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的胎教有多嚴格,第一點就要難倒不少人,恐怕今天沒人能做到

由 灞上松 發表于 人文2022-06-15
簡介賈誼的《胎教》篇又講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蔞室,太師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鬥而御戶右

諠什麼意思

貞觀十八年(644年),大唐帝國的盛世之象已初露端倪。

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對身邊的侍臣講了講自己教導太子的辦法。他會在吃飯的時候告訴太子,糧食如何來之不易;在乘船的時候,又告誡太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諸如此類。

李世民也說到,他當初實在太忙了,沒顧上安排胎教這檔子事。

古代的胎教有多嚴格,第一點就要難倒不少人,恐怕今天沒人能做到

唐太宗劇照

古人一向很重視胎教。現代科學證明,良好的胎教手段,不但有利於孩子的健康,也有利於他們日後的人格養成。

胎兒可以感受到外界的聲音和母親的情緒,外界良性的刺激會產生奇妙的作用,讓寶寶更健康地發育。

用我國傳統文化的說法,人身上的“中和之氣”極為重要,外部良好的氣場也可以影響胎兒。比如,準媽媽多欣賞情趣高雅的書畫作品,都會對寶寶產生好的影響。

我們不得不讚嘆,人真的是萬物之靈。

胎教這門高大上的學問起源於我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古代的胎教有多嚴格,第一點就要難倒不少人,恐怕今天沒人能做到

胎教畫面

關於胎教的早期史料記載,人們多認為出自東漢時期的《大戴禮記·保傅篇》。不過對照內容就會發現,文中相關內容基本上通篇引用了西漢初期大才子賈誼的著作。

《賈誼新書》中有一篇論述,題目就是《胎教》。裡面引用的史料,講了周武王的王后懷上成王姬誦之後,是如何嚴格自律、進行胎教的。我們看一段原文:

“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

這裡的“跛”意思是踮腳。也就是說,有孕在身的周王后,站立時候身體不能偏斜,坐姿也必須保持端正,高興的時候不能大笑,發怒時也不得罵人。即便一個人獨處,仍需時刻保持莊重。

這些注意事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現代人大都做不到。然而,這不過是古代胎教的基本功而已。下面還有更繁瑣的步驟。

賈誼的《胎教》篇又講到,“古者胎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蔞室,太師持銅而御戶左,太宰持鬥而御戶右……”,此處原文較長,沒有全部引用。

這裡說的是,王后莊重無比、不苟言笑,緊繃了七個月之後,開始住到等待分娩的“蔞室”。住這裡幹嘛呢?

古代的胎教有多嚴格,第一點就要難倒不少人,恐怕今天沒人能做到

相關配圖

第一,繼續遵守日常行為規範,第二,由太師和太宰帶著道具進行胎教課程。

太師持的“銅”是樂器,太宰持的“鬥”則是膳食用具。兩人一左一右站在門外伺候。太師負責演奏符合禮義的高雅音樂,讓王后和寶寶共賞。太宰的任務也很重要,為王后提供合理的飲食。

看來,三千年前的古人就已摸索到,胎兒七個月之後對外界的聲音變得敏感。這也是現代科學證明了的。

這個課程要持續到臨產。如果王后聽那種“雅樂”膩味了,想換一種比較流行的“國風”音樂,太師就會嚴肅地告訴她,no way,等寶寶出生了你才能聽別的曲調。

同樣,王后“閉關”進行胎教的三個月內,飲食很嚴格,嘴饞了也不能隨便吃東西。如果王后點的菜不是“正味”,太宰就不得不告訴她:“抱歉,我們不敢讓太子吃這東西。”

與苛刻的“行為準則”比起來,控制飲食還是比較容易的,大多數現代準媽媽都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古人對胎教如此看重。這個問題,在古老的中國文化裡當然有所解釋。

古代的胎教有多嚴格,第一點就要難倒不少人,恐怕今天沒人能做到

相關插圖

《大戴禮記》和《賈誼新書》都從古老的《易經》入手,論述了“先天”對人的重要性。《易經》有言,“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而古代君子對事物的“始”和“終”非常慎重。

胎兒是人的初始階段,古人希望抓住這個時機,塑造下一代的美德。具體來講,是以仁義為基礎的美德。因此,古人認為平和中正的音樂是胎教課程裡尤其重要的一環。

既然這麼重要,於是賈誼就勸漢文帝,應當把“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櫃,置之宗廟,以為後世戒。”

明朝重臣張璁曾三度出任內閣首輔。萬曆年間,他嚮明神宗朱翊鈞提出了一套為皇子做胎教的辦法。比起前代,內容更為豐富。不但有音樂、詩書、美術課,觀花賞鳥也是必備課程。

此外,古代民間對胎教也是相當重視的。《烈女傳》記載,“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

這也是一套嚴格的孕期行為規範。古代的準媽媽們不但行走坐臥要一絲不苟,對那些帶有負能量的東西更是堅決不聽不看。到了夜裡,就安安靜靜地聽長輩讀會兒詩,或者聽正能量的故事。

關於胎教,聖人孟子和他母親還有個小故事。

《韓詩外傳》記載,孟子小時候,有一天隔壁鄰居家在殺豬。孟子就用稚嫩的童音問正在織布的母親:“鄰居家今天有什麼事,為啥殺豬呀?”孟母頭也沒抬回了一句:“當然是讓你吃肉肉。”

看來,這種敷衍孩子的套路源遠流長。說罷,孟母又覺得不妥,對孟子說:“當初懷你的時候,為了做好胎教,席子不正我不坐,肉切得不正我不吃,。如今你都懂事了,我怎麼可以欺騙你。”

於是,捨不得花錢的孟母專門到鄰居家買了點豬肉,讓孟子解饞。孟母之賢家喻戶曉,曾為了孟子的成長環境而三次搬家。孟子成為聖人,離不開他母親的言傳身教。

參考文獻:《賈誼新書》、《萬曆野獲編》等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