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三案始末》:淺析明朝三大案背後的權力密碼

由 二辻四畫生 發表于 人文2022-06-10
簡介為此,大臣們分為三派:其中佔大多數的是維護正統派,他們從祖製出發來制約皇帝,認為應該維護禮法,紛紛上書要求儘早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如何評價三案始末

明朝晚期的宮廷中,暗流湧動,萬曆不喜歡皇長子朱常洛,而想立朱常洵為太子,因為朱常洛只是萬曆偶然間臨幸母親李太后的宮女王氏意外生下的,而朱常洵的母親是萬曆最寵愛的鄭妃。

但是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祖制,萬曆並不能隨心所欲地立次子朱常洵。萬曆的皇后沒有孩子,所以應有作為長子的朱常洛繼承皇位,可皇帝現在卻帶頭違背皇位繼承製,這讓群臣們很是為難。

為此,大臣們分為三派:其中佔大多數的是維護正統派,他們從祖製出發來制約皇帝,認為應該維護禮法,紛紛上書要求儘早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同時,也有一部分人看到了機會,有意迎合皇帝和鄭妃,希望藉此一步登天;還有一部分人位高權重,不輕易站隊,而是隨著形勢變化見機行事。

《三案始末》:淺析明朝三大案背後的權力密碼

按照萬曆的想法,那肯定是立朱常洵呀,可是正統派的力量太大,他也不敢硬扛,只能採取拖延的辦法。可是時間越拖越久,群臣鬧得越來越激烈,眼瞅著皇長子朱常洛也老大不小了,萬曆迫於無奈,只好勉強冊封朱常洛為太子。

可是,鄭妃自然希望生子朱常洵能繼承大統,便更加不有餘力地想要扳倒太子,雙方之間的爭鬥越來越趨於白熱化。

壹:梃擊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五月初四的黃昏,北京城發生了一件刑事案件。《明通鑑》這樣記載:

“五月,己酉酉刻,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棗木入慈慶宮門,擊傷守門內侍李鑑。至前殿簷下,為內侍韓本用等所執,付東華門守衛指揮使朱雄等收系。”

這件事沒有造成任何危害後果,看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事。但因為慈慶宮的主人是當朝太子朱常洛,所以這件事就顯得尤為重大。

朱常洛雖有太子之名,但地位並不穩固,一旦他意外身亡,朱常洵就可順理成章的繼位。因此此案一出,朝中很多大臣便懷疑這是一起由鄭妃和其兄弟鄭國泰策劃的謀殺案。因為太子身亡,鄭妃和她的兒子朱常洵就是最大獲利者。

《三案始末》:淺析明朝三大案背後的權力密碼

可是刑部初審後,得出的結論卻是:這個叫張差的人是個瘋子,只是在老家受了刺激,來京上訪,結果誤闖慈慶宮。

很多大臣對這個結果不是很買賬 ,堅持認為這是在替主謀開脫,希望一查到底。最後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共十三個司局近二十名官員一起公審案犯。這次張差交待了,他說他在朝陽門外劉成家的大宅院裡,太監龐保、劉成養了他三年,送他金壺、銀壺各一隻,並讓他打上宮門,打了小爺便有吃有穿。(小爺是宮內太監對皇太子的稱呼)

此時,萬曆帝不想讓繼續查下去了,畢竟眼瞅著就要扯上後宮了,再不剎車估計又被這些文臣黨派揪住不放了,萬曆帝在深宮舒舒服服的,眼瞅著快乾到頭了,不想在混亂中交班。於是他親自召見太子,並讓諸大臣在旁見證。萬曆拉著太子的手說:“你的孝順,朕十分喜歡,如果還有別的意思,那不早立他人了嗎?外臣到底懷著什麼心思,以至於用流言離間朕父子!”

萬曆說完,再把太子所生的三個兒子叫到眼前,問大臣們朕的孫子都這麼大了,還有什麼可說的。並要太子朱常洛把心裡話當著群臣的面都說出來。

朱常洛一看,老爹都把話說到這份上了,再不表態就是不識好歹了。於是朱常洛馬上表態,那個闖宮的就是個瘋子,沒必要拖了,直接處決了吧,我們君臣父子十分和睦,你們這些外臣就不要議論紛紛了。

於是,在處決了一些小角色後,轟動一時的梃擊案就暫告結束。

紅丸案

如果說梃擊案沒搞明白這個闖宮人張差是鄭妃派的殺手,還是朱常洛自導自演的棋子,那麼紅丸案的核心就在於,這是一場單純的醫療事故,還是有人在蓄意謀殺?

1620年,執政48年的萬曆帝駕崩,他的皇長子朱常洛總算熬出了頭,登基後史稱明光宗。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來之不易,十九歲才立為皇儲,直到三十九歲才登基成皇。

可是新皇帝的寶座才坐了四天,就突然病倒了。關於他的這場病,按照史書記載可以看出:

八月初一,朱常洛登基。鄭貴妃獻美姬八人。

八月初五,朱常洛病。太監崔文生投藥。

八月二十一,朱常洛大量享用美女,病癒重。

八月二十九,朱常洛病初愈,當日鴻臚寺官李可灼進紅丸。

九月初一,朱常洛去世。

《三案始末》:淺析明朝三大案背後的權力密碼

按照這樣一個時間節點來看,如果朱常洛的病倒只是因為突然縱慾過度,那麼他吃了李可灼進獻的兩顆成分不明的紅丸後突然去世,本就有那麼一絲蹊蹺。

不過朱常洛身體就不好,登基後突然放縱導致身體出現問題也說得過去,就算是八月二十九日病初愈也可看作是迴光返照,但是這件事發生在朝中拉幫結派黨爭不斷的大背景下,就有了不同的解讀。

首輔方從哲首先受到群臣職責,因為李可灼這人就是他推薦給皇帝的,另外鄭妃也難逃眾人聲討,方從哲也是依附於他才做的首輔,另外給朱常洛用的瀉藥太監崔文生也是服侍過鄭妃的。

在巨大的壓力下,方從哲不得不宣告退休,遠離政壇,直到其他閣老出來說情,這事才勉強告一段落。但是這紅丸案畢竟事情太大,死了個當朝皇帝,根本不是能隨便糊弄過去的。

移宮案

移宮案其實相比紅丸案事情要小的多,這個案件主要問題在於:搶奪皇帝,忠奸難辨。

按照明朝慣例,乾清宮是皇帝專有的住所,只有皇后有資格和皇帝一起住。朱常洛的正妻早已去世,因此在他登基後,他的一個側室李選侍就跟著住進了乾清宮。

朱常洛倒是不佔地方,住了個把月就去世了,按理說李選侍也沒資格住了。可問題是這個李選侍卻賴在乾清宮裡不走了。不僅不走了,她還挾持了朱常洛的長子朱由校,與群臣討價還價,想給自己謀個太后的福利。

《三案始末》:淺析明朝三大案背後的權力密碼

可是維護正統派大臣們卻堅決不讓步,認為這是不合禮法的,雙方為此在乾清宮內對峙,還拉扯過朱由校。李選侍迫於壓力,最終才在朱由校登基的前一天不情不願地搬出了乾清宮。

這件案子並不複雜,可是卻產生了一個深遠的後果。在忠奸難辨的環境下,懦弱的朱由校本能地認為誰給他找麻煩誰就是奸臣,誰給他排憂解難誰就是忠臣。在這個前提下,九千九百九十歲的大太監魏忠賢站在了李選侍和朱由校一邊,併成為了朱由校打擊東林黨人的大殺器。

翻案

上面提到的明朝三大案,並沒有真正完結,隨著朱由校和魏忠賢的結合,案件再次出現了大反轉。

明朝的黨爭實在是太嚴重了,皇帝對此是無可奈何,殺也殺不盡打也打不完,皇帝越是要打殺大臣,這些大臣就越興奮,嗨的不行,反正打兩棒子就能青史留名,就算頭被砍了也在所不惜。在這些“瘋狂大臣”面前,明朝皇帝們就顯得尤其弱勢,這偌大的帝國是他們家的,要想守住祖宗基業,就得用這些文武大臣,可是用起來偏偏就感覺不到順手。

朱由校也不例外,他一上臺就感覺到了文官集團給他帶來的禮法約束,並且為此感到非常不滿。而魏忠賢一個大太監,可以不受任何禮法約束,肆意打擊不聽話的大臣們,替他換來一片清淨。於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就開始重用魏忠賢,來打擊文官集團。對於魏忠賢來說,他既可以討皇帝開心,又能打擊東林黨人剷除異己,所以兩人一拍即合,開始搞事情。

《三案始末》:淺析明朝三大案背後的權力密碼

魏忠賢所使用的武器,就是給三案翻案。在魏忠賢的主導下,三案的結論全都來了一個大反轉,梃擊案中最先將矛頭指向鄭妃的刑部尚書王之宷,反而被定為幕後主謀,隨後被投入監獄,受迫害致死,其餘附和過他的人也紛紛受到論處;紅丸案中,東林黨人的重要人物也都受到牽連;移宮案也被指認為是東林黨的楊漣和左光斗等人所為。

透過給三案翻案,魏忠賢把大朗的東林黨人和文官集團的諸多大臣或是下獄,或是殺害,在朝野上下掀起一陣陣腥風血雨。

還是翻案

可是魏忠賢好景不長,天啟皇帝朱由校也沒活幾年就掛了,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這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

崇禎帝一上臺,就再次把三案又翻了回去。說白了崇禎帝看不慣魏忠賢作威作福,正好朝中大臣們對魏忠賢也是恨之入骨,一直在彈劾他,所以崇禎一登基,馬上火速處理魏忠賢,三案的結論也跟著翻了過來,受迫害下獄的那些大臣們也就在此官復原職。當然命沒了的,只能用金錢補償一下了。

《三案始末》:淺析明朝三大案背後的權力密碼

案子雖然又翻回來了,但是過程也太重要了。正是因為當時的明王朝把太多精力都放在這種事情上去,才導致所有人對於明王朝的危機選擇視而不見。事實上明朝三大案,並不是在崇禎朝畫上句號的。直到南明,三案還是引起了無休止的爭吵,甚至引發內訌,讓不同派系之間兵戎相見。

結語

明朝三大案更多的是反映黨派鬥爭,而要深究黨派鬥爭,就不得不提內閣制和言官制。

內閣制顯得比前朝高階,皇帝也不要宰相了,找幾個秘書幫忙做些擬旨、批示之類的文書工作,這也就是內閣的出現。當時百官的奏章在呈送皇帝前,內閣先用黑筆在邊上草擬意見供皇帝參考,這叫“票擬”,然後皇帝再用紅筆批閱,這叫“批紅”。

這就導致內閣閣老的權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動輒四五個閣老肯定不如一個宰相權力大,而且閣老們的官位也很低,也就是五六品的小官。可正是這樣,閣老們上不能對抗皇帝,下不能駕馭群臣,導致大多數的閣老都是牆頭草,哪邊風大往哪倒。

另外一個言官制也有很大問題,當時朱元璋打天下打的辛苦,守天下的時候就想著法的怎麼防備外臣,就一副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感覺。於是朱元璋為了監察百官,就設立了言官制。言官制的級別也不高,但是能直達上聽,抨擊弊政,說白了就是打小報告。其實歷朝歷代也都有類似的,可是明朝比較特殊,這傢伙一群言官還形成言官文化了,制約權臣也就罷了,還逮著皇帝可勁懟。所以當朱棣奪侄子皇位、萬曆想要廢長立幼、魏忠賢隻手遮天時,衝在最前面的往往是這些言官。

所以,皇帝們最記恨的就是這些言官。因為這些言官已經不是在國家好了,完全是頑固不化,讓本有利於國家的改革胎死腹中。言官們不僅成了權利鬥爭的馬前卒,不同派系之間的言官也是黨同伐異、爭鬥不休。

最後,明王朝的腐朽已非常嚴重,各方面的矛盾也集中爆發:立儲之爭中,皇太子受到刺殺;新君繼位剛一個月就暴斃而亡;后妃挾持小皇帝,與大臣們討價還價……隨後三案又兩次被翻案,波及無數。無休止的黨派鬥爭耗盡了明朝統治階級的精力,最終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而在黨爭的背後,是明朝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而採取的一系列制度:廢丞相,設內閣,任言官,重宦官。從這個角度看,明朝三大案並不是明朝滅亡的原因,而是君主專制所導致的結果。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