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未來簡史》——需求理論

由 前進樹 發表于 人文2022-05-19
簡介需求具有延續性,即童年期的需求獲得途徑可能影響個體成年之後,如童年時期父母給予更多的共同陪伴時間,與孩子進行高質量的相處、對話,使其從人際關係——親情中需求得到極大滿足,那麼其成年後也會更傾向於從人際關係,諸如親情、友情和愛情中獲得自身滿足

萬變不離其宗怎麼接話

2022。04。16。1900讀未來簡史(林俊宏譯本)第一章中提到關於人類自身尋求幸福快樂的議題,作如下思考:

人類成長是為了獲得自身的需求滿足(這裡所說的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以精神需求為主)而這種需求滿足有三個特徵:

1。需求量伴隨自身成長有大小差異,如果用數字進行狹義量化,童年時期可以定義為10,而成年期可能是100,年紀增長需求量越大,當然老了之後需求又會下降。同時需求滿足也有其質量要求,嬰兒期的滿足感可以從哺乳、有人陪伴等簡單行為中得到滿足,而隨著個體成長,使需求得到滿足,就要透過更高階的方式獲得,不僅是從時間上,更是與獲取的途徑和內容成正相關。

2。需求具有延續性,即童年期的需求獲得途徑可能影響個體成年之後,如童年時期父母給予更多的共同陪伴時間,與孩子進行高質量的相處、對話,使其從人際關係——親情中需求得到極大滿足,那麼其成年後也會更傾向於從人際關係,諸如親情、友情和愛情中獲得自身滿足,而童年期缺少父母陪伴,而選擇從電子遊戲,異次元文化中獲得滿足,則會使其成年後更傾向於從其他領域,而非人際情感中得到需求滿足。

《未來簡史》——需求理論

反映到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婚育率低下問題,可以從中得到答案。即現在的90後年輕一輩,他們的童年所經歷的是中國高速發展時期,自身又是獨生一輩,父母忙於工作,同時缺乏適應社會發展所需的育兒經驗,導致其滿足自身的需求,大部分並非來源於親人的陪伴下的這種親情之中,而是來源於遊戲、動漫和社交等其他方面。在童年期需求量化為10的標準下,他們對親人之間感情的需求相對較少,但同時精神需求也得到了滿足,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因為自身這種對親情的滿足需求途徑沒有建立過,所以他們很難去主動的,認識異性,交往和結婚生子,但是他們的滿足感可以隨時隨地很輕易的從其他方面得到,比如說遊戲,社交,虛擬世界等等,在正常需求量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是不會去主動嘗試在其他,如人際關係領域中獲得滿足的。

3。需求具有相對穩定性。個體成長某一時期的需求量是固定的,如果其在某一領域的需求比較大,且得到滿足之後,相對而言,放在其他領域的需求量就會相對減少。如大量的從遊戲世界中獲得需求滿足,就不會再從人際關係中獲得滿足。

結論看法:應改變自身需求滿足獲得途徑的結構,以人際關係、閱讀學習為主,減少不良途徑的佔比。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