件,氣勢驚人,形象顯示了當年莊園塢壁經濟興盛狀態。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