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範欽的 詩意寧波

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人文2022-05-09
簡介範欽公此詩盛讚了茅山之勝:“從來靈秀鍾”,“行天餘白鶴,布地盡黃金”,“行遊不覺暮,朗月滿諸峰”

何為散發披襟

□範偉國

追隨四百多年前的先祖的目光看寧波,這是怎樣的視角,又是怎樣的感受?編輯《範欽詩文選》時,我體驗了這樣的“穿越”。

且隨著範欽公編輯《天一閣集》的思路,讀一讀他寫寧波風光名勝的詩篇。

有明確的寧波地名指向的詩篇,首次出現在《天一閣集·卷之六》:《秋日偕王子長袁宗正諸君遊明山由長春門歷北渡迤邐至江口忻然有作》。這是首五言律詩:“共嚮明山去,長歌愜壯遊。微茫江口路,瀟灑郭南舟。霞氣沾衣袂,波光盪酒甌。不愁西日暮,朗月正中秋。”明山,是四明山脈的簡稱。江口,即現在的寧波市奉化區江口街道。從詩中可見,範欽公的心情很是舒暢,結伴乘舟而行,對月舉杯長歌。遺憾的是,範欽公在《天一閣集》中的作品排序,是以體例來區分的,缺少日期這一元素,這對後人理解他的詩意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從詩中的內容推斷,出遊的季節似在秋天。

緊接的一首是《登江口塔》:“古塔緣危剎,登攀思獨雄。長天積水靜,落木萬山空。夜見西馳日,霜催北下鴻。誰能乘逸興,去去入無窮。”古時出寧波城南門,西行十餘公里,至鄞奉交界處,有峰巒似覆置的大鐘,像古“甬”字,故名甬山。甬山下的江口一地,歷來“道為明越要衝”。甬山上建有一塔,即江口塔。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曾騎腳踏車去當時的奉化大橋鎮探望“插友”,歸來時暮色蒼茫,無緣登塔,錯失至今。“長天積水靜,落木萬山空”句,實寫眼前景,卻道心中情,意境開闊。

這“卷之六”中,隔了四首詩後,有這樣三首詩,似是這一路行走中的吟唱。其一,《山行》:“一徑溯煙霞,行歌路轉賖。問津多野叟,寄食半僧家。 谷靜聞啼鳥,林香送落花。天昏燈火起,猶自攬星槎。”其二,《隱潭:“踞石千峰瞑,臨流萬壑空。卻循蒼石徑,還下白龍宮。瀑急霏晴雪,波輕漾彩虹。不知深窟底,暗與漢津通。” 其三,《明山》:“靈阜層霄上,登攀竟夕曛。門流滄海月,花落剡溪雲。仙灶從誰借,樵歌迥自聞。待尋名嶽遍,歸著五遊文。”這隱潭,是指四明山的三隱潭,位於雪竇寺西北五里許。澗水從東岙村流入崖口,折為一瀑;再落山腰,直至山足,形成三級瀑布,故稱三隱潭。瀑布全長1600多米,上隱潭以幽險見長,中隱潭以清秀取勝,下隱潭以奇秀稱絕。這《明山》一詩中的“門流滄海月,花落剡溪雲”句,極贊!

《天一閣集·卷之六》還有幾首寫寧波名勝的詩篇。其一,《登天封塔》:“化塔城中起,冬晴縱一躋。孤高盤斗極,宛轉上天梯。飛鳥燕山北,遊雲楚水西。白毫長似晝,何處有人迷?”天封塔,在寧波市區大沙泥街西端與解放南路的交匯處。始建於唐武則天“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695—696)年間,因建塔年號始末有“天”“封”兩字而得名。塔高18丈,有明暗14層,呈六角形。其二,《金峨寺次王定齋韻二首》:“古寺攬奇遊,霜林萬籟秋。禪心燈寂寂,客興水悠悠。候月時窺澗,看山直上樓。獨矜幽賞洽,不減曲江頭。”“共誇兜率境,山水擅南州。古壑煙霞積,虛堂鐘聲幽。草逢江外歇,雲見海東流。真果從今得,歸依自可留。”金峨寺,位於寧波橫溪金娥山山腳,創建於唐朝大曆元年(766)。金峨禪寺開山祖師百丈懷海(720—814),師事東土禪祖第八代馬祖道一,唐大曆元年雲遊四明時,見金峨山清水秀,遂結茅建廬,於團瓢峰下建立羅漢院。其三,《護聖寺》:“久慕祗園勝,衝寒從遠尋。嶺梅爭歲色,谷鳥變春音。已脫區中縛,猶清物外心。法高寧用護,趺坐夜堂深。”古來士大夫尊儒而敬佛,喜作寺院遊,於禪中悟道。這護聖寺在寧波橫溪楊山村,始建於唐開成元年。宋寶慶元年,日僧人道元和尚曾來朝拜。倖存的明洪武八年(1375)立的《大梅山護聖禪寺重建記》碑,記述了大梅山從梅福歸隱至明代初年的興衰經歷。其四,《次韻霞嶼寺二首》:“夜尋湖裡寺,朝上洞邊亭。龍象盤仙界,煙霞列畫屏。波汲一水碧,天插萬峰青。偶爾乘槎去,疑窺織女星。”“曠望渾無際,乾坤合此亭。水澄銀作鏡,山擁玉為屏。歲月遊將倦,塵沙眼獨青。法學輝燁處,疑是少微星。”在我所見的描寫東錢湖的詩篇中,這兩首比較出彩。“波汲一水碧,天插萬峰青”“水澄銀作鏡,山擁玉為屏”這兩句寫山水之勝,著實可圈可點!

《天一閣集·卷之七》中,有詩作《溪隱莊》:“深溪藏跡地,名勝是桃源。老檜遙盤徑,青山直對門。春來花競發,雨過水初渾。鄰父能相訪,幽期欲共論。” 同一卷之中,還有一首《溪隱山莊》:“山居異人境,忽漫杖藜來。林鳥隨時換,庭花作意開。流年雙短鬢,清世一凡材。月出舒長嘯,幽心亦暢哉。”溪隱莊,在寧波集士港鎮的四明山村。據《桃源鄉志》載,南宋初期的臧氏將禪師庵改造成溪隱莊。臧範兩家歷有交情,臧氏子孫做官在外,範欽就將臧氏的溪隱莊買下,作回鄉後的隱居之處。現存遺址。另有一首《汎東湖》:“澄波四望空,畫舸溯泠風。野寺輕鷗外,人家細雨中。菰蒲臨水映,洞壑與天通。即擬尋真去,花源杳未窮。”汎,同“泛”。東湖:為寧波東錢湖。菰蒲:菰,茭白;蒲,多年生草本植物。菰蒲,借指湖澤,這裡用了本義。“野寺輕鷗外,人家細雨中”,一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卷。

《天一閣集·卷之八》中的《過碧沚》一詩,寫的是月湖風景:“草閣懸湖上,春來一漫遊。露華浮小徑,蘭氣襲芳洲。笑我便魚鳥,從人呼馬牛。漁郎亦何意,欸乃下中流。”草閣,指碧沚亭,在寧波月湖的芳草洲,居湖中四洲最北端。南宋時,丞相史浩於菊花洲建府第,芳草洲設學塾,請“慶曆五先生”之首的楊簡授課,傳為一時佳話。同一卷的《春日湖上小集》亦可一讀:“方春無一事,留客坐柴門。雪意催詩興,波光盪酒尊。 清談忘爾汝,白眼睨乾坤。他日風花滿,幽懷可重論。”

值得關注的是《過茅山普安院四首》。其一:“共道茅山勝,從來靈秀鍾。歲深丹灶得,洞杳白雲封。有客披馴象,從誰問駕龍?行遊不覺暮,朗月滿諸峰。”其二:“昔憐仙子宅,今作梵王家。一水涵空月,諸天散雨花。浮雲倏以逝,塵世渺難涯。安得輕身術,相將凌紫霞。”其三:“偶發觀山興,逍遙入化城。峰雲凝遠黛,江雨走寒聲。 解帶松蘿合,穿林竹逕清。空王何必問,今已得無生。”其四:“淨鏡江山滿,空堂歲日深。行天餘白鶴,布地盡黃金。超曠開迷眼,清虛長道心。一丘吾已得,千載足幽尋。”此詩說的是鄞州的茅山,山形如臥牛,據稱風水極佳。山畔的普安寺有千年歷史,被譽為“南來第一山”,據說宋真宗曾為寺院題額。範欽公此詩盛讚了茅山之勝:“從來靈秀鍾”,“行天餘白鶴,布地盡黃金”,“行遊不覺暮,朗月滿諸峰”。最後斷言:“一丘吾已得,千載足幽尋。”欣喜自己在這裡找到了長眠之地。

同卷的《夏日湖上十首》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不妨選這詩的五、六、八、十這四首一起賞讀。其五:“散發時忘櫛,狂歌更倚欄。遙空雲不斷,深澗晝生寒。世已玄風邈,人從白眼看。夜歸猶有興,飛夢落風湍。”其六:“老去一潛夫,披襟思不孤。風前鳴萬籟,樹裡眇重湖。 獨往惟鷗渚,相逢或釣徒。由來莊惠意,此際未能無。”其八:“天空湖是月,閣迥樹為雲。靈鳥乘時下,清歌滿地聞。未須尋物外,已覺遠人群。漁夫何無賴,猶思釣席分。”其十:“大隱何城市,幽心只草堂。撫弦山水得,卷幔海雲涼。 虹影驅殘雨,蟬聲帶夕陽。芰荷隨處滿,留待結為裳。”

“潛夫”,指隱士。典出《後漢書》卷四十九《王符傳》。王符隱居在家,著文三十餘篇,皆諷喻當時的政治得失,但又不想自己的名字被人家知道,於是書名叫作《潛夫論》。後世遂以“潛夫”指隱者。“莊惠意”: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大隱何城市,幽心只草堂”:“城市”在這裡指的是“鬧市”,“草堂”指的是範宅內的“東明草堂”。這句詩的意思是,比較高級別的隱居也不必在鬧市之中,我這東明草堂雖地處城西一隅,在這裡面彈琴看書賞畫,亦可發思古之幽情。這也是範欽詩文中比較明確地寫到天一閣的一首詩。“散發時忘櫛,狂歌更倚欄。”“獨往惟鷗渚,相逢或釣徒。”將一位隱士的形象與行止勾勒得真切而生動。這範欽公是不是寫他自己呢?

【來源:寧波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