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中國人的性格:三緘其口與隱忍

由 如懷 發表于 人文2022-06-18
簡介1中國人的性格:金木水火土,東南西北中在寫“大一統”章節中,哥哥有點懊惱的是,很多因素都與《易經》密不可分,但我出於其他考慮又不得不把《易經》放到後面的“文化”章節(即諸子百家)來說

三絞其口是什麼意思

1

中國人的性格:金木水火土,東南西北中

在寫“大一統”章節中,哥哥有點懊惱的是,很多因素都與《易經》密不可分,但我出於其他考慮又不得不把《易經》放到後面的“文化”章節(即諸子百家)來說。

總之混亂得一塌糊塗,也只能做相對的分篇了。

中國人的性格,自然是離不開《易經》了。

中山大學的中文系系主任幾年前做了一箇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說實話,哥哥覺得講的很不錯。不過他說,現在的人一說到傳統文化,都喜歡說《易經》,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道德經》。這個分析和判斷讓哥哥給他扣了0。1分。

哥哥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是《士兵突擊》。哥哥歷來喜歡樸實無華的人和事,就像普通的布衣,無論是穿在身上,還是脫下來枕在頭下,讓你感到踏實、平靜。哥哥略微神經質,還能由此感受到一種純粹的舒心愉悅。彷彿心無牽絆阻撓,潔淨輕盈,迎風可以飄去,淋雨化為霧巒。

同理,哥哥很喜歡《平凡的世界》和《家》《春》《秋》這樣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士兵突擊》,對它們進行各種評價和演繹的人很多。都不得我心。事實上,他們講的都是靈魂的覺醒,這個過程,常常是痛而自豪,樸實厚重。醒來之後,無論貴賤貧富,我們的人生都有了重量。

讀書時老師和課本上都說,在孔子他們著述之前,還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典籍,不過都非常難懂,佶屈聱牙。

對於今人,《易經》同樣如此。除了語言的障礙,其實怎麼讀書實際上是最大的障礙。

哥哥能說的就是,讀書看過去,與發明創造未來一樣,最最重要的稟賦就是豐富的想象力。藉此還原背景、看清人性。

歷史的不斷疊加與湮滅,明鏡早已破碎(簡明的邏輯),惟獨深藏其中的人性散發出恆久的幽光。

《中國人的性格》篇章,哥哥想了很久,與《大一統》不同,哥哥決定以講故事來呈現,希望大家喜歡。更希望大家多討論交流。

2

中國人的性格:金木水火土,東南西北中

之一:關於謹慎的迷宮——三緘其口

相信沒有人否認,我們是一個言行非常謹慎的民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嘛。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老祖宗講故事怪怪的,例如下面這個故事: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這個素材興許就是劉向編的故事。在作家楊書案的歷史小說《老子》裡將這個橋段進一步發揮:大意是孔子二十幾歲的時候,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到了周的都城去春遊,順便去拜訪了老神仙老子同學。孔仲尼同學此時興致極高,見到自己崇拜的偶像老子更是忍不住揮斥方遒、滔滔不絕一述此生理想抱負。老子冷眉冷眼,啥也懶得搭理他,就帶孔子去周朝太廟看了金人。孔子立有所悟、羞愧閉嘴。

華夏是一個歷經數重苦難成長起來的民族,憂患意識往往陪伴每個中國人的一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數殘忍暴戾的歷史細節,都會在暗夜裡發出這種攝人心魂的呼喚:“戒之哉,戒之哉!”

你不慎的言行,可能招來禍患;你莽撞的言行,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們知道,陳冠希修電腦是莽撞的,發言人說“反正我是信了”是不智的,“戒之哉,戒之哉!”

於是正常情況下,國人都愛玩深沉,少說多做,多做不說。出頭的櫞子先爛,裝逼的劉邦笑到最後。但劉邦這老混蛋也怕掃地僧,你有種像我這樣裝一輩子。

但是大凡出彩的故事,沒有一個能飆戲的大反派,你這男主角就做不成金華火腿。所以這就有了迷宮的味道。

誰是大反派?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居委會大媽嗎?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婦聯主任嗎?更不用說菜市場、樓堂館舍,你總是會在那裡被人逮住噴了一臉,——那時你肯定要氣憤填膺地只問樓主哥哥:是誰缺心眼說中國人謹慎?說中國人惜言如金?

據說,外國朋友(不少移居外國的華裔為此很羞愧)對咱們在他們國家旅行觀光時四處留情、高聲喧譁的情況極為鄙視。尤其是動輒攜帶鉅額現金的那種,連外國朋友都忍不住要“出手相助”、幫助改正“錯誤”。

3

中國人的性格:金木水火土,東南西北中

之二:隱忍,人性的雕琢

這是個很痛苦的字眼。

為何寫了大一統,接著就寫國民性格?因為大一統直接導致了國民性格。

從均勢上看,大一統要保證內部社會運作有序,必然強調中央高出一頭的集權,個體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這樣的環境,你可以犯“路線錯誤”,但不能犯“組織錯誤”。

謙虛、謹慎、低調、隱忍,無疑都是讓你提高安全係數的基礎技能。舊式的老師看見小屁孩高談闊論就忍不住低聲呵斥“話到嘴裡留半句”。——這既是帝國內部的秩序需要,也是對人性的把握。

你不知道誰會妒忌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得江心,且問你要吃板刀麵還是吃餛飩”。

你不知道誰已經看上了你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句“清風明月不識字”如何讓人惱羞成怒。

敵與友,恩與仇,得與失,生與死,往往就是一念之間。

很多人覺得這樣不好,一則覺得累,二則這麼多年西式的中國教育已經改變了很多人的觀念。但其實,人性是相通的。因此很難單純評價對錯高低。

我們時常對古人和傳統不太理解。覺得太費解、太古怪。古人如果來到我們中間,看到我們今天那麼多剩男剩女,夜夜笙歌,寧願同居一個排,也沒有結婚生子的計劃,是不是也會覺得匪夷所思?

在韓國電影《我的PS搭檔》中,有一句歌詞是很好玩的,“愛情是奇怪又俗套的東西”。我瞬間有點感慨,人們對和平已經麻木。如果當大規模戰爭再次襲來,讓大部分人再次哀呼“寧為盛世犬,不做亂世人”時,生命才會得到珍惜和愛護。當然,作盛世犬也不要在廣東,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吃掉。

所謂智慧,往往源於痛苦的累積和感悟。那麼,就請珍惜吧。所謂修行,不過如此。

中國人的性格:三緘其口與隱忍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