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如何遠離悲觀想法,試試這5步法

由 蘇沫兒讀書 發表于 人文2021-06-08
簡介樂觀的人,其實也會碰到不如意的事,但是他們能對抗自己的無助,用樂觀心態應對挫折時,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加有活力,所以身體也會更健康

怎麼改變悲觀的心態

在生活中是否有過這些經歷:

想減肥,可是每次看到美食,總是忍不住大快朵頤,心裡想著,反正已經很胖了,減肥也沒希望了。

你剛剛和伴侶吵了一架,愛人不理你,你心裡可能會嘀咕,我是不是什麼地方做的不對,才會惹他生氣。

你在工作上出現了小紕漏,領導批評你,讓你一天心情都不好,甚至會想,我怎麼做什麼都做不好,我好笨。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想法,有可能陷入了自己悲觀思維模式中,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感到無助和挫敗。

如何遠離悲觀想法,試試這5步法

長期悲觀給我們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影響,會阻礙你獲得成功和幸福。那麼,如果不被悲觀糾纏,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就是我們需要修煉的課題。

這個人生課題,會在馬丁。賽裡格曼的《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這本書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是積極心理學之父,他從動物實驗中發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存在,曾經轟動了整個心理界。賽裡格曼博士在美國心理學界很權威,他是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

《活出最樂觀的自我》成為哈佛最受歡迎的一門課程,甚至成為IBM 、保潔、谷歌、殼牌等平衡事業和幸福人生的必修課。更有《紐約時報》書評,稱閱讀此書,遠離悲觀!

這本書中,馬丁。賽裡格曼講述了悲觀與樂觀的區別,用大量的實驗資料和案例,告訴我們樂觀帶來的好處以及想要擺脫悲觀,就要學會樂活人生的ABCDE療法,讓你徹底擺脫抑鬱症的困擾,找到幸福的人生。

馬丁。賽裡格曼說:悲觀者可以透過學習樂觀技巧改變自我,這種學習是一種新的認知理念,讓你擺脫長久以來的悲觀思維模式,以及伴隨而來的抑鬱症,讓你重新找回自我,重建新生活 。

一、悲觀和樂觀區別在哪裡?

生活中,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悲觀者總往壞處想,固執的認為壞事永遠也無法改變。有時會把責任推到自己的身上,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從此破罐子破摔,放棄任何努力,擺出任命的態度。

而樂觀者在遇到挫折時,認為眼前的困難都是暫時的,他們把原因都歸結到其他事情上,比如,運氣、意外或旁人的原因,認為不是自己的錯。他們在遭受打擊時,會銳意進取,把它看成是一種挑戰和鍛鍊,不斷克服它。

透過悲觀者和樂觀者的自畫像,我們得知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對生活的態度也不同。樂觀的人在工作、學習以及身體健康方面,較之悲觀者都要更好。

如何遠離悲觀想法,試試這5步法

作者提到,

由於兩者“解釋風格”的不同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

解釋風格的意思就是對為什麼發生這件事的習慣性解釋方式。

解釋風格可分為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悲觀者和樂觀者解釋風格有什麼不同。

永久性

永久性是指對無助的永續性。

如果你認為厄運是永久性,就會喜歡用“總是,從不”這些詞,那麼你就是悲觀型的。如果認為厄運是暫時的,壞事是“有時、最近”才發生的,那麼,恭喜你,你就是樂觀型的。比如,你愛人的生日到了,你不僅忘了他的生日,還忘了給他買禮物,如果是悲觀者,就會想:“我總是不擅長記生日”,而樂觀者會想:“噢,我那天實在太忙,忙到忘了他的生日。”

可見,悲觀者總是習慣性從自身找原因,喜歡給自己貼上標籤,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永久性就是將悲觀者的無助感延伸到未來。而樂觀者只會把失敗看成是暫時的。

普遍性

普遍性就是表示無助感涉及的層面。

如果永久性是時間上的維度,那麼普遍性就是空間上的維度,悲觀者和樂觀者對普遍性的理解方式也不同。

一般情況下,悲觀者會把某個領域的無助感延伸到生活的各個層面,而樂觀者認為無助感是特定的,是指在某個領域才會感到無助。

如何遠離悲觀想法,試試這5步法

比如,凱文和麗薩同時被公司裁員,之前他們一直從事會計工作。凱文就會想,自己被裁,看來做什麼事都不行。而麗薩會想,可能自己做會計不行,或者其他的能力還是很好的,她認為自己被解僱是因為某些特定原因。從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出,凱文就陷入了普遍性思考模式,他認為,自己某個領域不好代表所有領域都幹不好,幾乎否定了自己。擁有這種思維模式的人,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會產生絕望,從而沒有辦法做任何事情。

人格化

人格化的意思就是如何看待自己,即自我感覺是否良好。

當發生不好的事情,悲觀者喜歡從自身找原因,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甚至不討人喜歡。而樂觀者通常會責怪他人或環境,這樣不會降低他們的自尊心,總而言之,就是比起別人更喜歡自己。

比如,當不好的事發生時,如果說:我好愚蠢,我太不小心了,我太糟糕了,那麼,就是悲觀者在怪罪自己。而如果說:你很愚蠢,我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那麼,這個就是樂觀者喜歡尋找外在的原因,他們不會把這糟糕的事安插在自己頭上。

根據三個維度的不同表現,我們清晰的看到悲觀和樂觀是如何影響思維,促使我們做出消極和積極的行為。

二、樂觀的人為什麼活得精彩?

悲觀和樂觀心理狀態也會影響我們在工作表現、學校成績以及身體健康。

樂觀的人工作更出色

我們通常認為一個人的成功取決於能力和動機,我們不可否認能力和動機是奠定事業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樂觀的心態,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就會很容易放棄或者選擇逃避。

作者曾經為一家大型保險公司透過歸因風格測驗來挑選競聘者。所謂歸因風格測驗就是一項針對個人對事件解釋風格的問卷。

如何遠離悲觀想法,試試這5步法

作者針對公司招聘業務員做了一項實驗,來驗證樂觀態度是否就可以預測保險業績?

這項實驗是從15000名競聘者中,透過歸因風格測驗和職業剖析測驗,來挑選出成績突出的。

其中,第一種方法,就是用職業剖析測試錄用了1000名業務員,這個錄用過程完全不考慮歸因風格測驗的分數。

而另外一種方法,只考慮歸因風格測試分數,而對職業剖析測試分數要求不高,這項測試錄用了129人。經過兩年的觀察發現,在第一年,用第一種方法招聘的1000人中,樂觀者比悲觀者的業績高8%,看得出,第一年他們的差距不是很大,但到了第二年,樂觀者比悲觀者的業績高出31%。

同時用第二種方法招聘的業務人員,在第一年,與第一種方法錄進來的樂觀者比較,業績好了21%。到了第二年成績逐漸拉大到57%,這129人的業績甚至比1000的業績還要高。

從這兩種試驗資料中,我們看出,沒有樂觀的堅持,只有能力、動機的話,想要成功很難。在保險行業中,這些人的工作之所以表現出色,用馬丁。賽裡格曼的話說,樂觀的解釋風格發揮了關鍵作用。樂觀的業務員在工作中,即使他們在遭到客戶的拒絕時,也不會氣餒,知道只有堅持,才能得到面談的機會。而一個悲觀者也許會說;“我不行,所有的人都拒絕我了,不再有人買我的保險了。”他們首先在心裡否定了自己,給自己貼上“不行”的標籤,所以悲觀消極的想法阻礙了他的行動。

樂觀的孩子成績更出色

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比較關心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成績好了,才能上一個好的大學,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我們在傳統觀念中,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才能和能力是學業成功的關鍵,但是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解釋風格,即他是屬於悲觀的解釋風格還是樂觀的解釋風格,這和成人的解釋風格是相似的。

馬丁。賽裡格曼提到過一個實驗,即將學生分為兩組,無助組和掌控組,先給兩組一道無解的題,然後再給出一道簡單的題,讓他們經歷挫折和成功。

兩組在智力和能力上都相當,但是一旦遭到了打擊,兩組的表現明顯有差距。無助組的學生在遇到一道無解的題時,因無法解答而遭受了挫折,所以在做第二道題時,他們沒有發揮出他們本身的能力,反而學習能力退步到一年級水平。

而掌控組卻不一樣,他們無論做第一道題還是做第二道題,依然保持四年級的水平,即使他們也無法解出第一道題,但也沒有放棄,他們認為一定是某處錯了,甚至有個女孩,擼起袖子,想繼續挑戰解出這道題。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看出,悲觀的孩子一旦遭受了失敗,他們就會繼續沉溺在消極的想法中,甚至能力也會出現退步現象。而樂觀的孩子,他們遇到挫折後積極應對,他們把困難當成是鍛鍊和提升能力的機會。

作為父母,只關心成績還不夠,還要培養孩子樂觀的心態。樂觀的孩子必定都有一個樂觀的父母,父母的言行無形當中都會被孩子模仿,並形成他自己的思維習慣。所以,成績僅僅靠聰明和能力還不夠,還需要樂觀的加持。

樂觀的人身體更健康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心胸開闊的人,身體狀況也不錯。

世界上很多研究也表明,心理狀態會決定生理健康。人的心理和免疫系統有緊密的聯絡,我們的大腦又跟我們的心理狀態相關。所以,大腦和免疫系統不是靠神經連線的,而是靠荷爾蒙。當我們變得悲觀抑鬱時,我們的荷爾蒙就會變少,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茶酚胺也會變少,從而刺激內啡咖的增多,造成我們免疫系統功能降低,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很容易生病。

澳洲的研究者,曾經找到26位剛剛失去妻子的男士作為研究物件,被試者抽了兩次血,第一次是在妻子死後的第一週,因為悲痛過渡,他們的免疫系統的T細胞和NK細胞的活力降低。

其實這樣的實驗還有很多,他們透過研究人的心理狀況與身體之間的關係,都是向大家揭示,心理狀態可以改變人的免疫反應。我們在面對親人的離世、心情抑鬱時,都能降低我們身體的免疫力。

所以說,樂觀因為能抵抗無助,所以在面對失敗時,他們不容易變得抑鬱,也不會放棄努力。樂觀的人隨著無助感的減少,免疫系統就會越強健有力。

總而言之,樂觀的人因為夢想有計劃,所以他們不害怕失敗,在逆境中依然能逆流而上。比起悲觀的人,樂觀的人更容易在競聘中勝出,在職場中成為精英。在學業中,樂觀的人,從來不把“我不行”當成藉口,他們更喜歡挑戰自我。樂觀的人,其實也會碰到不如意的事,但是他們能對抗自己的無助,用樂觀心態應對挫折時,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加有活力,所以身體也會更健康。

三、如何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悲觀者是否就無法改變現狀,改變自己的生活呢?

作者告訴我們一個好訊息,就是樂觀也可以學習,即使你是悲觀者,透過學習樂觀技巧也可以變為樂觀者。所謂樂觀技巧就是習得性樂觀。

習得性樂觀並不是教我們盲目相信自己,自私並自大,而是教你在逆境中如何與自己對話,與失敗抗爭,鼓勵自己,面對挫折和困難,有能力掌控不利的環境。

那麼,我們如何擺脫悲觀呢?

找到生活中的ABC模式

ABC模式是心理學家埃利斯所開發出來的。A代表生活中碰到的一件事,B代表由思緒聚焦而成的想法,C代表由想法導致的結果。

比如,你和你的伴侶吵架了,由此產生的想法有可能是,我總是做得不對,如果這麼想,你就會變得抑鬱,後果就是不會主動去緩和你們的關係;如果你的想法是他的脾氣很差,當時你會很氣憤,但是也只是暫時的,後果有可能就是想辦法化解誤會。

所以,要想擺脫悲觀,首先就要找到你生活中那些不好的事,找到想法和後果之間的關係,其次就是觀察三者是如何執行的,如何讓你產生消極想法。

用反駁和激發來抵抗悲觀意識

馬丁。賽裡格曼在埃利斯ABC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D和E。D代表反駁,E代表激發。當你生活中發生了不好的事時,及時記錄下來,找出這些壞事引起的想法和帶來的後果,用合適的辯駁途徑。

如何運用ABCDE法呢?

比如,你今天遇到了不好的事A:晚上辛辛苦苦弄了一桌菜請朋友吃,但是發現有幾個人沒怎麼吃。

你內心的想法B:是不是菜很難吃,我做菜一點都不好吃。本來這次招待他們是讓他們對我產生好感,但現在全都泡湯了。其中有一位重要的朋友沒有中途離席,就已經給我面子了。

這樣想的後果C:我覺得非常失望,而且好後悔,平時應該多學學做菜,今天太丟人了。

你的反駁D:我真是胡思亂想,晚飯並沒有那麼難吃,那位重要的朋友也許肚子不餓,也許她在節食。但是她在戲中說了一些笑話,看起來很開心。飯後,還主動幫我洗碗。

激發E:我沒有剛才那樣生氣或沮喪了,如果選擇躲避我就是失去了認識她的機會,我不能讓我的胡思亂想來繼續打擾我的宴會了。

所以,當不好的事突然降臨時,細細的體味事情引起的心理反應,找到支援你的證據,用堅定的語氣進行反駁。如果你所說的事情是成立的,那麼還要列出要改變這種情景的方法。

如果改變了你的心理反應,你也能很好的應對挫折,通常情況下,當產生不良情緒和扭曲的想法時,就要挑戰和反駁頭腦中產生的消極想法,當你感到氣憤或焦慮時,不妨與自己對話,現在的心情是怎麼樣,對這件事情是怎麼看待的,如果你的反駁的理由是對的,那麼就要積極改變現在所處的狀況,不要將小的不幸演變為更大的災難。

如果你是悲觀主義者,你也不用因此而沮喪。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樂觀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巧,如果可以的話,你也可以運用作者推薦的方法來改變自己悲觀的思維模式,由此改變自己對生活的態度,獲得幸福的生活。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