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人文

什麼是經典?管理者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由 經理人網 發表于 人文2022-05-02
簡介管理者之所以要閱讀經典,既是由管理這個學科的性質決定的,也是由管理者所肩負的責任決定的,更是由管理這個職業在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進化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決定的

泛層層是什麼意思

張鋼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浙大EMBA《管理哲學》課程教授

一、什麼是經典

經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不同文化傳統中偉大思想的結晶。如果將人類文明和不同文化傳統的進化過程用生物進化做類比,那麼,經典就相當於人類的文化基因的密碼本。人們一出生就浸潤在生物和文化雙重進化的歷史長河之中,本能地接受著文化傳承,但是,要自覺地認識、理解、認同和踐行特定的文化傳統和職業精神,還必須親近經典,讓自己的思維融入經典之中。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關鍵在於歷史的沉澱。用日本教育家齋藤孝在《深閱讀》一書中的比喻來說,經典像深藏在地下的清泉,經過地殼的層層過濾,要比地表水清澈、甘甜不知多少倍。當人們習慣於追逐時髦、作快餐式閱讀的時候,實際上就相當於直接飲用下過雨後的地表水,如小河溝中的水,那簡直是汙泥濁水,這樣的水喝了之後是要中毒的。這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何謂經典,經典是怎麼來的。一場大雨過後,地表水會有多少?更不要說在洪水氾濫的時候;但是,真正能夠沉澱到地下,經層層過濾成為深層清泉的水又會有多少?由此便不難理解,經典的珍貴及其獨特價值。

回望歷史,經典可以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科經典,另一類是文化經典。學科經典是在近代以來,隨著知識的分工和學科的分化,從某個特定學科的視角來看,能夠支撐一個學科不斷髮展的經典著作。若將每一個學科都比喻為一條知識長河的話,那麼,這條長河在歷史程序中,也有地表水和深層清泉之分。地表水可能洶湧澎湃,一個潮流接著一個潮流,看上去蔚為壯觀,氣勢恢宏,但在這樣洶湧向前的潮流中,未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人們如果只是追逐這樣的潮流,很可能被潮流所淹沒,最終隨著一個潮流的過去而消失在歷史的陰影之中。人們如果能深潛到地表下的深層清泉之中,卻會洞悉到這個學科的真正內涵及其規律,並用學科經典培育出一種學科思維方式,而不僅僅是獲得一點所謂學科知識。學科經典之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學科知識,就在於學科經典能讓人們回到學科的原點,站在原點理解學科的內在邏輯,並藉助關鍵的里程碑式的學科發現,梳理出學科的特點及發展脈絡。可以說,每部學科經典,都相當於學科發展中的一個基礎性原理的發現和建立,正是立足於一個個學科原理,某個特定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內在邏輯才得以建立起來;有了對這樣的知識體系和內在邏輯的把握,就相當於建立起一種學科思維方式。這也是學科發展中的重演律,也即每個個體學者的成長過程,應該重演了學科的發展過程的關鍵環節,而學科發展的關鍵環節,便是由特定經典著作對特定基礎原理的闡述構成的。因此,某個學科中的學習者閱讀經典的過程,便相當於重走這個學科的發展道路,將其內化於心,以形成特定學科的思維方式。對於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學習者來說尤其如此,經典的閱讀更是重要。

文化經典承載的是一個特定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基本原則,包括信念和價值觀,它是一種文化得以確立並發展的重要標誌。正像知識長河一樣,文化也是一個長河,而且文化長河的歷史更為悠久。可以說,在還沒有出現學科分化和知識分工的時候,文化長河就已經存在了。甚至可以這樣說,知識長河不過是從文化長河中分流出來的更細的分支而已,文化長河是知識長河的源頭和主幹河。從這個隱喻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文化經典的歷史更悠久,而且不是以知識分工和學科分類為基礎的,而是以文化的獨特性為基礎的。如果說閱讀學科經典有助於培養學科思維方式,從而能讓人們更清晰地理解特定學科的原理,以解決學科中的問題,更高效地做事的話;那麼,閱讀文化經典則有助於培養文化自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從而能讓人們更自覺地踐行特定文化傳統的信念和價值觀,以解決人生和工作中更為根本的方向問題,從而更好地做人。當人們說人的本質是社會人的時候,“社會”兩個字的背後便是深深嵌入在人們的思維和行為之中的文化信念和價值觀。只有自覺地認識到文化信念和價值觀的內涵及其意義,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這都離不開文化經典的閱讀。

二、管理者為什麼要閱讀經典

如果只是滿足於一般的教育過程對人類文明的共同基因和不同文化的差異化基因的不自覺或本能地接受,那麼,對於從事一般專業性工作或主要是面向自然或物的工作的人們來說,可能已經足夠了;但是,對於那些專門從事面向人、理解人的工作,如管理者,則遠遠不夠。這也許正是為什麼西方那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大學,都有一些綜合性的、以經典閱讀為基礎的專業,用以培養認知人性、理解他人的領袖人才,如牛津大學的PPE專業,即把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整合在一起,從經典的角度,來理解文明、文化和人性,進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信念、價值觀和行事原則的自覺性和認同。只有在此基礎上,一個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名有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管理者。

管理這個職業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雖然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的歷史並不長,兩者的反差並不難理解。因為管理涉及面太廣,無所不包。只要有人,就有管理,而且即便還沒有人,在類人猿那裡,也有類似於管理的現象。一部人類生物進化史和一部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說就是一部管理史。更重要的是,管理之於人,一刻也不能或缺。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一旦失去管理,哪怕管理不善,都會面臨嚴重危機,甚至滅亡。像這麼重要,又如此複雜的管理活動,很難以一個單一學科的知識就將之涵蓋,需要人類的思想和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真正予以學科化。即便如此,管理學科之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點也是非常明顯的。對於管理學科的性質和管理者的培養來說,僅是橫斷面的知識和技能訓練是遠遠不夠的。管理者必須接受歷史的視野和經典的訓練,這也是培養管理者的歷史素養和社會責任的根本立足點。也正因為如此,管理學科必須紮根在人類文化歷史的進化之中。離開了歷史,就沒有管理。管理者的培養及終身的自我修養和訓練,同樣不能脫離所處的特定文化傳統,尤其是其中的經典閱讀。

管理者之所以要閱讀經典,既是由管理這個學科的性質決定的,也是由管理者所肩負的責任決定的,更是由管理這個職業在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進化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決定的。

管理者這個職業古已有之,而且在專業化分工還不夠深化和發達的傳統社會乃至在上古社會,最基本的社會分工就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而腦力勞動者首先就會成為管理者,他們既是偉大的思想家和知識創造者,又是偉大的管理者,直接肩負著所在部落組織的生死存亡和根本福祉。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經典著作大部分都是管理著作,尤其是中國的文化經典,特別是儒家經典,更是首先聚焦於管理,越是早期就越是如此。歷代管理者在閱讀儒家經典,傳承管理思想的同時,就是在傳承著中國的文化基因。這正是張載所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深刻寓意所在。

管理者在組織中必須肩負起績效責任,但這個績效不能僅限於眼前的績效。管理者如果只為當下的績效負責,便很可能產生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行為。這恰是管理者不負責任的表現。管理者的責任定位必須將眼前的績效責任和未來的戰略責任結合起來,而要保證面向未來的戰略責任履行,管理者就必須致力於培養人,尤其是培養具有信念和價值觀認同的人,這便離不開文化責任的擔負。可以說,正是管理者所肩負的戰略責任和文化責任,讓管理者既要有信念和價值觀追求,又要有強大的思維能力,既能用文化引領未來,培養組織成員,又能用思維產生思路,用思路決定組織的出路。這就意味著管理者要肩負起管理的戰略和文化責任,必須擁有強大的“心志”能力。其中,“心”,即思維;“志”,即信念、願景和價值觀。為此,管理者必須時刻注意訓練自己的“心志”。這也正是孟子所講的“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問題是怎樣才能有效訓練管理者的“心志”呢?不二的法門也許就是閱讀經典。

閱讀是思維體操,閱讀能變化氣質。黃庭堅曾講,“三日不讀書,便覺義理不立於胸中,向鏡面目可憎,對人言語無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是指閱讀經典而言。經典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底層的清泉,是文明進化過程中沉澱下來的精華,是人類思想的一座座高峰。孟子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學”,正是這個道理。

閱讀經典一方面能讓管理者真正自覺於文化傳統,建立起文化自信,從而擔負起文化責任;同時,還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也有更高的境界來思考各種管理問題,這便自然會具有戰略思維。正所謂登高望遠。對思維而言也一樣,管理者所選擇的思維立足點,直接決定了他所能讓思維把握住的寬度和深度。同時,經典的閱讀還能讓人們認識人性,理解他人,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或找到理想的精神導師,像孔子找到周公,王陽明找到孟子等聖人一樣。這樣一來,管理者也就永遠不會孤單了。

無論是學科經典還是文化經典的閱讀,都不能像一般圖書的閱讀那樣,只是知道一點掌故、資訊或知識,而必須將之視為磨礪自己“心志”的重要方式。閱讀文化經典可以磨礪“志”,即信念和價值觀;閱讀學科經典,可以磨礪“心”,即思維方式。

總之,經典的閱讀方法便是反思式閱讀。文化經典側重於反思自我,學科經典側重於反思職業;而且,這個反思的過程就像照鏡子,必須每天進行,還要結合自己的思言行及其發生的場景,進行全方位地思考和改進。這便是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工夫。

推薦文章