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由 人間史名人錄 發表于 人文2022-05-18
簡介當年趙雲選擇跟隨公孫瓚,是因為他對百姓施以仁政,在之後他追隨劉備,也是同樣的原因

何為君何為臣李世民

對於一位處於征戰時期的君主來說,他的將士就如同他的左膀右臂,如果不能善用,就會讓自己元氣大傷,反受其害。如果一位君主不能信任自己的將士,而使得他們同自己離心,這也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然而從古至今,無數的歷史事蹟告訴我們,當年再同心同德的情感,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瓦解,最終分崩離析。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以熱愛賢才而聞名的君王是魏國主公曹操,他曾在率軍伐吳之前宴請群臣,寫出了後來聞名天下的詩詞《短歌行》來表達求賢若渴的心情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然而那個時候,他已經和自己相交多年的摯友和謀士荀彧因為理念不合而離心。

與他相同的是,蜀國君王劉備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十分熱愛賢才的形象,並且十分仁慈。他不但勤政愛民,對百姓的性命十分重視,還禮賢下士,喜好有才學之人的美名不亞於曹操。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在三國演義中,流傳得最廣的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迎請臥龍先生諸葛孔明出山,此後幾十載都對他言聽計從,直到劉備於白帝城病逝的時候,還將自己的一番事業託付於他。

劉備在白帝城對諸葛孔明託孤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馬謖不可用,子龍不可重用。”

這句話的前半句眾人很容易理解,馬謖雖然是十分勇猛的將士,為人卻十分粗心且驕傲,他之後釀成的大禍也證明了劉備的這句遺言沒有錯。

讓人們十分不能理解的是這句“子龍不可重用。”身為一員從劉備微末之時就投奔他,跟隨在他左右從不曾背叛的大將,劉備為何竟然如此不信任他?

要知道,當年劉備對趙雲也是幾番邀請才得到的。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身為五虎將之一,劉備對趙雲的喜愛是不亞於他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的。那麼,他為何作此言論呢?這其中的緣由同趙雲的為人是脫不開干係的。

一杆銀槍 如入無人之境

趙雲,字子龍,是常山真定人,在和三國有關的電視劇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位身披白袍的將軍騎著一匹良駒殺將出來,大喊:“我乃常山趙子龍是也。”這就是後世之人心中趙雲的形象。

傳聞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十分不凡。

趙雲在起義之初,本來率領部隊投奔的是公孫瓚,在此期間結識了同樣前來投奔的劉備,這個時候,劉備

已然

對他印象深刻。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公孫瓚曾經問他為何選擇自己作為主公,趙雲回答說,如今這亂世,並不容易分辨出誰是真正的主君,公孫瓚廣施仁政,對百姓施恩,這讓他想要跟隨。

由此可見,趙雲並非是有勇無謀的,他心中不只有兵法,甚至還有治國之道,有自己的原則。

劉備曾在這個時期對他伸出橄欖枝,然而趙雲認定了自己的主公就不會背叛,故而並沒有在此時投奔他。

不久後,趙雲的親人去世,趙雲向公孫瓚請辭,要回家守孝,這一去就是七年。戰局日新月異,七年之間,當時的局勢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公孫瓚已是過去式了,趙雲得為自己找一位新主人。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那個時候,劉備依然沒有自己的勢力,他前往鄴城想要投奔袁紹,而趙雲再次相信自己心中的判斷,想要讓劉備作為自己的新主公,於是趙雲前往鄴城與劉備匯合。

時隔多年二人相見,自然有說不完的話,那一夜,二人睡在一張床上,聊到天空泛白。從此以後,趙雲就成為了劉備麾下的一杆槍。

趙雲最為出名的戰役想必就是“長坂坡之戰”,當時,劉備被曹操追殺,不得不狼狽的拋妻棄子,僅帶著自己的將領倉皇而逃。而此時趙雲卻策馬回去,在曹軍中救出了少主阿斗。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看見一身傷痕的趙雲遞過阿斗,熱淚盈眶,將阿斗摔在地上說:“為了此子,幾乎折損我一員大將。”由此衍生出了一句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活買人心。”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此時趙雲的心中必然是十分感動的,殊不知,在此時,間隙已然在劉備心中生長了。

猜忌暗生 君臣分心

儘管趙子龍十分勇武,

敵軍中七進七出也是一件很難讓人相信的事情。

因此,有一個說法是,曹操看到趙雲的勇武表現,對他十分欣賞,故而要求自己的將士不準傷他性命,想要活捉他為自己所用,故而趙雲才能活著回來。

古今君主,最忌諱別人覬覦自己的東西,因此,儘管這件事與趙雲毫無關係,劉備心中還是略有不適。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再有就是,關羽戰死,劉備心中難掩悲痛,想要揮兵為他報仇,然而在當時,那並不是一個好時機,所以出於大局觀的考量,

趙雲阻止了他。

儘管知道趙雲的做法是正確的,劉備在心中依然遷怒了這個阻止他復仇的人。

上述事件都是無傷大雅的小事,真正讓君臣離心的核心內容還是

政見不合。

當年趙雲選擇跟隨公孫瓚,是因為他對百姓施以仁政,在之後他追隨劉備,也是同樣的原因。

而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尤其是一個亂世之中的政治家,是不可能永遠對百姓仁慈的,施以仁政,是太平盛世才能順利實施的策略。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在後期的征戰中,劉備曾經在戰勝後,將土地分給有功的將士,以此收買人心,而非還土地於百姓,這讓趙雲十分鬱悶。

在他心中,當兵打仗亦或者是爭奪天下,目的都是為了天下安樂,讓百姓平靜的生活,劉備的這個舉動在他眼裡無異於壓榨百姓。

而在劉備看來,趙雲的看法未免太過於紙上談兵了,沒有勝利,何來統治權,又有什麼對百姓施以仁政的機會呢?

因此,二人越發離心。

劉備臨終前仍不忘告誡:“子龍不可重用”,他為何這麼說?

現在來看,劉備臨終前那句:“子龍不可重用。”其中包含的未必全然是他對趙雲的怨懟,更多的可能是出於政治的考量,認為趙雲作為一位純直的忠臣,可以帶兵打仗,未必可以策劃陰謀。

畢竟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彌留之際的劉備,更多想到的是當年並肩作戰的情誼而非心中的嫌隙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