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由 好奇心日報 發表于 人文2022-05-11
簡介1980 年代後期開始,寶麗金透過收購 Island Records 以及 A&M Records 深耕流行音樂領域、又透過收購 Motown,也就是紀錄片的主角唱片公司,囊括了豐富的靈魂音樂曲庫,然後是拿下了說唱音樂的重鎮廠牌 D

銷聲匿跡是什麼短語型別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如果你還能在家裡翻出一兩盒譚詠麟、張學友、王菲或是齊秦的磁帶,上面八成有個字跡模糊的名字:寶麗金。

寶麗金 (PolyGram) 這個廠牌已經在世界樂壇消失了將近 20 年。它一度是港臺金曲的代名詞,包括上述鼎鼎大名藝人在內的輝煌陣容在華語音樂闖下一片天地,也成了很多人流行音樂的啟蒙。

作為當年的六大唱片公司之一,寶麗金在 1994 年的年收入和淨利潤分別可以達到 38 億美元和 3。16 億美元。在 1970 年代,它曾是市場份額最高的唱片公司。1990 年代,寶麗金代理著包括帕瓦羅蒂、Elton John、U2 這樣的重量級音樂人。除了自身的輝煌,寶麗金也見證了音樂產業的黃金時期。可以說,人們在緬懷寶麗金的同時,多少也是在緬懷一個逝去的黃金年代。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隨著 1998 年的一次收購,寶麗金唱片被併入了環球唱片,從此銷聲匿跡。2 月 12 日,環球宣佈重啟寶麗金,但並不是為了延續寶麗金賴以成名和壯大的音樂生意,而是讓它去拍電影。

重啟後的寶麗金第一作品是一部叫做《The Story of Motown》的紀錄片,講述活躍於 1960 年代以靈魂樂和黑人音樂為代表的傳奇音樂廠牌摩城唱片 (Motown) 的故事。

“作為一名因為寶麗金被併入環球唱片而失去工作的人,我對這樣的重啟感到失望。”在關於這一事件的報道下,一位讀者這樣評論道。也有人認為:“沒有把寶麗金作為一個唱片公司重啟真是一件太糟糕的事情了。”

為何環球意圖重啟?寶麗金歷史上除了音樂還涉足過哪些娛樂形式?其實一家公司的興衰起伏背後,是整個音樂行業的變遷。

寶麗金和音樂的黃金年代

1962 年,荷蘭飛利浦集團和德國西門子公司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 Grammophon-Philips Group。這就是寶麗金唱片的前身,1972 年寶麗金正式更名。

西門子和飛利浦此前都涉足過唱片生意。前者在 1941 年透過收購德意志留聲機公司,獲得了留聲機和唱片的專利,後者在 1950 年成立了自己的唱片業務。對於這兩家公司來說,承載著音樂的介質本身就屬於他們最擅長的製作業生意,因此要分一杯音樂生意的蛋糕,倒也不算意外。

寶麗金是踏著音樂產業黃金年代的時間段進入這個產業的。

差不多從 1960 年代開始的 20 多年時間裡,美國的音樂產業步入了一段輝煌歲月:黑膠的普及促成了完整的音樂產業鏈,許多和寶麗金一樣的獨立廠牌雨後春筍般興起;技術不斷升級,既有多軌錄音這樣的音樂技術豐富和精緻藝術,也有磁帶這樣的媒介改善人們的聽覺體驗,加上興起的電視的傳播,音樂和音樂人成為了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現象。那個時代特有的蓬勃多元的文化思潮,又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最好的文化土壤。

結果,音樂在這個時代中不斷多元化發展,民謠復興、迪斯科興起、搖滾找到文化根基、朋克藍圖初現……

這也是一段屬於像當時的寶麗金一樣的獨立唱片公司的黃金時期,因為他們的結構靈活,給予藝人創作空間大,而且由於掌權者通常也懂得藝術,廠牌走的是藝術導向路線。

歷史上,獨立廠牌與新音樂形式的出現往往密切相關。比如 Stiff 廠牌與英式朋克;挖掘了涅槃樂隊和聲響花園樂隊,被視作車庫搖滾起點的 Sub Pop 廠牌;還有 1980 年代成立的 Def Jam 廠牌和說唱。它們在百家爭鳴的音樂浪潮中貢獻自己的聲音,也憑藉特有的調性茁壯起來。

寶麗金初期的特色,是古典和爵士——這是它從飛利浦與西蒙子繼承下來的財產。靠著它們一點點壯大後,寶麗金開始擴張。它一個接一個地收購其他的唱片廠牌:水星唱片、米高梅唱片、Verve、RSO……這些唱片公司都被併入寶麗金,寶麗金也就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擴大著自己的市場份額。

1970 年代它一度成為市場份額最高的音樂唱片公司。

雖然收購了不少獨立廠牌,但寶麗金並沒有扼殺旗下廠牌的創作力,而是賦予旗下廠牌充分的自治權。獨立廠牌得以繼續發揮自己的特色,在創作上不受到來自母公司的壓力和干擾。到了市場推廣的環節,寶麗金的資源開始發揮優勢。

這樣的一種運作方式讓寶麗金看上去欣欣向榮。也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時候,它開始進駐到香港、臺灣市場,挖掘出了譚詠麟、王菲、張學友等日後成為巨星的藝人們。

整個音樂界也和寶麗金一樣欣欣向榮。一些史上最高銷量的專輯也誕生在這段音樂的黃金期中。根據,全球賣出 4000 萬以上的八張專輯中,七張是 1960-1990 年間的作品。寶麗金旗下 RSO 廠牌製作的電影《週末夜狂熱》的原聲帶也是其中之一。維基百科史上最賣座專輯的統計

寶麗金一個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同技術的聯結,但技術介入音樂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

寶麗金相比於當時其他廠牌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依附到了母公司飛利浦帶來的技術優勢。具體來說,飛利浦公司研發出來的磁帶和 CD,兩次帶著寶麗金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首先是磁帶,它是寶麗金能夠作為唱片公司的“晚輩”脫穎而出的要素之一。

1963 年,飛利浦公司發明了卡式錄音帶,這個新介質很快成為音樂市場的一個重量級玩家。磁帶前所未有的便攜,再加上很快索尼就推出了 Walkman 等隨身聽,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磁帶欣賞音樂。在旅行和等待時,他們也多出了音樂這個選擇,這些都讓磁帶大受歡迎。

作為飛利浦參股的公司,寶麗金自然也就搭上了磁帶的順風車,他們把古典樂錄製成磁帶並大獲成功。在推銷磁帶方面,寶麗金也被認為是最激進的那一個,他們把兩張黑膠唱片的音樂灌在一盤磁帶上,並以優惠價出售。

第二次是 CD,它幫著在一系列激進收購後陷入危機的寶麗金扭虧為盈。

飛利浦與索尼在 80 年代初期共同研發出了 CD。得益於數字錄音技術,CD 的音質更加精良,不會出現刮擦的聲音,也不會像黑膠或者磁帶一樣,一面快結束時發生失真情況,它馬上成為了歌迷們的新寵。對於寶麗金的另外一個好訊息是,許多最初接觸 CD 的歌迷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這正中了寶麗金的下懷,它旗下不僅有世界三大男高音,還有卡拉揚、阿巴多、小澤征爾等極具盛名的指揮家以及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阿姆斯特丹管弦樂團等國寶級樂隊。

據估計,CD 把寶麗金的利潤率從 1980 年代後期的 4-6% 提升到了 1990 年代早期的 7-9%。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媒介方面的技術對於音樂產業的重要不言而喻。而從有音樂之聲開始,媒介技術便融入其中,成為音樂環節中最顯著的環節之一。磁帶之前,有讓音樂不再侷限於現場的黑膠和留聲機,CD 之後,又有更加輕便易攜的 MP3 和將使用者轉移到線上的流媒體。

每一次技術的更新升級,都改變著人們對音樂的體驗,也改變著人們消費音樂的方式。而那些抓住甚至引領風潮的角色,總能夠飛黃騰達。這不僅僅是在說像華納、寶麗金這樣的唱片公司,對於蘋果、Spotify 這樣的科技公司同樣適用。

寶麗金藉著磁帶和 CD,有了去併購其他廠牌以及多元化發展的資本;索尼的 Walkman 系列稱霸音樂領域 20 多年;MP3 僅在 2002 年就全球售出 1162 萬臺;對數字化作出反應的蘋果依靠著 iTunes 商店這個平臺,十年間在此經歷了使用者從 20 萬到 2600 萬的增長,一度佔到美國數字音樂市場佔比的 69%;因為把握住了流媒體機遇,Spotify 如今全球活躍使用者上億……

技術能夠產生那麼多的紅利,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各個公司都撓破頭想要在技術上有所創新了。不過,擺在媒介技術面前一個殘酷的事實是,一項新技術的誕生往往意味著舊技術的淘汰。

仔細想來,似乎每一個新鮮媒介出爐後,我們總迫不及待地把它奉為音樂時代的分水嶺,說出類似前 CD 時代、後 CD 時代的短語。這固然是因為媒介的存在感極強,卻也反應出了它的排他性。

音樂是永恆的,作為整體的媒介也會永恆地參與到音樂中,但作為個體的媒介卻不會。再獨領風騷數十年的媒介,一旦風水輪流轉了起來,也只能走向沒落,索尼的 Walkman 如此,蘋果的 iPod 也是如此。

整合、多元化,和許多其他公司一樣,寶麗金曾試圖打造成一個娛樂帝國

1980 年代,唱片公司開始了整合的年代。那些資金實力雄厚的唱片公司在併購一個接一個的獨立以及中型廠牌後,形成了巨頭的樣貌。

可以把寶麗金的壯大看做巨頭崛起的典型軌跡——靠著不斷收購不同曲風的廠牌,成為一個包羅永珍的統一體。

1980 年代後期開始,寶麗金透過收購 Island Records 以及 A&M Records 深耕流行音樂領域、又透過收購 Motown,也就是紀錄片的主角唱片公司,囊括了豐富的靈魂音樂曲庫,然後是拿下了說唱音樂的重鎮廠牌 Def Jam。

國際唱片工業被一小群大型國際企業主導。到了 1980 年代後期,唱片行業有了“六大唱片公司”的說法。它們指的是寶麗金、貝塔斯曼、百代、華納和索尼。

不僅僅是音樂,1980 年代也是全世界娛樂整合的時代。大公司把不同的娛樂業務都買下來,從而形成一個個龐大的娛樂帝國。好萊塢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的製片廠成為大公司的一部分,而大公司則還運營著電視、音樂、出版、主題樂園等其他各種形式的生意。

不能說寶麗金沒有看到這一趨勢。1975 年,寶麗金收購了 RSO 廠牌,並讓它去拍電影。RSO 廠牌製作的前兩部電影《週末夜狂熱》以及《油脂》都大獲成功。這兩部電影成本總計不到 10 萬,卻為寶麗金帶來了超過 6 億多的票房。

這顯然刺激了寶麗金。1980 年它專門成立了製作電影的部門 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 。自己也還收購整合了不少市面上的獨立製片公司:1993 年買下 Working Title Films 餘下的 51% 股份,1994 年的 Island Pictures 以及 1995 年 Interscope Communications 餘下的 49% 股份。

從作品質量而言,寶麗金的幾個電影部門做得不錯,你可能不會想到,下面這兩部具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是出自寶麗金的電影部門:蒂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以及科恩兄弟的《冰血暴》。還有這麼一個數字可以證明 PFE 的電影功力——1991 年到 1998 年之間,它拿下過 10 座奧斯卡小金人。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寶麗金的電影製作有其獨特的模式,一部作品往往是製片人、管理層以及市場部協同溝通後的成功,這與少數製片人掌握電影話語權的好萊塢不同。另外,寶麗金給予旗下製片廠的自主空間很大——這是從寶麗金音樂廠牌沿襲下來的自治商業模式。

曾是寶麗金主席的 Alain Levy 這麼說過:“如果你不能擁有調色盤般多樣的娛樂資產,那麼你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淡出這個產業或者成為其他集團下的一部分。”

寶麗金也曾經歷低谷,但被收購多少有些時運不濟

從 1972 年寶麗金的名牌誕生,到 1998 年偃旗息鼓。寶麗金唱片並非過得一帆風順,甚至陷入過每天虧損 30 萬美元的危機。

那源於它對市場的一次判斷失誤。

1960 年代開始,音樂界各種新曲風吹得都很強勁。在 70 年代,迪斯科從地下舞廳步入了主流,一下子紅火了起來。

幾個歷史上最富盛名的迪斯科廠牌,包括 Casablanca Records、Salsoul Records、West End Records、Prelude 等,正是在 70 年代建立並迅速發展起來的。

決定在這個風潮中分一杯羹的寶麗金收購了 Casablanca Records 一半的股權,這家擁有迪斯科皇后 Donna Summer、KISS、Village People 等藝人的廠牌後來成為了最知名的迪斯科唱片公司。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Donna Summer 被視作迪斯科皇后。

這一決定一開始讓寶麗金嚐到了甜頭。在 70 年代迪斯科的一個小黃金期裡,寶麗金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從 5% 躥升到了 20%。

但迪斯科風潮來得快,去得更快。它的興起與衰退甚至發生在同一個時代。60 年代的思潮播下的種子在 70 年代萌芽生長,這一代年輕人的聲音裡充滿的是反叛情緒,他們瞧不上迪斯科的遁世,迪斯科被越來越多地貼上“愚蠢”、“消費主義”、“逃避現實”等負面庸俗的標籤。搖滾成為了美國的主流音樂型別。

寶麗金卻沒有察覺風向的轉變,仍然大肆出產這種曲風的作品。1979 年末,迪斯科的衰退已經非常明顯了。但在次年,寶麗金仍然固執地收購了 Casablanca Records 剩下的一半股權。後來這家唱片公司給寶麗金帶來了 2。2 億美元的損失。

你可以說寶麗金是慧眼識珠,也可以說它是誤判了風潮的分量——在迪斯科最鼎盛的這會兒,寶麗金是為數不多的對市面上迪斯科廠牌出手收購的唱片公司。前文提到的迪斯科廠牌公司中,只有 Casablanca Records 是在那段時間被收購的。其他都保持著獨立的狀態,沒活躍多久就都沉寂了。

寶麗金大肆收購的後遺症開始顯現:寶麗金收購 RSO 以及 Casablanca 50% 的股份時花了將近 3000 萬, 而 Casablanca 雖然曲庫豐富,但也是出了名的大手大腳,經常一擲千金為藝人辦派對,這也進一步拖累了寶麗金的表現。

迪斯科失去市場,失算的寶麗金一朝回到解放前。到了 1983 年,寶麗金每天虧損達到 30 萬美元。從 1977 到 1983 年這段時間裡,寶麗金的累計虧損達到 2 億美元。

這是寶麗金的一次低谷。靠著裁員、整合以及 CD 的幫忙,寶麗金才重新振作。

說起來有些造化弄人,寶麗金吸取了教訓,不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而多元化業務後,卻沒能如願成為一個帝國。

飛利浦公司 1988 年從西門子手裡買下了寶麗金剩餘的 50% 的股份,將寶麗金完全納入麾下。十年後,卻因為自己主業的經營不善,無奈剝離了寶麗金的業務。

平心而論,寶麗金仍然有不錯的盈利能力。在 1996 年,寶麗金的利潤仍然能夠維持在 3。49 億美元的水平。

但此時,寶麗金的母公司飛利浦自身遇到了麻煩。1990 年代末的飛利浦主業模糊不清、部分核心產品持續盈利能力不高、外界品牌形象逐步下滑。1996 年,飛利浦在收入高達 597 億荷蘭盾(約合 100 億人民幣)的情況下,利潤僅為 3900 萬荷蘭盾(約合 800 萬人民幣)。

時任 CEO Cor Boonstra 決定精簡飛利浦的業務,把和主業,也就是半導體、照明、消費電子等業務無關的生意全部剝離出去。寶麗金就這樣被飛利浦賣掉了。

收購它的是一家叫西格拉姆的加拿大公司。飲料起家的它在發展成世界級的巨人後把目光投向了娛樂產業。1998 年,西格拉姆以 106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寶麗金。在寶麗金之前,西格拉姆還收購了另外一家唱片公司環球。

雖然在當時寶麗金所佔的市場份額較高,但西格拉姆決定把寶麗金併入環球,一併使用環球唱片的名號。西格拉姆一舉成為音樂界資源實力最雄厚的公司。

寶麗金這塊曾經音樂產業的金字招牌就此消逝。

它的電影業務也步入了音樂業務的後塵被剝離。西格拉姆只對寶麗金的音樂業務有興趣,因為它當時旗下已經有了另外一家電影公司——環球影業。試圖剝離寶麗金電影業務的西格拉姆為這個部門尋找過買家,但始終沒有就價格談攏。寶麗金電影業務最終被併入了環球影業。

再次重啟做電影,打了一張情懷牌

說起來,這次重啟寶麗金讓它去拍 Motown 的紀錄片,算是一件挺有情懷的事情。

和寶麗金一樣,1959 年成立的 Motown 也是個能夠激起懷舊情節的唱片公司。1991 年在被寶麗金以 3。01 億美元收購那會兒,Motown 在黑人音樂的曲庫和藝人上可以說是沒有敵手的存在。它旗下的 30 多名藝人包括靈魂傳奇歌手、有”摩城之子“之稱的馬文·蓋伊和 60 年代盛極一時的女子組合 The Supremes 等。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摩城之子“馬文·蓋伊

“Motown 在娛樂界是最響亮和有威望的名字之一,”寶麗金的主席 Alain Levy 這麼評價到寶麗金的收購。“我相信我們也能幫助這支廠牌擴大影響力,不只是音樂方面,也包括其他娛樂範圍,比如電影。”

Alain Levy 當時的願望在 20 多年後終於有了實現的機會。環球唱片看上去還挺重視,Motown 的創始人也加盟了紀錄片的製作。

“寶麗金將會在環球唱片的全球戰略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將呈現高質量的視覺故事併成為藝人表達感情和創作力的重要平臺,”環球唱片的副總裁 Michele Anthony 在宣佈重啟寶麗金時說。“音樂對於電視和電影至關重要,那些藝術家們的故事和作品都是這個世界寶貴的故事線。”

只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重啟的寶麗金不會再大規模涉足音樂了,寶麗金的音樂招牌在 2013 年於香港有過重啟。寶麗金重新籤回了陳慧嫻並舉行了寶麗金永恆金曲巡演。不過距離巡演過去三四年了,寶麗金並沒有再傳出過什麼大的訊息。

題目和文中圖片來自:Wiki Commons

寶麗金回來了,這塊曾經音樂的金字招牌折射出了行業的多少變遷?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