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漢代透過察舉制選拔人才,被舉孝廉的人其實並不賢德?

由 朝史君 發表于 人文2022-05-12
簡介結語:人在窮困潦倒時,廉是必然的,而孝順是可以裝的,名聲是可以花錢買的,沒有誰能一判一個準,所以說,這樣的一個舉孝廉制度,根本不能達到選用人才的效果,反而滋長了人們弄虛作假的風氣

舉孝廉的舉是什麼意思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選拔人才的一套方法。隋唐以前,科舉制度還未實行,文官們的選拔途徑十分有限。尤其在秦朝這樣一個焚書坑儒的朝代,朝廷對於武將的選拔具有較大的包容性,一個普通人只要有功勞和戰績就可以得到封賞,而沒有背景的讀書人踏入朝堂卻非常艱難,以至於逐漸形成了軍人主政的局面。然而漢朝的徵辟察舉制,卻為文官的選拔提供了更多機會。

漢代透過察舉制選拔人才,被舉孝廉的人其實並不賢德?

察舉制,包括察和舉。前者指皇帝和丞相透過自己的觀察和判斷來徵用賢能人士,一般來說,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後者指底下的官員把自己認為賢能的人一層一層地往上面的官員舉薦,最終送到皇帝或宰相手邊徵用,是當時民間人才出仕的正途。

漢代透過察舉制選拔人才,被舉孝廉的人其實並不賢德?

察舉制選舉人才包括常科和歲科,歲科裡有四個科目,分別是孝廉、秀才、察廉和光祿四行,這其中,孝廉是朝廷最為重視的,它考察的是一個人的德行和品質。《漢書》中曾對孝廉做了明確的解釋:意思就是孝順父母,家境廉潔的意思。孝廉這個科目是董仲舒提議漢武帝加設的,官員們每年要在民間推舉孝者、廉者各一人。

漢代透過察舉制選拔人才,被舉孝廉的人其實並不賢德?

漢武帝

如果你認為被舉了孝廉的人能一下子當上官,那你也太看不起漢武帝了。老百姓被舉孝廉以後,需要先奉命到京城,然後進入宮廷當宿衛,每天透過觀摩大臣如何討論政治來學習做官的職責。等慢慢熟悉了以後,朝廷再進行一輪選拔,按特長把他們分配到適合的崗位上,這就有點類似如今各大公司培養管培生的方法。一般來說,大多數應舉者都能順利找一個稱手的官職,但是這樣的一個重德行輕知識的考察制度並不算完善,容易讓人弄虛作假。所以,到了漢順帝時期,朝廷規定,應舉孝廉的人不僅要年齡超過四十歲,還要透過德行和知識的考察,才能根據結果來分配不同的官職。這就如同以前的評選三好學生,要德行、才學和能力三個方面都兼備才行。

漢代透過察舉制選拔人才,被舉孝廉的人其實並不賢德?

漢武帝

這樣的一個制度,如果嚴格貫徹,不僅能夠選拔出優秀的人才,還能弘揚儒家思想、維持社會上孝和廉的風氣。就如我們所熟知孔融,他四歲就懂得讓梨,七歲被舉為孝廉,入朝做官,成為一代賢臣。但是好景不長,隨著門閥世家對應舉孝廉的壟斷,漢順帝加設的規定幾乎成了一紙空文。東漢末年的曹操是名門之後,為了能夠讓他走上仕途,居於太尉的父親曹嵩在他二十歲那年舉薦他為孝廉。他孝不孝順我們自然不知道,但他的家世背景如此強大,難以稱得上廉潔。

漢代透過察舉制選拔人才,被舉孝廉的人其實並不賢德?

曹嵩

舉孝廉制,最大的缺點不是重德行輕知識,而是根據眾人對應舉者的評價來判斷他的德行。

乍一看,這是一個十分民主的選舉制度。但是,在那個精神文明不發達的時代,人們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據說,漢桓帝時期,有一男子在墓穴中為雙親守孝二十多年,鄉親們被他的孝心感動,把他推薦給當地的太守。然而就在那人要出鄉時,人們才發現,他這二十年在墓室裡過得十分滋潤,先後生了五個孩子,根本不是在守孝,而是假借這個名義來騙官。另外,

先孝廉再當官這個順序本來就是不符邏輯的,

容易把人們引導到這樣一個地步:只要完成了孝和廉,就可以當官了,然後什麼都不用管了。而事實上,人人都該孝廉,當官者更應該以身作則,在上任之後繼續保證孝順和廉潔。

漢代透過察舉制選拔人才,被舉孝廉的人其實並不賢德?

漢桓帝

還有,

孝廉也不應該和仕途掛在一起。

在古代,人們崇拜當官掌權的人,輕視從商得利的人。但而事實是,並不是人人都是當官的料。對於真正孝廉的人,應該給之相應的賞賜,或是黃金白銀,也或響貫十里八鄉的名號。如果給了不合適的人官職,就相當於是賦予了他逾矩的權力,甚至,他會一改以前的面目,反廉為貪,反孝為逆。這樣一來,根本達不到選拔人才、造福一方的目的。

結語:人在窮困潦倒時,廉是必然的,而孝順是可以裝的,名聲是可以花錢買的,沒有誰能一判一個準,所以說,這樣的一個舉孝廉制度,根本不能達到選用人才的效果,反而滋長了人們弄虛作假的風氣。要我說,孝廉本無錯,只是方法需改進。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