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矛盾"?

由 齋晗 發表于 人文2022-05-03
簡介很多人都會透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窮奢極侈怎麼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的這首《憫農》,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很多人都會透過這個作品,先入為主的認為李紳是一個心繫天下的善人。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其實,不然他做的很多事情都與“善”無關,而且吃穿用度極為奢靡,根本不會去體諒農民疾苦。也不會悲憫百姓的辛苦勞作,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雙面人”。所以說,評判一個人,不能看他說什麼,而要看他做什麼。

(一)、由儉入奢易

《舊唐書》

“紳六歲而孤,母盧氏教以經義”。

李紳並不是一開始就出生於富貴之家,自幼喪父,靠著母親務農養活他。所以,李紳在作《憫農二首》的時候,語言簡練而又凝重。就是因為他從小,就是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因而做事也是得心應手。

1.有感而發,一時興起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膾炙人口的詩歌作品,從來都不是“蓄謀已久”。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酒後所做。因為喝醉酒,特別渴望和這個世界交流。而李紳,創作《憫農》時雖然沒有喝酒,但是卻看到了農民的不易。

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這兩首作品的創作時間應該是建中二年。唐德宗李適為了增加國庫收入,巧立名目建立了很多稅收種類,民不聊生。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這一年,還爆發了削藩之戰。所謂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當時的李紳,並未躋身權貴階級。他還是一個四處漂泊的讀書人,所以抒發感慨也不意外。也就是說做詩的時候,他還沒有成為衣冠禽獸。而且農民生活屬實疾苦。就算再狠心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也會潸然淚下,感觸頗深。

2.入仕通行證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更為出名,李紳悲天憫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為了尊重農民的辛苦勞作而極度節儉之人。

尤其是後半句,在現代社會提倡

“光碟行動”

時還屢屢引用。《憫農》的現實意義很強,因為它通俗易懂而又朗朗上口,所以時常被當成幼兒的啟蒙詩。既教會了他們讀書識字,又教育孩子珍惜糧食,可謂是一舉兩得。

可見,李紳的《憫農》影響之大。

不僅是現在,在當時也引起了社會轟動。當時的高官呂溫,初讀此詩,便被深深的折服。而後,又得到了韓愈的舉薦。

可以說,李紳在後來的仕途中,得以平步青雲離不開韓愈和呂溫的扶持。他們都是愛才之人,看到李紳的詩就覺得這是一個可塑之才。而且,

他的作品中飽含著對民生疾苦的哀憐。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這位憫農詩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廣結朝臣,中年入仕以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男人有錢就變壞”

,一旦掌握了權利,金錢就會自己跑入囊中。自此以後,李紳就開始變了。

(二)、窮奢極欲,享樂無度

《唐因葵籤》

“大是宦夢難醒;然其攬筆寫興,曲備一生窮泰之感,亦令披卷者代為

憮然

”。

李紳的祖先早在武周時期,就入朝為官。

但是隨著李紳父親的去世,李家開始走向落寞。他過了很多年的窮苦生活,有朝一日掌握了權勢,就會產生一種“報復性消費”心理。

他要把上天對他的不公以及多年的底層困苦,都發洩出來。

1.“殺雞為省米,憫農心自橫”

《云溪友議》

“紳拜尚書右僕射,自此日弒雞三百隻,只取喉舌而用”。

這是說李紳,在剛當官的時候,一天要吃三百隻雞的舌頭。當然,這本無可厚非,畢竟條件和水平上來了。

雖然這和他

“憫農詩人”

的身份非常不符,但也不是花的別人的錢。關於李紳的很多逸事,都是這本作者未知的書記述的。其真實性,無從考證,可能是捕風捉影,但絕非空穴來風,有些事情會有誇大情節,但還是有現實依據的。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從殺雞取舌,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紳開始變了。除了口腹之慾外,李紳還豢養了成群的姬妾。對於他而言,這些女人只不過是工具。

一方面滿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他結交權貴的跳板。

“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劉禹錫和李紳一起吃飯,當然不會少了歌舞彈奏。宴席上劉禹錫一直盯著舞女杜韋娘看,李紳見狀直接將此女子送給了劉禹錫。

他一時有感而發,才作此詩。物化女性,是李紳行事為人的基本準則。他可以慨之以慷的將姬妾送給友人,是因為他的妻妾成群並不只這一個。

這一點和他的形象,就更為不符。

2.衣冠禽獸,撲朔迷離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全國的土地都沒有閒置的,可是耕耘之人仍然會因為缺少食物而死。這句詩,無情的諷刺了當朝的權貴階層。

所有的田地都被那些高高在上的王公貴胄佔有了,底層的農民只不過是出力最多,而收穫最少的奴隸。

如果李紳能夠一直不忘初心,他將會是一個好官。但是人總是會變的,雖然李紳憫農,那隻不過是嘴上一說罷了。

“臨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蕭條旅館秋。”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這首《卻到浙西》是李紳在浙江上任時所做。在野史中,李紳所在之地每遇災荒,乾旱,他都會首先選擇瞞報。按理說,他應該是一個遭受百姓唾棄之人。

動以萬輩,皆嗚啼流咽,如嬰兒別之慈母”。

白居易的筆下,李紳是一個深受百姓愛戴的父母官。所謂

“盡信書,不如無書”,

對於李紳的人品究竟何如,始終存在著爭議。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李紳是一個政治家。成王敗寇,有人想要抹黑,也有人想要洗白。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非難斷。

(三)、正常且合理之人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對於相同事物的評價,都不盡相同。其實李紳在為官時,單就吃穿用度而言,確實過於奢靡。但是這個他“憫農詩人”的人設,極為不符。就是因為人設崩塌,所以才會引起軒然大波。

像李紳這樣的情況並不在少數,就像鑿壁偷光的匡衡,得勢以後也是把持朝政,橫徵暴斂的惡官。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1.不宜片面,宜該全面

現在很流行“人設”,這個說法。就是很多明星藝人想要在普羅大眾心裡樹立一個固定的印象。這是不對的,會使人降低獨立思考的能力。

人有七情六慾,這很正常

。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時候,做法也不同。李紳做《憫農二首》,存在兩種想法。首先,這是他和友人在城樓,看田地時所做。可以說,李紳當時是觸景生情,看著眼前的景象,悲憫之心油然而生。

他聯想到了權貴階級的紙醉金迷,又看著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為了一口吃食,拼盡全力。

可能當時他會想,有朝一日自己為官,一定要造福一方,一定要不能窮奢極欲。

可是當他做官以後,就會發現權力越大,誘惑越多。而且,官場也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純潔。所以他選擇了同流合汙,有時候清白反而會成為一種罪過。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2.恨不能致仕

其次,李紳當時有一種“檸檬精”心理。他悲憫農夫,其實也是在憐憫自己。有時候仇富,仇的並不是富人本人,而是恨自己不能成為特權階級。

李紳當時就有這種想法,所以他選擇了站在普羅大眾這一方,去撻伐那些豪門權貴的行為,去憐憫農人的辛苦勞作。

心口不一,表裡不一。其實是很多人的特點。而且,這兩點也並不衝突。詩作的很好,事情做的不對,它們並不產生任何衝突。而且,權力會改變一個人。當李紳躋身權貴階層時候,他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

否則,一定會被視為異己。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就是來自於李紳。

當時他擔任司空一職,見慣了官場上的種種行為,見慣了同僚們的紙醉金迷。

《憫農二首》是李紳的代表作,不能透過作品來識人。李紳和詩聖不同,杜甫做針砭時弊的詩是因為他還沒到李紳的那種高度。若是少陵野老封侯拜相,也未必不會改變初心。

所以說,對李紳的評價應該客觀一些。

不能僅僅從野史中去看,也不能從作品中去觀察。就算是《新唐書》和《舊唐書》這種正史,記載之事也並不一定屬實。

所謂成王敗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憫農李紳心懷天下,入仕後卻窮奢極侈,為何前後那麼

人為撰述,就算再客觀,公正,也難以擺脫主觀主義色彩。所以,要養成獨立判斷的意識和思考的能力。李紳並不是雙面人,只是現實和權力將他改變了。或者說,他原本就是追求享樂之人,只不過是一時的有感而發,這並不衝突。

結語:

“短李以歌行自負,樂天亦稱之。又少以《憫農》詩見賞於呂溫,今二絕盛傳”。

雖然人品上頗有爭議,但是文壇上李紳可謂是成績斐然。他聞名於世,也是因為詩歌文學。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