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由 若楓雲史 發表于 人文2022-05-19
簡介03官員冠服制度由於元代官員的冠服制度沿襲蒙古統治者的傳統,而元代在統治的過程中與中原文化交流甚少,在明朝剛建立的時期官員服裝穿著比較混亂,有時候不同品級的官員甚至會穿一樣的服飾,這在封建等級森嚴的統治階級內部而言是很少見的

皇上有本啟奏什麼意思

中國自古就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說法,自周朝往下,歷代服裝等級是否規範以及適合相應的禮儀構成了按照倫理運轉的社會秩序,也是符合封建王朝等級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秋左傳》中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自古中國就把“服”與“禮”相提並論。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不同的款式、顏色與各個階層與等級聯絡起來。只有遵循倫理道德規範的服裝,才是合乎

美的

標準。

明朝朱元璋由於出身寒微,為了維護統治的合法性,對全國施行專治統治,倡導恢復傳統的服裝制度,以在形式上和心理上對文官集團造成壓力,從而進行了嚴格的服裝規定。

本文筆者就為大家闡述下,明朝服裝的制度。

01

皇帝冠服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整頓和恢復禮儀,廢除元朝規定,根據漢人習俗制定新的服制。

自服飾文化的階級屬性產生的一刻,對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的服制要求就隨之產生。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因為“禮”自古以來便代表著皇權的正當性,與各種禮儀相對應的冠服制度相輔相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皇帝在重要活動中傳的袞冕。

袞冕包含

和帽子,是皇室在進行祭天、參拜宗廟、國家重大節日(元旦、皇帝生日)或者重大祭祀活動時皇帝和王公貴族穿戴的禮服。

明代袞冕制在朱元璋建立明代十六年之後確立的,之後的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經過三次修改確立了最終的形態。

不過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期間,發現袞冕制與當時的《明會典》有很大的區別,於是在冠冕和禮服在形制上進行了修改。

《輿服志》中對於皇帝的服飾形制分為五類:冕服、通天冠服、皮牟服、常服、武牟服。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冕服由冕冠、冕服、附件組成。是中國傳統中最高階的禮服,自周朝開始便是皇帝祭祀和特殊節日穿著的禮服。

冕冠是一個圓形的帽卷,用皂紗製作,覆蓋

綖搬

並用彩色絲織品裝飾。

洪武十六年規定表面黑色、底面淺紅色,二十六年改為底面紅色。

通天冠服是皇帝在祭祀,參加太子行禮以及各王冠禮、結婚等重大事件所穿的禮服。分為頭上戴的通天冠和穿的絳色袍。

在明代之前穿著皮牟服的一般是貴族和官員,並不是皇家的禮服。明代朱元璋將其變為皇室專用。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明代皮牟服由帽子、服飾、玉佩、腰帶等要素組成,在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在上朝時所穿,除了上朝,一般在下發重要

命,大臣在重要節日進獻表書或者接見外來使臣時也會著袞冕服制。

02

后妃、命婦服制

儒學經過宋朝由朱熹、周敦頤等宋朝儒學大家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在對傳統儒學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突破,但是婦女的地位受到更大的影響。

在宋之前的封建王朝雖然對男女服制有一定的等級劃分,但是到了明朝這種尊卑觀念更進一步加強。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明代后妃的服制相對簡單,分別是在參加重大活動時穿的禮服和一般時期穿

常服。

與同時代男性複雜的服飾穿著制度相比,后妃服制在形式、外觀、品級的區分上並不明顯。

后妃包括皇后、妃子和內命婦。

皇后的服制包括鳳冠、禕衣和翟衣,鳳冠是明代婦女所帶的統稱,作為一國之內地位最高的皇后其鳳冠最明顯的是其上繡有鳳凰圖案,裝飾翠鳥的尾毛,首飾珠寶九個,代表了最高的榮譽。

皇后的鳳冠也叫“九龍四鳳冠”,顧名思義用翡翠雕刻的九條龍和金線縫製的四隻鳳凰裝飾而成。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禕衣,是皇后在祭祀等重大場合所穿的一種服裝。

一般為深青色並繪有野雞圖案,翟衣與禕衣相似但是裝飾更復雜,一般在材質上選用紅色織金色雲錦圖案,下身為青色單衣,同時配有玉圭,一般只有在重大場合如冊封禮、節日時穿著。

除了皇后外的妃嬪和內命婦在形制上與皇后服制相似,只是在修飾方面做了修改。

比如鳳冠上繡的是九隻翠鳥而不是龍,裝飾的翡翠也減去十片。

衣著為“各色團衫”,在顏色上經歷了三個階段,洪武三年時沒有確定的顏色,洪武四年確定為紅色,永樂年間變為“大衫

霞帔

”。

古代命婦一般指官員的母親和妻子,命婦會接受皇帝皇后的召見,所以在命婦的服裝制度上也有明確的規定。

同官員一樣命婦也有品級的區分,同樣是一品到九品,洪武初年規定一品至五品命婦衣服採用紫色,其他使用緋色。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衣服上使用野雞刺繡,一般為九對十八隻,翟衣上紫下青,翟衣內使用素色單衣,黑青色的衣領,用紅色裝飾衣服的邊緣。

不同品級的翟衣也用不

層數的紋樣來區分,從一品往下到七品翟衣的紋樣從九行減到三行。

到了洪武五年對命婦服制做了一定的修改,除了在顏色上沿襲之前的規定在製作的面料上做了很大的調整,比如一至四品翟衣可用紵絲、綾羅和紗織品製作,五品以下用綾羅和紬絹。

在經歷了幾次修改之後,命婦的服制趨於複雜。

03

官員冠服制度

由於元代官員的冠服制度沿襲蒙古統治者的傳統,而元代在統治的過程中與中原文化交流甚少,在明朝剛建立的時期官員服裝穿著比較混亂,有時候不同品級的官員甚至會穿一樣的服飾,這在封建等級森嚴的統治階級內部而言是很少見的。

所以朱元璋繼承唐、宋的官員服制,統一使用赤色為底色,根據不同品級再做細緻的劃分。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明代品官

冠服

早在《大明令》中就有具體的規定,官員的朝服為紅色上衣內穿白色的紗織單衣,下身為紅底青邊,皮帶為紅色和白色製成。

官員的腰帶也因品級的不同而在質地上有所不同。

明代官員分九品,在服裝上的主要差別為胸前的動物不同,一、二品官員為雲鳳四色花錦;三、四品為雲鶴四色花錦、五品官員為盤雕四色花錦,剩下的品級分別為鵲鳥三色花錦。

04

民間服制

相比於皇室官員及相關女性成員,明代對平民服制的規定較少,在《輿服志》中也很少涉及,可以說明相對於等級分明計程車族階級,對平民階級的束縛要少很多。

直到洪武二十三年才對儒士、生員等平民的衣裳尺寸作出限制,自領至裳,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

古代服裝和階級掛鉤,淺析明代各等級服裝制度

從資料上來看,明代成年平民男子經常使用頭巾作為裝飾,被稱為“四方平定巾”,是明初朱元璋在接見儒生時,認為其用意有安定四方之意而令其所戴。

平民百姓的穿著主要是一種圓領衣,這種衣著與官員的相似,最大的區別是袖口的寬窄。

但是在服裝顏色的選擇上明代對於百姓有著嚴格的規定,黃色是皇室專用顏色,平民一律不準穿黃色的衣服。

女性衣服的顏色同時不能使用大紅、青色

在材質方面平民只能使用綢緞、絹和紗,如果一家內有從商的人員,則這一家人都要受限,例如不能使用綢緞和紗,僅僅只有幾種材料可供選擇。

但是在明

後期

商人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往往能穿

比一般官員都要好。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