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冷門國畫《萬壑松風圖》好在哪裡?

由 北青網 發表于 人文2022-06-23
簡介李唐自然不會甘於其後,三年之後,他畫出了氣勢恢宏的《萬壑松風圖》

南宋偏安一隅什麼意思

冷門國畫《萬壑松風圖》好在哪裡?

《萬壑松風圖》

◎月滿天心

千年文化沉澱,千年的繪畫史,我們積累了許多流傳千百年的經典名作。這些作品風格迥異,燦若明珠,有的一眼就能發現它的好處,比如《清明上河圖》的繁複,精細,市井煙火,人間繁華;比如《千里江山圖》的逶迤華美,萬里無垠,色彩流麗;比如《溪山清遠圖》的筆墨精到,層次豐富……

但李唐畫的《萬壑松風圖》是個例外。這幅鉅作,高山險峻,岩石陡峭,色彩陰沉,望之只覺得以奪人的氣勢撲面而來,黑壓壓一片,一般人欣賞不來。乾隆就不太懂這幅畫,也恰好這份不喜歡,讓此畫躲過一劫,沒有被鈐上亂七八糟的印,也算保護了一份“清白”。 《萬壑松風圖》如今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被公認為鎮館三寶之一。《萬壑松風圖》到底好在哪裡,為何如明珠再現般獲得了崇高的地位?

魅力之一

構圖大膽,氣韻連貫統一

宋徽宗以前,畫家沒有地位,李唐靠賣畫生活得很艱難,50歲左右才考進徽宗的宣和畫院,有了穩定收入。在徽宗的帶領下,畫院裡人才濟濟,卷得很厲害。他進入畫院後,年輕的、才華橫溢的王希孟便畫出了《千里江山圖》。李唐自然不會甘於其後,三年之後,他畫出了氣勢恢宏的《萬壑松風圖》。兩幅畫一時成為畫院雙壁。

作品是作者經歷、學識、內心格局的體現,李唐入畫院較晚,年齡大,經歷坎坷,也造就了這幅畫的沉穩與厚重。

這幅畫高六尺,寬四尺半,可謂巨幅。《萬壑松風圖》在構圖上大膽創新,主峰幾乎居中而立,並且是雙峰交錯,像一個堂堂正正偉岸而立的君子般,以逼人的氣勢入目,厚重,紮實,格局浩大,幽深寂靜,峰巒疊嶂,萬壑千巖。脫離了文人畫的含蓄和浩渺,整體畫面有光影流動感,立體性很強,層次錯落分明,具有強烈的寫實性。主峰險峻厚重,左右側遠山刀削一般,又因為是遠景虛化,弱化了凌厲感。

傳統山水畫一般都會加入高士等人物點綴,這幅畫卻空無一人,無人處,又有隱隱小木橋橫穿深澗,在浩大的孤獨中,做到了於無人處見生氣。

留白是中國畫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法,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墨分五色,白無盡意。留白不是空,是一份生命與靈氣的流動,韻外之致,境外之情,契合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萬壑松風圖》留白不多,但是十分講究整體氣韻。主峰左右側各有白雲流入,左側雲霧湧動,攔腰而過,右側有一團更大的雲縹緲飛旋,將上半部分的山與下部分的松林隔開,左側的雲霧若隱若現,右側雲霧團團如雪,留白生動,途中的雲霧宛如在流動中,既平衡了畫面,又保護了一股氣韻連貫。

在李唐看來,空白處也是生命,題款會破壞整體構圖,為了不破壞整體氣韻,他將題款藏在了左邊佇立的小山峰上,題曰: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題款的文字與整個山峰融為一體,藏款如此隱蔽而妙,也是這幅畫的一大特點。

魅力之二

設色與皴法,細節處的創新

為什麼我們看到的《萬壑松風圖》印刷體顏色烏深,彷彿一大片墨色暈開,將細節美都掩蓋了?

宋代作畫流行絹,這幅畫便是絹本設色,經過一千年的時光沉澱,絹體老化發黑,導致整幅作品的色彩暗沉而模糊。其實《萬壑松風圖》真正的原圖不是水墨,而是設色作品,李唐在初畫的時候以水墨為主,又加染了青綠、赭石、藍綠等。所以《萬壑松風圖》既不是傳統山水畫的水墨畫,也不像《千里江山圖》將青綠山水揮發到登峰造極。《萬壑松風圖》是水墨與青綠的結合體,這種結合讓這幅畫剛中帶柔,在山水畫史上是一種創新。

李唐對山水畫的另一個貢獻就是他獨創的山石皴法,他獨創的大斧劈皴,至今無人能仿。

明代曹招在《格古要論》中評價李唐:喜做長圖大障,其石大斧劈皴。水不用魚鱗彀紋,有盤渦動盪之勢,觀者神驚目眩,此其妙也。

《萬壑松風圖》上半幅山石險峻,以斧劈皴表現山石的層次與立體感,小斧劈皴畫主峰下層層疊疊的小山石,大塊山水用重墨斧劈皴染,線條剛猛,大斧劈又猛烈準確,毫無猶疑,乾溼筆混用,以毛筆躺倒皴擦而就,有時以點為線,以線成面,點線面相互成就,具有君子的雷霆之風。

畫的下半部分是一大片松林,每一株松樹都根系虯髯,牢牢地、用力抓住山水土地,充滿了強烈的生命力。松林左側有一彎水逶迤而來,時而隱藏在松林深處,時而衝破亂石而下,時而入深澗,時而坦然宣洩。

魅力之三

扭轉南朝山水畫風與氣象

藝術與國運息息相關,南宋時期,朝廷偏安一隅,在蒼涼的亡國底色上麻木奢靡,導致江南山水畫線條微弱清淡,畫風柔軟無力,如南朝最後的靡靡之音。這時,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出現了,北地的山水樹木,大氣與厚重,像一聲驚雷,震動了畫壇。

《萬壑松風圖》的松是整幅畫的靈魂,松針又是松林的靈魂,他先用墨畫松針,細小到每一根松針都清晰舒展,每一根松針都有動態,根根分明,再調製深綠色將松針染了一遍,使整體松林暗沉又分明,像是北宋此時的天空,雖然平靜,卻暗流湧動,暗藏兇險。

李唐之前,南宋山水水墨清淡雅緻,一派江南婉約之美,李唐之後,大斧劈皴氣勢萬千,佔據了山水畫中的半壁江山,他畫山水的雷霆之勢,鋒利之姿,酣暢淋漓,氣象萬千,至今無法模仿超越。

李唐被譽為南宋四大家之首,另外的三位——劉松年、馬遠、夏圭都是他的傳人。

筆下有萬壑,胸中也有萬壑。李唐以一己之力開闢南宋山水氣象。北宋繪畫理論家郭熙說過:“山水畫要可以遊玩。”《萬壑松風圖》雖然蒼莽險峻,深山流泉,卻又小橋通市,松林晚風,如站在山石上品松濤,如倚在巨石邊聽水,如入畫境,如聽松濤水聲,正是可遊玩的鉅作。

它既維護了國畫傳統,又扭轉南宋氣象,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魅力之四

畫作傳遞作者的愛國情懷

一幅畫技藝很重要,但技藝不是目的,一幅好的藝術作品,包含了作者的情懷、情緒等諸多表達。

單薄的美和擬真都不足以使一幅畫有較高的格調,作者的品質、格局、心胸,才是一幅畫的靈魂。一個人擁有描繪群山萬壑的心胸與氣魄,便不會拘泥於雞毛蒜皮,也不會壞了人品志氣。

李唐的一支筆,有萬鈞之力。

北宋末年,徽宗醉心藝術無心朝政,國本衰微,國力每況愈下,表面的旖旎和華美掩蓋了內在的千瘡百孔。《萬壑松風圖》以一種穩定沉厚的姿態出現,大好河山,暗流已湧動,寄託了作者對國運穩固的願望。

藝術依託在傳統文化上,《萬壑松風圖》以一種無比深情又無比沉重的情感,向傳統文化致敬,向一個王朝致敬。

徽宗、欽宗二帝被抓後,金人將畫院的畫家也悉數抓走,君臣等俘虜被驅趕向北地,慘烈的靖康之變,從上到下都難逃劫難。李唐一路受盡鞭撻,吃盡苦頭,卻沒氣餒,聽說趙構建立了南宋後,他拼力逃脫金人的掌控,一路又千辛萬苦向南方逃。逃難路上,顛沛流離,李唐如他筆下的古松,以八十歲的不屈之身牢牢抓住滿目瘡夷的土地,回到南宋。

逃到臨安,為了譴責那些為金人做事失去了氣節的人,也為了胸中迴盪的一份愛國情懷,他畫下了另一幅著名的《采薇圖》。

從《萬壑松風圖》到《采薇圖》,李唐以手中的筆,抒發著他對大宋、對家國的眷戀之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