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張故宮古畫引出“介如峰”年代考證 寄暢“美人”或有千歲

由 天眼新聞 發表于 人文2022-05-18
簡介文史專家金石聲認為,文史愛好者的這種推論符合邏輯,雖然沒有更直接的史料證明該石來源,但黃易等金石考古學者熱衷尋訪的絕非近代新物,加上透過石頭造型、宋代審美以及秦家先人的為官經歷等因素綜合分析,“美人石”基本可以認定為源自“花石綱”的產物

千歲祈求千歲現是什麼肖

張故宮古畫引出“介如峰”年代考證 寄暢“美人”或有千歲

張故宮古畫引出“介如峰”年代考證 寄暢“美人”或有千歲

“美人石”旁的景色

張故宮古畫引出“介如峰”年代考證 寄暢“美人”或有千歲

乾隆御碑亭

無錫最有名、最古老的奇石莫過於寄暢園中的“美人石”了,這塊3米高的賞石因被乾隆改名為“介如峰”而更為人所熟知和流傳。

這塊石頭究竟有多少歲?一直沒人說得清,其年代考證至今空白。記者近日走訪文史專家和寄暢園秦家後人瞭解到一些和“美人石”有關的故事。

一張古畫引出猜想

不久前,蘇州博物館展出了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國家一級乙等文物《黃易訪古紀遊圖冊》,有細心的文史愛好者從中發現,這個主要遊覽地點為常熟、淮安一帶的圖冊裡有兩張和無錫有關的景物寫生,一處是寄暢園,一處是惠山寺。描繪寄暢園僅用逸筆勾勒,古樹、水面、遠山等構成清淡高雅的畫面,最顯眼的位置矗立的正是著名的“介如峰”,其酷肖人形的姿態和邊款題跋亦證實了這就是無錫人非常熟悉的美人石——“無錫秦氏寄暢園,池上一峰,亭亭玉立,旁植古藤翠華,臨幸賜名介如,石根纏絡老檜,披拂有致,江南所希有也。”

黃易是清代著名的金石考古家,他及友人所構成的“金石派”學術圈是十八世紀中國最優秀的學術群體,在諸多領域取得了傑出成果。《訪古紀遊圖冊》是他重要的山水作品之一。這套展出的圖冊共描繪了十二處景色,無錫景佔了兩幅。

清代文人的訪古遊和“美人石”的斷代有何關聯呢?有據可考的寄暢園初建成年代為1599年,建成初期“美人石”已在,這在明萬曆畫家宋懋晉所作的《寄暢園五十景》等古畫冊頁中均有記錄。黃易創作圖冊注重寫實,畫作的年代為1771年,作為一個碑刻、古蹟的狂熱愛好者,跟著乾隆改名的熱點踏看寄暢園名石風采並非唯一目的,園內眾多的碑刻古蹟以及“美人石”來自於宋代“生辰綱”或“花石綱”的傳聞才是其訪古探幽真正的原因。

文史專家金石聲認為,文史愛好者的這種推論符合邏輯,雖然沒有更直接的史料證明該石來源,但黃易等金石考古學者熱衷尋訪的絕非近代新物,加上透過石頭造型、宋代審美以及秦家先人的為官經歷等因素綜合分析,“美人石”基本可以認定為源自“花石綱”的產物。

據分析,“美人石”靠下側位置有一處“耳”形孔洞,對湖石有研究的專家看過後認為,這個“耳朵”很有可能是人為打磨的,這樣的奇石造型審美在宋徽宗時代(1100年-1126年在位)最為流行,和當時的哲學思潮以及追求“時來運轉”等富貴騰達寓意皆有關係。皇家園林用石更講究氣勢,這塊造型石高達3米,屬於體型較大的“石丈”,正是“花石綱”最典型的奇石之形。水滸傳《智取生辰綱》這段的故事原型,就是進獻給宋徽宗趙佶以“花石綱”為主的生日禮物。湖南、湖北地區出產的湖石因造型奇特、富有情境等優點尤其受到宋徽宗喜愛,而“美人石”雖然常被認為是太湖石,卻全然沒有經典太湖石“瘦、漏、透、皺”的任何一個特點,顏色、質感也和黃太湖、紅太湖、黑太湖都不沾邊。因此,實際上“美人石”雖然矗立在太湖邊,卻並非真正的太湖石。

風水位上站“美人”

考證秦家歷史可以得知,寫下名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北宋著名詞人秦觀,正是秦家家譜裡的老祖宗,其後人有多人曾在兩湖地區擔任大官,家族有關資料也說明,“美人石”來自湖南存溪。

在《詩經》等古代文學作品裡,“美人”並非單指美女,而是代表品德高尚的人,體現的是名士風流。到了明代後期,“美人”的說法成為更狹義的“美女”。康熙、乾隆數次下江南,都要來代表江南風雅的寄暢園看看,尤其是乾隆不僅賦詩多首,還曾臨摹“美人石”,並把其形象讓技藝高超的玉匠打造成玉石把玩件,時時撫玩,極其喜愛。更讓人在頤和園內複製了一座“惠山園”,後改名為“諧趣園”,讓寄暢園名聲大噪。乾隆第二次來寄暢園的時候,覺得“美人石”風格偉岸,喚“美人”實在不妥,親自為其改名“介如峰”。

秦家後人秦紹楹告訴記者,根據家譜和有關地方誌的記載,寄暢園由明初兩京五部尚書秦金始建鳳谷行窩而來,後再經舜峰公秦燿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罷官歸來,取王羲之“寄暢山水陰”詩意,易名為寄暢園。秦燿曾官至湖廣總督,正德年間在湖南剿過匪,對兩湖一帶的自然山水、資源情況非常熟悉。“美人石”正是某個朋友送給秦燿的禮物。當時官場信奉“八宅風水學”,即八個方位都有對應的“風水石”,寄暢園早期有遠比現在更多的假山、湖石,其中不乏這類“風水石”。“美人石”是黃色,矗立的位置應當對應了某種風水理論,其擺放角度和位置隨著“風水”流行學說的變化,也產生了數次挪移。

太平天國時期“美人石”曾被推倒

滄桑往事——

美人石至少在寄暢園建園初期就已存在,至今在古代賞石中獨佔鰲頭。

舊日的文人,將自身的品格賦予在一草一木一石之中,為園林生息帶來藝術之筆。秦金作為明初的大官,秦家作為時代的望族,在當時的生活環境裡,眼界、胸襟並不契合“瘦、漏、透、皺”這些太湖石的經典樣貌,更追求富貴圓融、闊達高遠的寓意,因此水邊最初的堆石選擇時,一開始多用的是黃石,因為太湖石表面多孔洞的特點在這些鉅商大賈眼中更像是“白骨嶙峋”,到了明代後期,社會思潮再度變化,太湖石的審美和地位隨之變化,園林內的太湖石景觀也隨之增加。

數百年來,寄暢園數度遭遇破壞、損毀等大變,數次整修後,其實已經和明初的風貌並不一致,園中賞石、古樹也多有變換,只有“美人石”一直屹立園林一隅,見證守護這座奢華宅院的興衰。“太平天國時期,美人石曾被亂軍推倒,他們可能是想從石頭下的石座和石洞裡尋挖銀錢寶貝,幸好石身堅固,沒有損壞。”秦紹楹說起這段家族流傳的滄桑往事,依然感懷不已。

陶潔 來源

江南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